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4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40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11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广东省春季低温阴雨的年景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广州2~3月1908~1997年平均气温与1951~1997年平均日照资料,用小波变换分析广东省低温阴雨的年景趋势变化,着重分析重低温阴雨年在小波系数图中的分布特征,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未来1~2年的低温阴雨年量进行了预测估计;然后 小波方差图确定2~3月平均气温存在40年、6年左右周期振荡,日照存在43年左右的周期振荡;最后分析了低温阴雨的年最变化与同期和前期500hPa环流场有海温场分布特征的  相似文献   
252.
高原及冷空气对1998和1991年夏季西太副高及雨带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7,他引:15  
宋敏红  钱正安 《高原气象》2002,21(6):556-564
为了寻找西太副高南北急剧摆动的中、短期预报着眼点 ,本文利用 1998和 1991年 6~ 8月的逐日天气图资料、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的实测资料 ,以及NCEP/NCAR的 2 .5°× 2 .5°经 /纬度格点的日平均u、v及高度再分析资料等 ,分析了高原涡东移、南亚高压南北摆动 ,以及北方冷空气入侵等对西太副高脊线及其相伴雨带摆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凡高原东部气柱平均厚度ΔH3 0 050 0 ≥392gpdm时 ,未来高原涡将东移出高原 ,激发西南涡产生东移 ,使西太副高南落 ,长江中、下游流域产生暴雨 ;2 )南亚高压东段脊线和西太副高西段脊线的南北摆动趋势相同 ,但前者更稳定 ,且常提前 3天 ,可据此预报西太副高的摆动及其相伴雨带的位置 ;3)若北方有冷空气持续南下 ,华北与华南、江南分别出现 2m·s-1以上的南风负、正距平 ,将易在该南风正、负距平过渡区且偏于负距平区一侧产生暴雨 ,并使西太副高稳定少动。  相似文献   
253.
以单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反演冷锋流场的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一次欧洲冷锋过程单多普勒雷达立体扫描资料的实例计算来考察用VAD(VelocityAzimuthDisplay)方法反演锋面在垂直剖面图上的风场和用VAP(VelocityAzimuthProcessing)方法反演水平风场的可能性。反演结果不仅显著展示了锋面两侧的风向切变,而且也展示出气团内部风场中存在的中尺度结构。由于VAP方法对距离圈上多普勒速度随方位的变化非常敏感(多普勒速度的脉动)  相似文献   
254.
利用1969—2018年气象观测资料对金华市年、季尺度的舒适度和冷/热日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华市全年和各季节的平均有效温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2000年前后稳定超过平均值且上升趋势增加;年均气候倾向率为0.67℃/10 a,各季节的上升趋势不同,其中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暖冬或冷冬的概率呈先增后减再略增的N型变化趋势,热夏或凉夏的概率呈弱增加趋势。舒适期呈双峰型分布,主要集中在4—6月和9—10月,其中5月的舒适日数最多。舒适期的50 a平均初、终日分别为4月4日和11月8日,随时间推移,初日呈显著提前趋势(约5.7 d/10 a),终日呈显著延后趋势(约4 d/10 a),气候舒适率总体呈不显著的弱上升趋势。年舒适日数和热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分别为5.08 d/10 a和2.31 d/10 a,冷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达7.39 d/10 a。整体来看,金华市冬季气温较以往更为温暖,夏季更热,春季舒适时间明显增多,秋季的冷不舒适体感时间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55.
金塔绿洲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0,他引:10  
安兴琴  吕世华 《高原气象》2004,23(2):200-207
利用美国NCAR中心的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对金塔绿洲的环流场、温度场及湿度场结构及其日变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模拟研究,WRF模式很好地模拟出了绿洲一沙漠环流的日变化特征和这种局地热力环流的空间结构,模拟再现了绿洲“冷岛效应”和邻近绿洲的沙漠“逆湿”等边界层特征.模拟还发州了白天绿洲湿度场“凹型槽,,式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256.
再分析资料被广泛用于气候科学及相关研究,但同一再分析数据产品在全球不同区域的适用性存在差别,应用前需要进行评价。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推出的第五代再分析产品ERA5,自发布起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其在我国的评估都集中在局部区域,且没有关注到对极端气候的模拟能力。以全国728个气象站点温度数据为参考,使用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Pearson相关系数对比分析了ERA5再分析温度数据在不同时间尺度(月、季)、不同气候区、不同海拔梯度上的精度以及对极端温度事件(包括热浪和寒潮)的刻画能力。结果显示:ERA5数据的日均温的精度最高,日最低温精度最差;ERA5数据春秋两季较冬夏两季的精度高,低海拔区域较高海拔区域精度高, 在高原气候区精度最低,在北亚热带精度最高;ERA5对于极端温度事件的刻画能力不足,在进行极端气候的相关研究时需要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257.
利用葵花8号(Himawari-8)卫星资料、沈阳SC天气雷达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及常规天气观测资料, 分析了2019年7月3日辽宁开原强龙卷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演变及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 此次开原强龙卷发生在东北冷涡底部, 低层850 hPa有明显的暖湿气流, 形成了“下湿上干”的垂直结构。3日17:00龙卷初生地0—6 km有22.8 m·s-1、0—1 km有7.6 m·s-1强垂直风切变。龙卷生成之前, 初生地西侧比东侧气温偏高, 存在2—5 ℃地面温度差。生成后, 移动路径东侧形成明显冷池, 最低温度19 ℃, 与西侧温差最大达11 ℃。龙卷生成时可见光云图上对流风暴的云砧水平尺度明显增大, 云顶升高、亮温降低。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表明, 龙卷对流风暴的发展经历了由多单体非强风暴发展到多单体强风暴再发展到超级单体风暴三个阶段, 龙卷在最强等级时有对流单体的合并。开原龙卷风暴在三个阶段都有中气旋, 17:11中气旋向下伸展到低层, 反射率因子出现指状回波。  相似文献   
258.
地形影响下冷锋的变形及锢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肖庆农 《气象学报》1994,52(4):414-423
根据传统理论,将锋面看成密度的零级不连续面,设计了一个二层锋面模式,分别研究了东西走向与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形影响下冷锋的变形及锢囚现象。分析表明:不同高度的地形对于冷锋变形及锢囚的影响不同,同一高度的地形对于不同强度的冷锋运动也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分析研究,形象、直观地揭示了地形影响下冷锋变形及锢囚的一些规律,并与实际天气现象做了一些对比。此外,还分析了山区冷锋的垂直结构,指出冷锋在爬山时锋面中层会出现“隆起”现象,这反映了地形对于冷锋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锋面的这种“隆起”现象非常类似于气流过山时形成的“涌浪”(bore).  相似文献   
259.
利用DMT探测平台对2009年3月11日山西一次云降水过程实施了综合探测,分析了此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计算了云中过冷水含量距O℃层高度的垂直分布及其特征,并根据云雨粒子探测情况研究YAI降雨的可播度指标。  相似文献   
260.
利用HEIFE、DHEX和GAME/Tibet 3个观测试验和部分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下垫面非均匀条件下产生的冷岛效应和逆湿现象的完整物理图像以及它们对地表能量和五水转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下垫面非均匀特征对五水转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冷岛效应和逆湿现象是下垫面非均匀性的必然结果,它们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现有陆面过程模式很难刻画冷岛效应和逆湿现象,通常现有陆面过程模式很难将冷岛效应中的热量平流转化成蒸发潜热,同时陆面过程模式也混淆了逆湿现象和发生在下垫面上的大气水的冷却凝结.这些评述将有助于今后非均匀陆面过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