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76篇
  免费   3169篇
  国内免费   5991篇
测绘学   328篇
大气科学   4018篇
地球物理   3047篇
地质学   9421篇
海洋学   3150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1115篇
自然地理   4824篇
  2024年   155篇
  2023年   387篇
  2022年   879篇
  2021年   852篇
  2020年   901篇
  2019年   1017篇
  2018年   873篇
  2017年   849篇
  2016年   834篇
  2015年   899篇
  2014年   1158篇
  2013年   1078篇
  2012年   1193篇
  2011年   1127篇
  2010年   884篇
  2009年   1120篇
  2008年   1049篇
  2007年   1159篇
  2006年   1204篇
  2005年   1007篇
  2004年   963篇
  2003年   886篇
  2002年   810篇
  2001年   697篇
  2000年   641篇
  1999年   594篇
  1998年   460篇
  1997年   443篇
  1996年   377篇
  1995年   307篇
  1994年   282篇
  1993年   216篇
  1992年   179篇
  1991年   148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谢文勇  黄长江  陈志远  施华宏 《台湾海峡》2002,21(4):444-451,T002
本研究工作采用基于组件式集成方案的ArcInfo GIS软件、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MapObjects 2.0软件、AutoCAD软件、VB6.0开发语言作为软件平台,以Legend Pentium Ⅲ(933)作为硬件平台,利用ADO数据接口实现与属性库连接,通过ShellExecute函数达到与ArcView软件、相关网址连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东南沿岸海域海产腹足类性畸变与有机锡污染查询显示系统,并使其具有显示、缩放、温游、定位、查询、统计、分析、编辑、输出等功能。这是将GIS技术应用于海洋生态系统的调查、管理和保护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832.
东北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型式正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势头,东北区作为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以其分布的广泛性、类型的多样性、资源的独特性在旅游开发中具有一定的地位.该区应该从本身的资源特点出发,以保护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开发.  相似文献   
833.
渤、黄、东海陆架底质的形成分布与末次盛冰期之后的海侵密切相关。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以来 ,潮流是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永久性主导作用应力。为从长期沉积动力演变过程的角度 ,探讨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形成分布的有关成因问题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 ,再现了末次盛冰期以来 6个时期渤、黄、东海陆架潮流作用下海底的冲淤格局及底质分布。结果表明 ,扬子浅滩南侧东海外陆架的砂质沉积基本上是自 - 80 m海面以来形成的。扬子浅滩形成于 -5 2 m海面之后 ,至 - 3 0 m海面时已有一定规模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 ,逐渐形成现在规模的扬子浅滩。南黄海中部泥自 - 5 2 m海面时就已开始形成 ,- 3 0 m海面时范围很大 ,侵入北黄海 ,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 ,逐渐调整到现在的范围。渤海中央泥、北黄海西部泥、浙闽岸外泥、辽东半岛西侧与北侧的砂质沉积、西朝鲜湾与江华湾中的砂质沉积以及苏北浅滩是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逐渐形成的。海州湾中砂质沉积形成的盛期在公元 8世纪之后。济洲岛西南泥、南黄海东部泥很可能分别形成于 - 3 0 m海面、- 5 2 m海面以来。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 2个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前为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宏观格局的形成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至今为渤  相似文献   
834.
渤黄东海混合层化演变规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较详细地综述了渤黄东海混合层化演变过程与规律的研究进展情况,主要包括:混合和层化过程的分布规律与季节变化特性,采用水温垂直剖面自相关函数的半经验预报模式,动力学和热力学的数值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835.
上新世——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北缘隆升的磁性地层学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新疆叶城剖面西域砾岩及下伏第三纪地层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 ,西域砾岩的沉积时代为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 ,磁性地层年龄为 3.5至 <1.8Ma。阿图什组沉积于早上新世 ,古地磁年龄为 4 .6~ 3.5 Ma。阿图什组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砾岩 ,为河流相及冲积扇前缘相。西域砾岩以厚层砾岩为主夹风成粉砂岩 ,为典型洪积—冲积扇堆积。西域砾岩的沉积反映了青藏高原北缘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强烈的隆起和剥蚀  相似文献   
836.
大陆岩石圈在张裂和分离时的变形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南海南北共轭边缘地壳剖面的对比研究,发现大陆岩石圈的物理性质是分层的:上、中地壳呈脆性,下地壳表现出塑性,而岩石圈上地幔则仍呈脆性。因此,在它受张性应力场作用时,其变形和破裂分离方式也是分层进行的:上、中地壳能发生犁式断裂,产生的断块沿断面转动在地表产生一系列半地堑,并使地壳厚度减薄;如拉张应力继续作用时,上、中地壳将沿犁式断裂被拉开,从而形成上、下板块边缘,并彼此分开。下地壳则发生塑性变形,使地壳厚度减薄,并最终将其拉断。岩石圈上地幔亦可产生陡倾断裂,形成的断块沿断面转动亦使其厚度减薄,并最终沿陡倾断裂被拉断。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岩石圈变形和破裂分 离时的分层变形及分层破裂分离模式。  相似文献   
837.
