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2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440篇
测绘学   129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276篇
地质学   1559篇
海洋学   94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长8油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姬嫄地区延长组主力油层,但是储层非均质性强,单井产量变化迅速,因此对该区4口钻井 岩样进行了相渗敏感性实验,研究了储层注水开发过程中,渗流曲线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通过20片铸体薄片的显微镜下 观察和图像粒度与孔喉分析,以及岩样的高压压汞、粘土矿物敏感性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 驱油实验,重点分析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粘土矿物以及成岩作用对渗流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渗流曲线可以细 分为油相上凹型和直线型;上凹型曲线对应储层为分流河道微相,具有高骨架矿物含量、粗粒径,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 和各种溶孔为主,孔径大,孔隙间连通性好,颗粒间以点、点-线接触为主,喉道为粗长型,储层面孔率、渗透率高,流 体连续性好。此外,发育裂缝的储层,适当的注入水流速可以提高驱油效率。对于高含量水敏、速敏性粘土矿物储层,应 该采取逐渐加压的方式提高注入水压力,以解决粘土矿物对孔隙的堵塞问题。该研究成果对于油田开发初期储层渗流特征 的认识,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2.
库水压力作用下砂岩破坏形式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涛  王孔伟  李建林 《岩土力学》2011,32(Z1):413-0418
为了解砂岩在库水压力作用下的破坏形态特征,选取三峡库区秭归某滑坡区域砂岩为研究对象进行浸泡试验。试验采用自主设计的YRK-1型岩石溶解试验仪,设定0、0.4、0.8 MPa三种不同浸泡水压,并进行对比。对不同水压力下浸泡的砂岩在不同浸泡周期进行单轴和三轴压缩试验,得出了砂岩试样在不同情况下的宏观破坏形态特征。研究表明,随着浸泡时间增长,砂岩试样试验破坏时呈现如下规律:(1)砂岩试样在不同围压时都表现出破坏角逐渐减小并趋近于某一稳定值的规律,而且浸泡压力越大,减小的趋势越明显;(2)单轴压缩破坏时砂岩试样表面剪切裂纹逐渐变短,张拉裂纹逐渐变长,而且浸泡压力越大,变化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993.
水化学作用对砂岩抗剪强度特性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展了不同水化学溶液侵蚀条件下砂岩的抗剪强度试验,分析了水化学作用对砂岩微细观结构的影响效应,探讨了砂岩的水化学损伤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化学作用对砂岩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通过引入岩石水化学损伤度,定量表达了砂岩抗剪强度参数随水化学损伤的演化过程,并采用化学动力学方法,模拟在给定水化学环境条件下重庆砂岩损伤度随时间演化过程,进而预测其抗剪强度参数演化规律。所得结果为定量化研究水化学作用对岩石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效应及预测与水化学作用相关的岩土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4.
温米退积型与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类型辫状河三角洲的成因分析是预测剩余油分布及制定合理开发政策的基础。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地层分析表明,温米油田三间房组是在气候干燥的淡水湖盆长期基准面旋回内的退积型和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三间房组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基于单分流河道识别: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小,分流河道宽深比30~58,平面形态纵向由枝状向指状演化,发育CSm→MSp-l→FSh→FSp-h→FStr→FSp-h→Fr较细岩石相组合;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规模相对较大,分流河道宽深比53~108,平面形态纵向呈指状-枝状-片状演化,发育SCm→GCSm→CStr→FSp-h→FSp-l较粗岩石相组合,湖底坡折带发育小型河口坝。水气交替注入能较大幅度提高这类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995.
任颖  孙卫  明红霞  张茜  霍磊  曹雷  陈斌 《现代地质》2016,30(5):1124-1133
利用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资料,对姬塬地区长6段不同成岩相储层开展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三类有效成岩相储层,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长石溶蚀相及高岭石胶结相,微观孔喉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喉道上;(2)从T2谱分析可知,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孔喉半径均匀,连通性好,可动流体饱和度最高,长石溶蚀相次之,可动流体饱和度中等,高岭石胶结相孔隙类型单一且小,可动流体饱和度最低;(3)孔喉半径、主流喉道半径、孔喉半径比及有效孔喉体积是引起不同成岩相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差异的主控因素,渗透率的大小是影响其饱和度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岭石和伊利石含量的增多对其可动流体赋存具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996.
