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35篇
地质学   310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致密砂岩天然气藏地质特征——川西深井钻探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伟  王允诚 《矿物岩石》1998,18(3):39-44
四川盆地西部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基地,属致密砂岩非常规天然气藏,具有独特的天然气地质学特征。依据钻达上三叠统的40余口钻井资料,通过对油气显示、产层特征及测试等综合分析,总结和揭示了川西上三叠统的储、产层特征及其与天然气产出的关系,为老井挖潜和进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42.
川西坳陷中部新场构造带须家河组砂岩主要分布在须二段和须四段,由于埋藏深,普遍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普遍为特低孔隙、低渗透超致密砂岩,但仍较发育有一定数量的相对优质储层并形成致密砂岩气藏。为了更有效地预测和扩展须家河组致密砂岩的相对有利优质储层,则需理清相对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本文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物性测试、阴极发光及电子探针等测试分析手段,以岩石与矿物学特征、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研究为基础,重点分析物质组成、结构特征、早期胶结作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构造活动、生排烃期次等对于原生孔隙保存及次生孔隙的形成、保存两大方面的影响,最终达到对研究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中相对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的系统性研究和认识。结果表明,主要形成机理包括残余原生孔隙的保存和次生孔隙的形成两个方面,其中残余原生孔隙的保存机制主要为早期绿泥石环边、早期适度碳酸盐胶结、部分裂缝导致的油气充注,而次生孔隙则主要来自于长石和少量不稳定岩屑的溶蚀作用,以及破裂作用形成裂缝及其引起的溶蚀作用。  相似文献   
543.
王桂茹 《世界地质》2010,29(3):442-449
不同温度(100℃、150℃和200℃)地层水对含片钠铝石砂岩的改造作用研究显示,随着温度升高,砂岩的溶解程度逐渐增强,样品中片钠铝石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在片钠铝石溶解的同时,200℃时样品表面有高钠长石和绿泥石生成,且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在150℃和200℃时有某种未知的碳酸盐矿物生成,生成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100℃时片钠铝石的微弱溶解及150℃和200℃时碳酸盐矿物的生成表明,在地层条件下以片钠铝石等碳酸盐矿物形式捕获的CO2能够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544.
基于GRACE RL05数据反演2003-01~2012-12格陵兰岛的冰盖质量变化,构建去相关滤波和高斯滤波的组合滤波方式,采用线性及二次多项式拟合分析格陵兰岛冰盖质量变化速度及加速度。结果表明,格陵兰岛冰盖呈现加速融化趋势,冰盖融化主要在南部及西北地区。扣除泄漏误差及冰川均衡调整改正,冰盖质量融化速度及加速度分别为-157.8±11.3 Gt/a,-17.7±4.5 Gt/a2,其融化速度在2010年后明显加快,由2003~2009年的-132.2 Gt/a增加到2010~2012年的-252.5 Gt/a。东北部冰盖趋于稳定。中东部地区冰盖质量变化加速度呈现正增长,显示该地区冰盖融化逐年减缓,但2010年后加速融化。  相似文献   
545.
K-H不稳定性在多电流片系统磁场重联中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洪  沈超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4):445-452
等离子体系统中存在两个或多个电流片时,电流片中发生的不稳定性可能会相互作用.行星际磁场北向时,背阳面碰层顶电流片与磁尾等离子体片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高纬边界层强烈的流场剪切可能促进磁场重联,产生磁层亚暴.本文运用二维可压缩磁流体模拟研究具有强流场剪切的多个电流片系统中磁场重联的演化.结果表明,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使多电流片系统的磁场重联过程明显加快;相邻电流片之间的距离越近,两者相互作用越强,重联增长率越大;在三电流片系统中,超Alfven速度强流场导致外侧两个电流片中出现强烈的磁场重联,并引发中心电流片的磁场重联.行星际磁场北向时,也可能发生磁层亚暴.  相似文献   
546.
���ò�������о��ϼ����Ṉ̀߳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6???ENVISAT??????????λ???????й???????????????????3?????????????????????ENVISAT??DEM????RAMP??DEM?????????????18 m???????????????????????????????????????仯??????????????????????仯????????(-0.31 ~0.17 m)??  相似文献   
547.
548.
广布于松辽平原科尔沁沙地的巨型弧形沙垄的成因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释,该项研究采用罗根冰碛变形机理对该区的巨型弧形沙垄、密布的湖泡等特征地貌进行分析,发现其与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劳伦泰德冰盖的冰下软基变形地貌特征具有同一性,从而确认巨型弧形沙垄为冰盖冰流形成的巨型流线、罗根冰碛与锅穴构造的遗留,从而佐证了“松辽冰盖”的存在。研究发现松辽平原的巨型弧形流线显示出具有从盆地周围向沉降中心延伸、汇聚的特征,这表明流线的走向受制于地势的控制,而非所谓的风力所为。此外根据巨型冰川流线的展布形态与松辽分水岭之间存在的反常关系,发现在冰盖消融后松辽分水岭发生了北移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冰盖消融后导致的松辽盆地的失压反弹隆升有关。根据松辽分水岭的迁移时间、风沙层序年龄、荷载构造扰动地层年龄的综合约束,初步判断松辽冰盖的最近一次的发生时间在晚更新世早期(MIS4阶段)的东山冰期。  相似文献   
549.
利用CSR提供的GRACE时变重力场数据反演2003~2016年南极地区冰盖质量变化。结果表明,南极地区冰盖整体呈现消融趋势,消融速率为(-101.27±7.02) Gt/a,且在不断加速。EA以质量积累为主,速率为(69.09±2.64) Gt/a,但近期速率大幅减小;WA冰盖消融速率为(-148.35±6.78) Gt/a,表现为加速消融趋势,为南极冰盖质量消融的主要地区;AP消融速率为(-22.01±1.44) Gt/a,变化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550.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eoproterozoic rock complexes of a continental massif, island arc and back-arc basin geodynamic affinities are described and considered in this work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s within the northeastern segment of the Central Taimyr tectonic zone distinguished in the late Hercynian fold- thrust belt of Taimyr Peninsula. As is esta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rock complexes of the continental massif with the early Late Riphean (Tonian-Cryogenian) volcanogenic-sedimentary cover occur in the study region as the allochthonous syn- and post-sedimentary thrust sheets buried in or thrust over deposits of a back-arc basin, which accumulated in the terminal Late Riphean (Cryogcnian)-initial Vendian (Ediacaran). These and other results of the large-scale structural observations elucidate important details of the region tectonic development in the Late Precambrian, when two lateral ensembles of the Neoproterozoic structures originated in the regio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Neoproterozoic, the regional tectonic ensemble included the oceanic plate abut on the continental massif with a primitive volcano-plutonic belt. The subsequent system of an island arc and marginal back- arc basin originat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eoproterozoic and existed approximately till the mid-Vendian (Ediacaran) phase of the intense formation of thrust sheet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