The pollen analysis of DGKS9617 core in the East China Sea (covering about the last 6800 years) shows five obvious pollen assemblages and seven sub-assemblages. Combined with the sediment and the result of diatom analysis, the climate changes are reconstructed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Holocene. Corresponding to the pollen assemblages, the climate shifts just as follows: Assemblage Ⅰ-Warm and Dry Stage, Assemblage Ⅱ-Cool and Humid Stage, Assemblage Ⅲ-Hot and Dry Stage (the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is 2~3 ℃ higher than that today ), Assemblage Ⅳ-Cool and Humid Stage, Assemblage Ⅴ-Wann and Dry Stage. The third stag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ubstages i.e. a slight colder and dry one, a slight wanner and humid one and a slight warmer and dry one. During the fifth stage, the climate becomes similar to that today with three warm substages and two cool substages.  相似文献   
838.
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要素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东海长江口、舟山渔场附近海域是我国近海赤潮爆发严重的区域之一。在影响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的水团中 ,长江冲淡水向表层输入了大量的氮、磷、硅营养盐 ,台湾暖流主要对底层和长江口外上升流区有贡献 ,苏北沿岸水、闽浙沿岸水主要影响近岸区域。同时 ,营养盐在海水 -沉积物界面的交换作用 ,大气湿沉降作用等也影响着该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结合2002年4月~2003年3月对29°00′~32°00′N、122°00′~124°00′E海域四季航次调查的营养盐分布规律 ,该海域可分为三片区域 ,由岸边向外海分别为高营养盐、低浮游植物区 ,较高营养盐、高浮游植物区和较低营养盐、低浮游植物区。随着近年来营养盐输入通量的增加 ,富营养化程度加大 ,受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综合作用 ,高浮游植物区赤潮爆发频率和规模逐年增加 ,已为中国近海典型的赤潮高发区  相似文献   
839.
中国海岸线分维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分形理论,系统研究了中国海岸线分维及其性质。得出了基本结论:(1)中国海岸线的分形结构客观存在,在1:2500000地图上标定中国大陆海岸线长度的分形关系式为lgL=-3.9929-O.1597lgr(式中,L为中国大陆海岸线长度;r为测量标度);(2)使用量规法与网格法计算出中国大陆海岸线分维分别为1.1597和1.0707,台湾岛海岸线分维分别为1.0381和1.0025,等等;(3)进行海岸线分维横纵向比较,应遵循相同的分维计算方法。对于同一条海岸线而言,用量规法所得分维大干用网格法所得分维,且用量规法所得分维相对较大,则根据网格法所得分维亦相对较大;(4)在中国海岸线量规法与网格法分维计算结果之间可以建立关系式Dd=2.5932Db-1.5363(式中,Db为根据网格法计算所得分维;Dd为根据量规法计算所得分维);(5)随着从渤海到南海(由北至南)的空间变化,中国各大海域海岸线分维显现出一个由北至南逐渐变大的趋势,而海岸带物质组成、生物、气候等因素的南北变化或差异是导致中国海岸线分维南北空间变化的内在原因;(6)整个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分维并不等于其组成部分分维的算术平均值;(7)台湾岛海岸线受到了断层系的强烈影响,这可能是台湾岛(东部)海岸线分维较小的内在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840.
东海南海构造交接带及其邻近海区(简称交接带)位于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东邻俯冲板块边界。台湾以北是琉球海沟俯冲带,台湾以南为马尼拉海沟俯冲构造带。区域重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东海陆架区存在3条重力高和2条重力低,重力高分别对应于闽浙隆起带、渔山低凸起和陆架外缘隆起,最大值高达50×10-5m·s-2;重力低对应于沉积盆地,最低值在台西南盆地,约为-20×10-5m·s-2。重磁特征表明东海盆地外缘台湾 钓鱼岛构造带具有明显的自由空间异常,磁场为平缓负异常,由古近系、白垩系或更老的变质岩及中新世的侵入岩组成,向南延伸至澎湖隆起。因为澎湖隆起具有高重力异常,放射性年龄表明这些碱性玄武岩形成于17 8~8MaBP,其特征同现在的琉球岛弧一样,可能是残留的古琉球岛弧。台西南盆地南侧(上陆坡)的凸起具有类似的幅度异常,呈ENE—WSW向,并消失在台西南盆地南段。新生代以来,盆地张裂活动具有不同时性,并向陆架边缘变得年轻。东海大陆边缘盆地属弧后残留盆地成因,多因岛弧的迁移而新生,但珠江口盆地则是被动大陆边缘裂陷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