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7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227篇
大气科学   101篇
地球物理   393篇
地质学   467篇
海洋学   82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198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310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4 毫秒
981.
There have been significant adva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critical state,CS,in liquefaction potential assessment.This was done by comparing state parameter,j with estimated characteristic cyclic stress ratio,CSR due to an earthquake.A cyclic resistance ratio,CRR curve,which can be determined from cyclic liquefaction tests,separates historical liquefied and non-liquefied data points(j,CSR).On the other hand,the concepts of equivalent granular state parameter,j*,which was developed for sands with fines,can be used in lieu j to provide a unifying framework for characterizing the undrained response of sands with non/low plasticity fines,irrespective of fines content(fc).The present work combines these two propositions,and by merely substituting j*for j into the aforementioned CS approach to capture the influence of fc.A series of static and cyclic triaxial tests were conducted,separately and independently of the concept of j*,for sand with up to fc of 30%.The clean sand was collected from Sabarmati river belt at Ahmedabad city in India which was severely affected during the Bhuj earthquake,2001.The experimental data gave a single relation for CRR and j*which was then used to assess liquefaction potential for a SPT based case study,where fc varies along the depth.The prediction matched with the field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982.
地理科学发展与新技术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当代计算机、互联网、航天航空、自动化和传感网、环境和生态修复等技术发展很快,并渗透到许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学科。以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为特点的地理学借力于新技术应用,学科发展得到有力促进,突出表现包括:① 研究时空拓展到近实时和全球,基本解决异域和极端地理环境数据难获取问题;② 数据获取方式和渠道多样性促进了数据的爆发性增加,对规律和格局的分析从依赖有限时空表观信息发展到依靠新技术获取高时空动态数据开展大数据挖掘;③ 研究内容从静态知识获取、机理分析拓展到包括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能动性的工作;④ 学科发展呈现领域拓展和新技术学科交叉趋势,地理学通过与新技术进一步融合发展获得新生命力。借助新技术和地理大数据“燃料”的注入,新时期地理科学发展将在全球和区域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通过提供“复方”解决方案而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3.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River Leader System, some problems have emerged regarding its progress and eff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he historical change process of the River Leader System was revealed in this paper. There were two key nodes in the historical change progress of the River Leader System. In 2014, the river leader system promotion was transferred from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In 2016, the River Leader System was recogniz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implemented nationwide. The historical change process of the River Leader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he creation and formation period, the pilot and diffusion period, and the promotion and strengthening period. The change in the river and lake problems w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the River Leader System. A path dependent phenomenon wa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olicy diffusion scope, problem orientation, main tasks and management method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River Leader System, such as a lack of inter-provincial coordination, imper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poorly coordinated management tasks, and insufficient public participa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short term, the River Leader System will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strengthened. In the long term, it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system.  相似文献   
984.
通过对地形、综合地层剖面年代、遥感影像、历史地图和历史文献等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无定河上游历史时期河湖水系的情况。现今无定河上游,即萨拉乌苏河上游山区的水源地为袭夺无定河的另外一条支流芦河而来,且袭夺发生在北魏以后,明代之前。袭夺之前,东西向湖泽湿地的存在,影响了该区历史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在人类聚落选址、交通通道等。本研究为重新认识《水经注》中有关奢延水的记载提供了新的地理参照,有助于重建无定河上游的历史景观,同时为理解黄土地区的历史河流演化提供了典型案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5.
自21世纪初以来,有关全球城市区域的研究在西方快速崛起,掀起了一股治理与政策的“区域转向”浪潮。新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派最先开创了城市区域的理论研究,但其理论解释偏重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与资本再地域化过程,忽视了政治与政策对城市区域的重要影响。近年来,政治地理学从城市区域的建构属性、战略属性和矛盾属性3个方面切入,旨在揭示现实中城市区域的实际形成过程与机制。本文认为西方政治地理视角有助于揭示城市区域形成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及其政治工具性。特别是通过解析城市区域政策的话语建构过程、分析城市区域发展所折射出的国家地缘战略选择以及剖析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公共资源分配等议题,可帮助研究者跳出就政策谈政策的讨论陷阱,更能从整体格局上审视不同利益主体在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的诉求与冲突,进而为解读和反思我国城市区域形成过程与治理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86.
