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9篇
  免费   546篇
  国内免费   1260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998篇
地球物理   500篇
地质学   2299篇
海洋学   249篇
天文学   93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63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232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207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242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A biostratigraphic study carried out in the Monti d'Ocre area, Abruzzi, Central Apennines, allowed us to recognize Orbitolina (Conicorbitolina) moulladei ‘Strata 5 (1985) 1’, Praealveolina iberica Reichel and Praealveolina simplex Reichel in uppermost Albian–lower Cenomanian shelf-edge deposits of the Fossato Machè succession. These foraminifers have now been fou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Apennines of central Italy; their finding is quite important from a palaeobiogeographic viewpoint, as it 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our knowledge on facies distribution in the circum-Mediterranean regions during the Cretaceous Period. In the study area, the coeval Monte Rotondo and Monte Orsello sections also crop out; these are characterized by bauxite deposits and stratigraphic gaps reflecting episodes of emergence on the carbonate platform. The Monte Rotondo and Monte Orsello sections accumulated in a platform back-reef environment; consequently, in this sector of the Monti d'Ocre area,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shifted from a back-reef westward and southward to a shelf-edge northward, during the latest Albian–early Cenomanian. Owing to synsedimentary tectonics, the area investigated underwent differential subsidence: westward and southward, wide areas were uplifted and subjected to emergence, karstification and bauxite accumulation, whereas sedimentation continued in a shelf-edge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eastern area.  相似文献   
102.
北极涛动对东亚夏季降水的预测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龚道溢 《气象》2003,29(6):3-6
分析了春季北极涛动(AO)指数的变化对梅雨—Changma——Baiu带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对观测的东亚10个站的降水长序列资料(1899—1999年),进行滤波处理,保留10年以下的年际时间尺度的变化,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百年的5月北极涛动指数与10站夏季平均降水相关最高达—0.45,超过99%信度水平。当北极涛动偏强一个标准差时,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到日本南部一带,降水减少平均约8%左右。降水的这种变化与对流层东亚急流的变化密切相关:春季北极涛动强时,随后夏季急流位置通常偏北,雨带位置也北移,从而造成梅雨—Changma——Baiu带降水减少,反之亦然。较强的AO异常对降水的影响更明显,而较弱的AO与降水异常的对应关系并不显著。这对东亚夏季年际降水异常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 心(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气候资料以及Xie和Arkin分析的月平均降水资料(1968~199 8年),针对索马里低空急流(SMJ)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问题展开了分析 研究. 结果揭示,SMJ作为最主要的越赤道气流,对两个半球间水汽输送起最关键的作用, 它把水汽从冬半球输送到夏半球. 夏季SMJ的年际变化有全球范围内的环流异常与之相联系 ,特别是东亚沿岸的波列状异常分布、南亚高压以及澳大利亚以南的偶极型异常分布;它 也同春季的北印度洋等海区的海温异常有密切关系. 研究还表明,春季SMJ的年际变化对东 亚夏季降水和大气环流有显著影响,由于SMJ影响的超前性,因此它在东亚夏季气候预测上 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中心回线瞬变电磁法2.5维有限单元算法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瞬变电磁法的野外资料解释基本上停留在一维水平,本文从生产实践中常用的中心回线法入手,基于电磁场本身的叠加原理,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导出了中心回线瞬变电磁2.5维二次场(纯异常)的有限单元计算公式. 该算法采用三角形有限元网格,在尽可能拟合地下电性断面的情况下减少有限元网格的节点数和单元数;用选主元的LU分解法求解线性方程组,做到了在移动场源时只需改变右端项;在反傅氏变换中,使用新的波数选取方案,让波数m随时间t滑动. 最后给出的算例表明,该算法直接计算异常场,计算速度快、精度高.  相似文献   
105.
AdjointSensitivityAnalysesontheAnomalousCirculationFeaturesinEastAsianSummerMonsoon①YangYan(杨燕),LiZhijin(李志锦)andJiLiren(纪立人)I...  相似文献   
106.
范广洲  罗四维 《高原气象》1997,16(2):140-142
利用一个耦合了简化的简单生物圈模式的大气环流谱模式(SSiB-GCM),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异常对东、南亚夏季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高原地区积雪增加将使随后地夏季东、南来季风明显减弱,主要表现为东、南亚季风区降水减少,索马里急流、印度季风的印度西南气流弱弱。另外,还提出欧亚大陆雪盖与整个高原雪盖和高原东部雪盖对东、南亚夏季风影响的敏感问题。与欧亚大陆雪盖相比,高原雪盖是影响  相似文献   
107.
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利用垂直方向具有9层σ面、水平方向菱形截断波数为15的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和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两种情况下10年积分的模拟结果,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亚洲冬、夏季季风平均环流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去除地形,使夏季高层的南亚高压、低层的大陆热低压、副热带高压及冬季的大陆冷高压在位置或强度上发生了改变;地形的有、无决定着冬季东亚大槽的强度;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有地形时明显较无地形时强;地形的有无还影响着降水强度和雨带的分布。另外,副热带高压中心及雨带的季节性移动与高原大地形的存在与否亦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8.
亚洲夏季风建立格局和南海季风爆发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使用1980 ̄1986年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格点资料和1980 ̄1992年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观测到的黑体辐射(TBB)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和亚洲夏季风建立格局及其可能机制。发现亚洲夏季风建立征兆最早出现在中南半岛-南海地区,随后自该地区分别向西、向东扩展;中南半岛地区是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天然分界线,其两侧夏季风的建立特征和形成机制迥然不同。亚洲夏季风自东向西逐渐建立的格  相似文献   
109.
东亚冬季风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主要讨论了东亚冬季风和冷涌的演变特征,并与南亚作了对比,发现在东亚地区,冬季风演变主要表现为10月中旬经向环流的突变及9月初、11月中旬和1月末对流层低层温度的3次突变;而在南亚地区,经向环流的变化不如东亚地区明显,而且高层要先于低层变化,对流层低层温度存在2次突变。在整个冬季,东亚地区冷涌的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南海地区冷涌在12月份出现最高频率,而西太平洋冷涌在1月份出现最高频率;南亚地区冷涌在12月份出现最高频率,但远小于东亚地区且衰减速度很快。另一个不同点是东亚地区的冷涌强度是往上衰减的,而南亚地区的冷涌强度则是往上增强的。这说明东亚冬季风和南亚冬季风的性质有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0.
在未来的亚洲中中气候变冷过程中,从咸海干涸海底和卡拉博加戈尔湾等等内陆湖泊和地区吹起的盐粒,农田排出的农药残余物,尘埃微粒等-固态大陆型气溶胶具有主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环流及该区域的生物系统对气候的变化可能起着相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