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85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227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四川省芦山MS7.0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4·20”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震中地区分布多条NE向断裂,构造较为复杂.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逆冲型地震,破裂面为NE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运动性质和走向一致.地表调查只在大川-双石断裂(前山断裂)和新开店断裂(大邑断裂南段)发现局部分布的NE向地表裂缝、沿地表裂缝分布的喷砂冒水和砂土液化,不规则的边坡开裂等地表变形,以及断裂沿线较严重的滑坡崩塌和房屋破坏.野外调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GPS测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位于芦山县城附近或其以东,而芦山西侧的断裂也可能参与了部分活动.根据野外地质调查、GPS观测、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余震分布等结果综合判定,芦山7.0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是芦山之下、大川-双石断裂和新开店断裂之间的龙门山前缘滑脱带.此滑脱带在该段的运动导致了这次地震的发生,并可能带动了它上面的大川-双石和新开店等断裂的活动.  相似文献   
332.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第29届大会于1997年8月18~28日在希腊塞萨洛尼基举行。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1051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大会。国家地震局有近20位科学家出席了会议。本届大会共安排了46个学术专题报告会和研讨会,会上宣读论文716篇,张贴展示论文695篇。本届IASPEI大会的学术报告涉及广泛的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的问题,内容包括:地震预测;地球内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不同构造区的强地面运动;地震孕育过程:定量模型和假设检验;岩石圈结构、动力学过程和各向异性;火山地震学;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地震危险性与地震危害;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危害评估中的新的地学信息技术;触发/诱发地震;与构造过程有关的电磁信号;岩石圈结构的长周期研究和工程地震学;估计地震大小的新方法;地球的结构和演化:地球物理观测、实验约束和模似;地震成核、动力破裂及其终止:观测和物理模拟;今后的地震仪器的发展;地震灾害与危害的公众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333.
A scholarly account of the formative discussions, the founding and the first 20 years of the Photogrammetric Society was published in 1971 and republished in 1974. This present review concentrates on the latter years of the life of the Photogrammetric Society prior to its merger with the Remote Sensing Society in 2001.
The authors joined the Photogrammetric Society in 1960 and were conspicuous in its affairs for many years. Although both occupied the Society's presidential chair, they also fulfilled several other roles in its efficient management. Atkinson's first contribution to the Photogrammetric Record was published in 1968 and Newton's in 1971.  相似文献   
334.
研究1类具有2个零特征根和1个4n2 2n 1阶奇点的2n 1次系统,并给出了极限环存在与否的条件。  相似文献   
335.
Significant climatic changes over Northern Eurasi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have been reflected in numerous variables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interest, including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forest fires. For the former USSR, we are now using the Global Daily Climatology Network and a new Global Synoptic Data Network archive, GSDN, created jointly by U.S.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and Russia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ydro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Data from these archives (approximately 1500 of them having sufficiently long meteorological time series suitable for participation in our analyses) are employed to estimate systematic changes in indices u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to assess potential forest fire danger. We use four indices: (1) Keetch–Byram Drought Index, (KBDI; this index was developed and widely u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2) Nesterov, (3) Modified Nesterov, and (4) Zhdanko Indices (these indices were developed and widely used in Russia). Analyses show that after calibration, time series of the days with increased potential forest fire danger constructed using each of these three indices (a) are well correlated and (b) deliver similar conclusions about systematic changes in the weather conditions conducive to forest fires. Specifically, over the Eastern half of Northern Eurasia (Siberia and the Russian Far Eas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indices that characterize the weather conditions conducive to forest fires were found. These areas coincide with the areas of most significant warming during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south of the Arctic Circle. West of the Ural Mountains, the same indices show a steady de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dry weather summer days” during the past 60 yr. This study is corroborated with available statistics of forest fires and with observed changes in drought statistics in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Northern Eurasia.  相似文献   
336.
从第29届IASPEI大会看国际地震预测研究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29届IASPEI大会于1997年8月18~28日在希腊塞萨洛尼基召开,来自世界62个国家的1050人出席了这次大会。提交大会的论文共1411篇,其中口头报告716篇,张贴报告695篇。该文根据提交大会的有关论文,介绍了国际地震预测研究情况与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337.
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地区长6油层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心描述、岩石薄片鏊定和古生物、物源区和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地区上三叠统长6油层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长6油层组属于河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划分为1个长期、3个中期和10个短期旋回层序.以古盐度的定量计算和盐度分区为依据,进一步确定了史家湾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期的古湖岸线位置.在此基础上,以物源区和沉积相、层序分析成果为基础,选取中期旋回层序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史家湾地区长6油层组各时期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各时期古地理面貌和砂体展布格局主要受湖平面升、降和物源区方向控制.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水上一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出现在各中期旋回的湖侵相域,砂体的延伸方向与东北部的主物源方向相平行,此研究成果对史家湾地区长6油藏的后续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38.
用石灰固化不同含盐量的滨海盐渍土,固化后土微结构参数发生了变化,力学强度大幅度提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关系,颗粒粒度分维、颗粒定向分维、等效直径、扁圆度和面积比是对固化土力学强度影响较为显著的5个微结构参数。借助土微结构参数与强度间的相关性计算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验证石灰对滨海盐渍土的固土作用。  相似文献   
339.
第13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21日在日本高知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1)遗迹化石的演化古生态学和复杂遗迹化石的古生态学、埋藏学精细分析将是未来遗迹学的研究热点;(2)遗迹化石的正确分类命名及其形态功能和古环境分析依然是遗迹学的基础和主要内容;(3)新遗迹学展示了巨大的生命力,成为了将今论古的重要钥匙;(4)三维动画模拟未来将推动遗迹学、生态学的科学普及;(5)遗迹组构在油气勘探应用中已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学科交叉和高新技术测试方法、跨越多学科的思维路线将是遗迹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340.
为了深入研究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五段陆相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运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低温氮气吸脱附以及相关地球化学分析实验等技术对该地区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控制其纳米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四川盆地须五段页岩微观孔隙可分为有机孔和无机孔(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溶蚀孔),微裂缝可分为构造微裂缝、有机质生排烃缝和成岩收缩缝等;孔隙结构类型以两端连通的圆柱孔、平行平面间的缝状孔和呈锥形的管孔为主;微观孔隙孔径分布区间大(1~80 nm),峰值主要集中于2~8 nm之间;以中孔(2~50 nm)为主,所占比例为6021%(或以黏土矿物孔为主,所占比例为4462%);页岩的有机质丰度和黏土矿物含量是控制纳米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