郭俊志  谢其泰  王建力 《岩土力学》2016,37(Z1):263-266
针对含边缘裂缝之砂岩试体受反平面剪力情形进行了III型断裂韧度量测试验,搭配相关所推导之理论公式求取砂岩III型断裂韧度。研究试验条件为无围压及单轴荷重加载下进行III型断裂试验,且针对试体受高温后之性质改变为变量条件加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以该方式进行III型断裂韧度之量测,为可靠且稳定;砂岩经历温度在200 ℃前,试体III型断裂韧度会提升,之后呈现下降,到600 ℃,下降趋于平缓;随着烧结温度的提升,单压强度、动态杨氏模量、动态泊松比与III型断裂韧度皆有下降之趋势,且试体出现熔融样态,表面出现明显微裂纹。  相似文献   
997.
新疆伊犁盆地蒙其古尔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以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为主要研究层位,通过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分析及露头描述和剖面对比,从沉积学的角度解释蒙其古尔矿区铀矿化的发育条件和成矿机制。研究认为,蒙其古尔地区三工河组以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等为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河口砂坝不发育。该沉积微相对研究区铀矿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砂体的连通性为成矿流体提供运移空间;(2)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控制氧化带发育及矿体富集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3)沉积微相变化导致的砂体变异部位是矿体厚度、宽度与富集程度增大的主要原因;(4)由决口扇形成的泥岩天窗是越流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8.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岩石学等方法对研究区PⅠ—SⅡ、SⅢ等目的层位各个发育时期的湖岸线位置及其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了湖岸线摆动带内砂体的沉积演化规律及湖岸线附近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为研究区油田进一步挖潜提供了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9.
致密砂岩气储层的岩石物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大兴 《地球物理学报》2016,59(12):4603-4622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以往实测和新测的共17口井51块岩样超声波实验数据,得到304组不同孔隙度和不同含水饱和度下对应的纵横波速度、泊松比等弹性参数.重新优选计算体积模量和泊松比与含气饱和度的关系,表明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二叠系石盒子组盒8致密砂岩储层的模型与Brie模型(e=2)相似度最高.由此建立的苏里格气田储层岩石物理模型,更好的表征了致密岩石储层物理参数随含气饱和度变化规律,为该区储层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致密储层岩石物理模型研究成果应用于苏里格气田多波地震资料气水预测中,实际例子表明该模型适用于该区的储层和含气性预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The potential of post‐tensioned self‐centering moment‐resisting frames (SC‐MRFs) and viscous dampers to reduce the economic seismic losses in steel buildings is evaluated. The evaluation is based on a prototype steel building designed using four different seismic‐resistant frames: (i) conventional moment resisting frames (MRFs); (ii) MRFs with viscous dampers; (iii) SC‐MRFs; or (iv) SC‐MRFs with viscous dampers. All frames a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Eurocode 8 and have the same column/beam cross sections and similar periods of vibration. Viscous dampers are designed to reduce the peak story drift under the design basis earthquake (DBE) from 1.8% to 1.2%. Losses are estimated by developing vulnerability functions according to the FEMA P‐58 methodology, which considers uncertainties in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structural response, and repair costs. Both the probability of collapse and the probability of demolition because of excessive residual story drift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es are conducted using models capable to simulate all limit states up to collapse. A parametric study on the effect of the residual story drift threshold beyond which is less expensive to rebuild a structure than to repair is also conducted. It is shown that viscous damper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post‐tensioning for seismic intensities equal or lower than the maximum considered earthquake (MCE). Post‐tensioning is effective in reducing repair costs only for seismic intensities higher than the DBE. The paper also highlight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bining post‐tensioning and supplemental viscous damping by showing that the SC‐MRF with viscous dampers achieves significant repair cost reductions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MRF.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