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77篇 |
免费 | 2021篇 |
国内免费 | 258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3篇 |
大气科学 | 1650篇 |
地球物理 | 1752篇 |
地质学 | 5450篇 |
海洋学 | 893篇 |
天文学 | 79篇 |
综合类 | 1084篇 |
自然地理 | 12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7篇 |
2023年 | 166篇 |
2022年 | 297篇 |
2021年 | 343篇 |
2020年 | 314篇 |
2019年 | 399篇 |
2018年 | 338篇 |
2017年 | 408篇 |
2016年 | 399篇 |
2015年 | 437篇 |
2014年 | 523篇 |
2013年 | 496篇 |
2012年 | 630篇 |
2011年 | 611篇 |
2010年 | 583篇 |
2009年 | 563篇 |
2008年 | 526篇 |
2007年 | 599篇 |
2006年 | 593篇 |
2005年 | 503篇 |
2004年 | 425篇 |
2003年 | 385篇 |
2002年 | 352篇 |
2001年 | 372篇 |
2000年 | 287篇 |
1999年 | 299篇 |
1998年 | 251篇 |
1997年 | 219篇 |
1996年 | 192篇 |
1995年 | 168篇 |
1994年 | 139篇 |
1993年 | 142篇 |
1992年 | 106篇 |
1991年 | 77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11篇 |
1977年 | 13篇 |
197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浅析山区高等级公路中的边坡工程岩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随着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各类边坡工程岩体问题也日益增多。从卸荷岩体力学的基本观点入手,探讨了边坡工程岩体的变形破坏特性、稳定性评价方法以及开挖设计理论。研究表明,边坡工程岩体的变形破坏特性完全符合卸荷岩体力学行为,不同于常规的加载岩体行为;边坡工程岩体的稳定性分析计算中必须重视水力学因素和卸荷作用的影响,并得到了有意义的表达式;边坡工程岩体的开挖设计应在充分认识其工程力学性状的基础上,针对边坡岩体地质特性,结合已有各类稳定边坡的资料,进行既经济又可靠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52.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2,54(13):1641-1659
Eocene mafic volcanic rocks occurring in an E–W-trending, curvilinear belt along and north of the Izmir–Ankara–Erzincan suture zone (IAESZ) in northern Anatolia, Turkey, represent a discrete episode of magmatism following a series of early Cenozoic collisions between Eurasia and the Gondwana-derived microcontinents. Based on our new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isotope data from the Kartepe volcanic units in northwest Anatolia and the extant data in the literature, we evaluate the petrogenetic evolution, mantle melt sources, and possible causes of this Eocene volcanism. The Kartepe volcanic rocks and spatially associated dikes range from basalt and basaltic andesite to trachybasalt and basaltic trachyandesite in composition, and display calc-alkaline and transitional calc-alkaline to tholeiitic geochemical affinities. They are slightly to moderately enriched in large ion lithophile (LILE) and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LREE) with respect to high-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 and show negative Nb, Ta, and Ti anomalies reminiscent of subduction-influenced magmatic rocks. The analysed rocks have 87Sr/86Sr(i) values between 0.70570 and 0.70399, positive ?Nd values between 2.7 and 6.6, and Pb isotope ratios of 206Pb/204Pb(i) = 18.6–18.7, 207Pb/204Pb(i) = 15.6–15.7, and 208Pb/204Pb(i) = 38.7–39.1. The 40Ar/39Ar cooling ages of 52.7 ± 0.5 and 41.7 ± 0.3 Ma obtained from basaltic andesite and basalt samples indicate middle to late Eocene timing of this volcanic episode in northwest Anatolia. Calculated two-stage Nd depleted mantle model (TDM) ages of the Eocene mafic lavas range from 0.6 to 0.3 Ga, falling between the TDM ages of the K-enriched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of the Sakarya Continent (1.0–0.9 Ga) to the north, and the young depleted mantle beneath central Western Anatolia (0.4–0.25 Ga) to the south. These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features collectively point to the interaction of melts derived from a sublithospheric, MORB-like mantle and a subduction-metasomatized,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Eocene mafic volcanism. We infer triggering of partial melting by asthenospheric upwelling beneath the suture zone in the absence of active subduction in the Northern Neotethys. The geochemical signature of the volcanic rocks changed from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related to intra-plate affinities through time, indicating an increased asthenospheric melt input in the later stages of Eocene volcanism, accompanied by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and rifting. 相似文献
153.
