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9篇
  免费   927篇
  国内免费   988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164篇
地球物理   405篇
地质学   2423篇
海洋学   337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827篇
自然地理   42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81.
山东临清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德平 《山东国土资源》2005,21(8):27-31,43
山东省临清地热田主体位于冠县凹陷内,面积约1550km2。地热类型属层状孔隙型,热源是地球内部的传导热,盖层是第四系和新近纪明化镇组。可被利用的热储层有4个,最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是馆陶组下段热储,该热储层顶板埋深约1100m,底板埋深约1700m,热储层厚度530~580m,含水层累积厚度158~175m,单井涌水量1500~2000m3/d,出口水温62~67℃,矿化度5000mg/L左右,具腐蚀性,结垢性弱,具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经计算馆陶组热储层单井1a的可采量为5.431×105m3,100a可采量所释放的总热量为1.156×1013kJ,合理井距为1500m。  相似文献   
482.
曲阜市近山前地区基底地层是理想的热介质,区域主控断裂对地温场起明显控制作用,含水岩组和地下水运动为地热提供了理想载体。以岩石导热特征,可将曲阜地区地层分为2 大类:即热基底地层和热盖层地层。前者热导率为25.41×10-3~36.30×10-3T/cm·s·℃;后者为18.92×10-3~23.99×10-3 T/cm·s·℃。地热资源赋存于受断裂构造控制的槽形地带内,属典型的构造—盆地增温型。  相似文献   
483.
鲁西峄山花岗岩中粗大钾长石斑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鲁西地区新太古代晚期(五台期)峄山花岗岩的黑石查和望子山花岗质岩体的岩石中,钾长石粗大斑晶内有自形程度较高的斜长石等矿物包裹体沿其环带定向排列.根据野外观察及岩石、矿物学特征测试分析,钾长石斑晶属于岩浆结晶形成的原生斑晶,受化学成分及侵位结晶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影响,钾长石的生长速度大于其成核密度,因而形成粗大斑晶.估算岩浆温度>950℃,钾长石斑晶快速生长时岩浆温度为750℃,过冷度△T≈150℃,基质结晶时岩浆温度为600℃,△T≈300℃.  相似文献   
48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临沂市城区一带发生多起岩溶塌陷,这些岩溶塌陷发生具有突发性、重复性,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形成原因一方面取决于该区具备岩溶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水动力条件的改变,而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城区地下水不合理开采造成的。  相似文献   
485.
山东省水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对经济和生态环境已产生严重影响。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山东水资源紧缺,维持山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性措施。建议调整一期一步工程路线,并合理解决污染、南四湖东平湖调蓄、胶东应急工程及资金问题。  相似文献   
486.
栖霞是胶东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典型地区。在原1∶5万地质图中,许多TTG岩石都被作为胶东群表壳岩看待,岩石形成时代也只在少数露头被确定。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定年,对该区TTG岩石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在新修编的1∶5万地质图中,太古宙变质基底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约2.9Ga、约2.7Ga和约2.5Ga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也存在少量同时代的奥长花岗质片麻岩。2.9Ga和2.5Ga左右的表壳岩(黄崖底表壳岩和胶东群)比原认为要少得多。所有岩石大致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分布,它们在空间上共存,可能是新太古代晚期和古元古代晚期强烈构造热事件作用的结果。这是国内首次在复杂的太古宙高级变质岩区,以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定年有机结合,确定不同类型、不同时代地质体时空分布的有益尝试,对于今后类似地区开展专题地质填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87.
Using data from glacial geomorphology, tephra–soil stratigraphy and mineralogy, palynology, and radiocarbon dating, a sequence of glacial and bioclimatic stades and interstades has been identified for the last ca. 50000 yr in the Ruiz-Tolima massif, Cordillera Central, Colombia. Six Pleistocene cold stades separated by warmer interstades occurred: before 48000, between 48000 and 33000, between 28000 and 21000, from ≥16000 to ca. 14000, ca. 13000–12400, and ca. 11000–10000 yr BP. Although these radiocarbon ages are minimum-limiting ages obtained from tephra layers on top of tills, the tills are not significantly older because most are bracketed by dated tephra sets in measured stratigraphic sections. Two minor moraine stages likely reflect glacier standstill during cold intervals ca. 7400 yr BP and slightly earlier. Finally, glaciers readvanced between the seven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In contrast to the ice-clad volcanoes of the massif, ca. 34 km2 in area above an altitude of ca. 4800 m, the ice cover expanded to 1200 km2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and was still 800 km2 during Late-glacial time (LGT). Glacier reconstructions based on the moraines suggest depression of the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 (ELA) by ca. 1100 m during the LGM and 500–600 m during LGT relative to the modern ELA, which lies at ca. 5100 m in the Cordillera Central. Glaciers in this region apparently reached their greatest extent when the climate was cold and wet, e.g. during stades corresponding to Oxygen Isotope Stage 3; glaciers were still expanding during the LGM ca. 28000–21000 yr BP, but they shrank considerably after 21000 yr BP because of greatly reduced precipitation. © 199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88.
基于金乡县南部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项目,系统采集表层土壤和大蒜样品,对As、Cd、Cr、Cu、Hg、Ni、Pb、Zn共8种重金属元素全量及形态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土壤重金属形态除Cd、Hg外以残渣态占绝对优势;重金属生物可利用系数与SOM、pH、CEC均呈负相关;大蒜植株不同部位对元素的富集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性,As、Cd、Cr、Pb、Ni、Cu、Zn表现为须根>叶身>假茎>蒜头;蒜头Cd与土壤Cd全量呈显著性正相关,其余元素与对应土壤中全量相关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489.
在充分搜集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地热地质及地热遥感解译资料等基础上,开展了山东省地温场现状调查、1∶50万地热遥感解译和测温工作,根据收集资料程度,提出计算地温梯度的方法,计算了整个研究区地温梯度;评价了各个地热区地温梯度的分布规律,并从大地构造、基岩起伏、岩浆活动、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地下水活动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地温场分布的因素,讨论了浅部地温场与深部构造的关系,总结了研究区各区地温梯度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90.
中国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的成因一直是中亚造山带东段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的花岗岩其成因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新获得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铁力和依兰地区的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88±1 Ma和257±3 Ma。地球化学数据显示,两地区的二长花岗岩均为Ⅰ型花岗岩并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和U等)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和Ta等)和重稀土元素具有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Hf同位素数据显示,铁力地区二长花岗岩的岩浆源区可能来自于中新元古代的下地壳部分熔融。综合前人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已发表的花岗岩类岩石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初步推测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在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间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同时,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晚古生代至中生代的岩浆岩具有自东向西形成时代逐渐变年轻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东侧的牡丹江洋在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间俯冲角度逐渐变缓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