王敏  林铭亮  朱竑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7):1182-1195
“神经转向”是在后现代语境下提出的,运用神经机制诠释人的心智与空间的关系,超越“社会文化”与“生物神经”的边界,强调情感、身体、“非理性”等的主体特征,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同时,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传统”有益于对批判神经科学关于“心智—大脑—环境”的理解产生知识溢出,实现学科交叉的良性循环。论文梳理了国内外涉及神经科学理论与方法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基于具身认知和非表征理论分析人文地理学中“神经转向”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围绕空间感知、情感认知、行为实践等主题进行介绍。另外,神经科学技术手段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大脑成像、眼动追踪技术已经在地理学科中得到应用,呈现可期的未来愿景。最后,论文提出“神经转向”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路径的启示。  相似文献   
987.
毒品犯罪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犯罪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已有文献对毒品犯罪的成因进行分析,由于数据的局限性,较少从微观尺度对毒品犯罪热点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论文以SZ市NH、DM街道内社区为例,基于毒品犯罪案件数据,利用探索性数据分析和时空扫描识别毒品犯罪时空热点分布,结合用地类型、动态人流量等数据定量分析毒品犯罪案件的时空分布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① 毒品犯罪主要分布在商业发达地区和城中村地区,且城中村的毒品犯罪时空热点分布的起始时间较商业发达地区更早,影响范围也更大;② 毒品犯罪在不同用地类型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住宿旅游娱乐”“商业百货批发零售”“餐饮经营服务品牌”3类用地类型与毒品犯罪具有高度相关性;③ 人流量高热区的面积占比与毒品犯罪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高热区面积占比大于5%或为0时,能够抑制毒品犯罪的发生;高热区面积占比在0~5%之间,能够促进毒品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988.
英国是全球乡村景观建设和发展的典范。从地理学、生态学及规划学等综合的视角出发,首先从社会背景上分析二战后英国乡村景观的演变轨迹;其次从学术背景梳理英国乡村景观的研究历程,并从学科角度提炼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及研究特征;最后从研究趋势方面讨论学者们最新的研究议题。在梳理和总结英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989.
新时代国别地理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国别地理研究是了解世界和研究世界的重要学术工具,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正前所未有地对国别地理研究产生了重大需求。本文回顾和分析了中国国别地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阐明了时代进步、国家战略与学科发展对国别地理研究的迫切需要;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国别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以地理要素为核心主题的国别地理研究、以地理科学问题为导向的国别地理研究、以服务国家需求为目标的国别地理研究、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别地理研究和中外地理对比研究;指出了未来中国国别地理研究应突出“四化”,即细化国别地理研究对象,深化国别地理研究问题,强化国别地理研究工作,转化国别地理研究成果。期待本文能为激发地理学国别地理研究的热情、推动我国国别地理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90.
塔娜  申悦 《地理学报》2020,75(4):849-859
在流动性不断增强与居民活动模式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城市社会空间分异与隔离的内涵不断扩展,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空间隔离受到关注。以活动空间为基础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快速兴起,以期从更加动态的视角理解城市社会空间。基于上海市郊区问卷调查数据,构建活动空间共享度指标,建立个体尺度的活动空间分异指数和孤立指数,刻画社区内不同收入群体的活动空间隔离状况,并建立活动空间共享度的多层模型分析活动空间隔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居住在同一社区的不同收入居民之间存在活动空间隔离,居民更愿意与其社会经济属性相似的人共享活动空间。活动空间隔离程度受到个体社会经济属性、社区设施状况、社区周边环境、社区人口密度和社会混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居住在人口密度高、社会混合度高、社区商业配置良好、公共空间充足的开放社区能提高居民的活动空间共享度,增加不同群体社会接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