自从大陆整合以来作为一个整体的青藏高原继续受着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影响,也必定不断地改造着原各地体的结构构造,形成了高原整体意义上东西向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原本各地体的组成、结构和东西向延伸不一致。这不仅表现在南北向断裂构造跨各单个地体范围的出现,而且,逐步形成了东西的分区。这种分区突出地表现在区域重力与磁场的特征上,这不仅是局部的岩石磁性与密度变化的结果,而且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过程中,在其前缘的不同部位上经受的压力不同,以及地块的隆升与扩张作用的差异造成了高原东西各区段的地壳组分与厚度的变化。青藏高原的南北向断裂构造并非地壳上层的局部断裂,它具有深层的原因。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推进的过程中不是均匀地齐头并进,而是在帕米尔高原以东的青藏高原范围内存在着推进速度和俯冲深度的差异,随着高原隆升的加剧高原本身出现断裂,自中新生代以来就存在着一定差异,所以南北向的断裂构造比目前地表见到的多些,而且具有较大的深度,Moho面的深度和地壳厚度都受南北向断裂的控制,并形成了区域重磁场的变化。同时,高原的东西向拉张作用也使南北断裂带发育加剧。 相似文献
154.
通过对刘家堡子-狼洞沟金银矿床地质、成矿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发现矿区内近EW向和NE向断裂构造是主要容矿构造;最佳找矿元素前缘晕组合为As-Sb-Zn,矿上晕元素组合为Au-Ag-Pb-Hg,尾晕元素组合为Ni-Cu-Co;成矿作用中,古老基底中元古宙老岭群变质岩系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而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在提供成矿物质的同时还提供了热动力。刘家堡子-狼洞沟金银矿床应划属为与燕山晚期超浅成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中低温热液构造裂隙充填型金银矿床。 相似文献
155.
利用1981—2010年30 a贵州省78站逐日日平均气温数据和NCEP/NCAR逐日的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EOF分解、傅立叶滤波等方法,分析了贵州省秋风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秋风天气强度有自西向东部或向东南部、东北部递减的分布规律。贵州省异常秋风过程次数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全省各站呈同位相变化,进入2000年后,秋风过程次数由全省秋风偏弱偏少型转为全省秋风偏多偏强型。在环流场上,纬向西风在不断东移的过程中不断分裂出短波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贵州,形成秋风天气过程,因而造成的秋风过程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对秋风过程的环流场进行滤波表明:1波对于秋风过程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而1波、2波在时间上的配合对于秋风过程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6.
冻土水热传输和水热耦合过程是寒区水循环的核心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温度和湿度(含水量)的观测和模拟是冻土水热过程分析的基础. 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黑河上游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葫芦沟试验小流域为依托,选取季节冻土区的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多年冻土区的沼泽化草甸、高山寒漠等4种典型寒区下垫面,分别布设自动气象站,并调查相关土壤和植被参数,利用SHAW和CoupModel模型对试验点的土壤水热条件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4个试验点多层土壤含水量和地温SHAW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平均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5和0.90;CoupModel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平均R2为0.72和0.93. 总体上,地温的模型估算结果略好于含水量;相对于SHAW模型,CoupModel模型是更适合寒区各种下垫面的一维SVATs模型. 相似文献
157.
秋里塔格构造带位于库车前陆逆冲带前锋,区域构造位置介于库车坳陷三叠-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中心与塔北前缘隆起带之间,第三系广泛分布两套膏盐岩层,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和复杂的构造样式,石油地质条件非常优越.本文在分析3个区带的变形特征基础上,探讨了盐上层和盐下层的构造成因,认为盐上层的构造成因与盐层的流动性有关,西段变形比东段强烈;盐下层构造成因东、西差异较大,东段与盐层的塑性变形无关,西段则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8.
西昆仑山新生代隆升变形过程对于中亚的地貌与水系演化、资源和能源矿产分布、气候及环境变迁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至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西昆仑山新生代初始隆升与变形的时间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分别为古新世、中—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期—中新世早期。本文通过对塔西南地区地层学、沉积学、物源分析和热年代学的研究综述,详细讨论了西昆仑山古新世、中—晚始新世隆升变形的时间、证据、解释和争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西昆仑山在古新世发生了隆升变形,中—晚始新世是新生代变形中的一个加速节点。这两期隆升变形分别对应于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断离的远程响应,反映了印度板块向北的碰撞拼贴与持续挤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9.
新世纪上海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影响因素及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相对海平面变化分析方法均将理论海平面变化和地面沉降进行的叠加分析,本文讨论和分析了近20年来全球理论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背景下的区域海平面变化速率,利用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预测上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考虑了上海地面沉降发展的新特点,以及长江流域来沙显著减少和河口大型工程建设对上海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在流域来沙量显著减少但来水量变化不大情况下,流域大坝的坝下冲刷使得河槽刷深,河口水位降低,同时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和促淤围垦工程束狭入海口,使得潮位站水位发生变化,两者的综合效应是目前研究长江口相对海平面变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