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4篇
  免费   294篇
  国内免费   1177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424篇
地质学   2117篇
海洋学   399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71.
对南宁2002年沥青、水泥等不同下垫面温度观测资料和紫外线辐射强度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沥青、水泥日最高温度均比同期气温明显偏高;南宁属紫外线高辐射地区。  相似文献   
72.
强度折减法在评价边坡稳定性时不需要假设和搜索临界滑裂面,相对于其它方法具有一定优势,但失稳判据尚无明 确标准。滑移线场理论(SLFT) 可以计算得到的极限状态下的边坡坡面曲线(简称极限坡面曲线),已有研究表明极限坡 面曲线与边坡坡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判断边坡稳定性。基于该结论提出一种边坡强度折减法失稳判据:不同折减系数计 算得到不同的强度参数,因此滑移线场理论计算得到的极限坡面曲线将发生变化,当极限坡面曲线与边坡坡面在坡底相离 时,判断边坡为稳定状态;当极限坡面曲线与边坡坡面相交于坡脚时,判断边坡为极限平衡状态;当极限坡面曲线与边坡 坡面相交时,判断边坡为失稳状态。对标准边坡考题的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失稳判据收敛性较好,安全系数计算结果与 标准答案和已有失稳判据分析结论相差较小;传统失稳判据收敛指标的确定没有明确标准,当位移突变曲线光滑时很难找 到突变点,很难准确计算对应的安全系数,更重要的是传统失稳判据判断边坡极限状态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提出 的失稳判据可以实现失稳判据的客观标准化;确定的临界滑裂面形状以及在边坡中的位置都与标准答案基本一致,提出的 失稳判据适用于强度折减法。  相似文献   
73.
高围压下冻结砂土的强度特性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马巍  吴紫汪 《冰川冻土》1996,18(3):268-272
在高围压条件下,对冻结兰州砂土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应变速度下进行三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围压的增大和应变速度的减小明显增强了冻土的塑性性能;同时,随围压的增大,冻土的抗剪强度增加,但随围压的进一步增加,它出现降低的趋势,存在一个临界 围压,此临界围压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不随应变速率而变化。  相似文献   
74.
红层地区砂泥岩互层状斜坡岩体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对侏罗系砂溪庙组砂,泥岩进行的系统流变试验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砂,泥岩的流变特性及其相应的长期强度,以及砂,泥岩互层状组成的斜坡碉体流变特征,特别是模拟研究了风化深度较厚的泥岩产生的粘塑性流动对斜坡应力场及斜坡变形破坏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隧洞衬砌中湿喷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琳 《岩土力学》1996,17(1):36-40
基于湿喷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质,讨论了喷射混凝土的特点及其在暂时支护与永久支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6.
The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 of methane is steadily increasin.Lacking of precise estimates of source and sink strengths for the atmospheric methane severely limits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global methane cycle.Agood budget of atmospheric methane can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The known estimates of the main source and sink strengths are gresented in this paper,In terms of carbon isotopic studies,it is evidenced that the earth‘s primodial methane,which was trapped in the earth during its formation,may be another source of methane,with extensive,earth‘s degassing which is calleld the “breathing“ process of the earth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romitive atmosphere,large amounts of methane were carried from the deep interior to the surface and then found its way into the atmosphere.  相似文献   
77.
青藏公路沿线通信光缆埋设地段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王家澄  吴紫汪 《冰川冻土》1997,19(3):240-244
青藏公路沿线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总长度为760km,根据气温冻结指数和融化指数可估算最大季节冻结深度和最大季节融化深度。根据含水量划分出5种冻土类型和5个冻胀敏感性等级。提出了光缆埋设若干选线和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78.
Seepage driving effect on deformations of San Fernando dam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the process of flow deformation of an earth dam, the seepage force inside the dam plays a role as a driving force. The seepage force acts just like the gravitational force in terms of pushing soils away from their original locations after liquefaction is triggered. This paper draws attention to this seepage driving effect by presenting a set of fully coupled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on the well-known San Fernando dams, with the objective of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this seepage effec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ile this effect is always there,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epends on a number of factors. In the case of the upper San Fernando dam, which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but restricted, downstream movement during the 1971 earthquake, the seepage driving effect was indeed significant. On the contrary, for the lower dam, which failed and slid into the upstream reservoir during the same earthquake, this seepage effect was relatively less pronounced. The detailed results of the analyses reveal the likely mechanisms of failur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two dams and the likely cause beh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responses during the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79.
结合乌江洪家渡1#塌滑体加固设计工程,探讨了滑动面已知的条件下滑坡稳定性的三维分析方法。首先,模拟了塌滑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的滑动方向,并使用其应力成果计算了塌滑体的三维安全系数;其次,建议了基于强度折减概念的三维加固安全系数计算方法:最后,提出了加固设计的进一步优化方案。计算结果表明,塌滑体的滑动方向与局部地形等高线近于垂直。主滑方向变化较大,自后缘的NE15°方向逐步过渡到中部的NS向,最终过渡到前缘的NE30°方向,以致很难作出能表征主滑方向的地质剖面。基于应力计算成果的安全系数计算公式不能充分考虑滑坡体的抗滑潜能,也不能充分反映滑坡体的滑动方向,安全系数偏大。基于强度折减概念的三维加固安全系数计算方法具有有限元等方法的优点,较好地克服了上述局限性,可以合理地评价加固后的滑坡稳定性。  相似文献   
80.
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强度变化原位测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研究区位于1964~1976年黄河由刁口入海时形成的水下三角洲叶瓣上。1995年为石油开采在潮坪上构筑的交通设施对波浪形成良好的屏障。在屏障两侧各选一典型研究区,于1999年和2002年进行了大量对比性现场原位土工测试,探讨了波浪对黄河口沉积物的次生改造作用,结果表明:(1)较强的波浪荷载作用,不会提高海底沉积物的表层强度,只是导致不均匀程度随水动力作用的时间增长有所加大:(2)较强的波浪荷载作用,使得海底表层沉积物之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土体强度提高,形成强度硬层:(3)海底沉积物强度沿着剖面线在平面上呈现周期性或间隔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