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4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592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47篇
地质学   2335篇
海洋学   139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34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5 毫秒
271.
皮尔斯比率图解在腾冲新生代火山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腾冲新生代火山岩属钙碱性系列,可分为四个喷发期,构成两个岩浆旋回:N_2-Q_1为玄武岩—英安岩;Q_3—Q_4为玄武岩—安山岩。应用皮尔斯比率图解对其进行研究表明:分离结晶作用是岩石化学成分变异的主要因素;第一旋回的玄武岩浆可能起源于上地幔的部分熔融,经(Pl+Cpx±O1±Mt)矿物组合的分离结晶而形成英安岩浆。英安岩浆在形成或演化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的轻度混染。该旋回具有张性构造环境中双峰式火成岩套的特点。第二旋回的玄武岩浆可能起源于早期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经(Mt+Pl+Cpx±Opx)矿物组合的分离结晶而形成安山岩浆,为安山岩成因的分离结晶模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例。该旋回具有典型的弧火山岩的特点。  相似文献   
272.
福建省地壳——上地幔结构及深部构造背景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本文主要根据区域、深部物探资料成果,结合地质特征,综合论述了与福建省地壳—上地幔及深部构造背景有关的重要基础地质问题:本省地壳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内有七个速度层,壳—幔分为七个电性层,据此建立了地壳—上地幔综合柱状图及圈层结构综合模式;省内断裂分为岩石圈、地壳、基底、盖层四种类型,最重要的断裂有七条,总结出本省构造格架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深部构造从东到西地幔具有陡坡带—坳陷带—缓隆带及岩石圈顶面具有深凹陷—狭窄隆起带—隆起的分区特点;提出松溪—长汀、滨海两条古俯冲带,将本省及邻区划分为武夷、戴云、台湾三个古板块及四个相应大地构造单元;提出在同安—莆田—带深凹陷上存在印支期古俯冲事件残迹,并探索了与其有关的四个大型推覆构造、三个环状构造,以及东部火山岩区存在古裂堑构造等;将省内花岗岩类成因划分为 I、S 及过渡型,探讨了它与深部构造及与板块活动关系等;论述了深部构造与内生金属矿床分布的关系,总结出了控制本省矿床形成的七种基本要素,圈出了三条主要成矿远景带及17个远景区,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地勘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73.
274.
滇西北伸展构造区的构造特点及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滇西北伸展构造区活动构造、地震活动和新构造环境的特点。该区构造与地震的活动强度为南、北部强,中间弱;第四纪最大沉降中心、湖积台地及第四纪褶皱分布呈对角对称。滇西北地区的伸展构造是在近南北向挤压力和南西—北东向剪切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合力方向为北北东,与用水压致裂法和物理模拟获得的结果相符。该区在形成机制上属于一种特殊的拉分构造。  相似文献   
275.
Zusammenfassung Beschrieben wird das Verhalten von frühdiagenetisch gebildeten schichtparallelen Kalksilikatfels-Lagen, -Linsen, -Knollen und diffusen Ansammlungen während der Gesteinsdeformation in Teilen des Damara-Orogens. In Abhängigkeit von ihrer relativen Löslichkeit und/oder Kompetenz sowie vom Winkel zwischen Schichtung und Schieferung können Lagen und Linsen als solche erhalten bleiben oder in spindelförmige Körper zerlegt werden (Verkürzungsboudinage). Knollen werden zu Ellipsoiden oder Spindeln deformiert und diffuse Kalksilikatfels-Ansammlungen in eine Vielzahl von Spindeln aufgelöst. Alle im Zusammenhang mit der Anlage der Schieferung gebildeten Spindeln und Ellipsoïde sind streng in der Schieferung orientiert. Es wird deutlich, daß die Spindelform der Kalksilikatfels-Körper ein Produkt der Gesteinsdeformation ist.In Gebieten, in denen der Verdacht besteht, daß parallel zu einem deutlichen Materialwechsel eine Schieferung verläuft, kann aus der Existenz von Spindeln auf das Vorhandensein dieser Schieferung geschlossen werden.Die ungleichmäßige Verteilung von Kalksilikatfels-Körpern innerhalb der Khomas-Serie ermöglicht eine Unterteilung dieser bisher ungegliederten, bis zu 6000 m mächtigen Gesteinsfolge.
The behaviour during rock deformation of diagenetically formed layers, lenses, nodules (concretions) and diffuse concentrations of calc-silicate rock is described from parts of the Damara belt. Depending on their relative solubility and/or competency and on the angle between bedding and cleavage planes the layers and lenses may either more or less retain their shape or be cut up into spindle-shaped bodies (boudinage due to shortening). Nodules are deformed to ellipsoides, while diffuse concentrations of calc-silicate rock are transformed into a number of spindles. All spindles and ellipsoides which are formed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cleavage are strictly orientated parallel to the cleavage planes. It is therefore obvious that the spindleshape of these bodies is a consequence of rock deformation. Thus, in areas in which a cleavage is suspected to lie parallel to a distinct bedding, the occurrence of spindles may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this cleavage.The non-statistical occurrence of calc-silicate rock bodies within the Khomas Series may render possible a first subdivision of this up to 6000 m thick succession.
Diese Arbeit ist im Sonderforschungsbereich 48 Entwicklung, Bestand und Eigenschaften der Erdkruste, insbesondere der Geosynklinalräume, Göttingen, entstanden.  相似文献   
276.
青藏高原东缘作为高原生长的东边界,其新生代以来隆升剥露与扩展模式备受关注.高原内部平缓的地貌和边界构造带不显著的缩短变形被认为是下地壳流作用的重要证据.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中-晚新生代以来跨不同断裂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隆升剥露,指示了断裂体系在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与演化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收集区域内现有不同封闭温度体系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隆升剥露及生长扩展与整个高原抬升具有准同步性.最为广泛和显著的剥露主要发生在~30 Ma以来,且高原东缘的最大侵蚀量区受控于断裂活动,快速侵蚀带的空间分布与鲜水河断裂带相一致.在区域尺度上,现有数据所揭示的剥露事件启动、持续时间及速率的显著差异性揭示了断层活动对青藏高原东缘地表剥露过程的控制作用.本文提出青藏高原向东扩展是多阶段、非均匀过程,新生代以来不同断裂带在青藏高原向东扩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支持"下地壳流假说"强调的"东缘上地壳变形不显著"的认识.  相似文献   
277.
278.
准噶尔地块为前震旦纪地块。古生代,本区进一步演化成为一个由大陆裂谷发育起来的不成熟洋壳——准噶尔海槽。该海槽向西可与苏联巴尔喀什相通,并将哈萨克斯坦古板块肢解为南、北两大陆块。早石炭世末,本区结束了洋壳历史,重新成为大陆克拉通,托里北——达拉布特一线为缝合线位置。中石炭世以后,以碰撞后构造为主导,发生过三次明显的块断运动和A型俯冲。北东向的达拉布特断裂系就是在本区地壳缩短的背景下产生的走滑断层和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279.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tectonics of China   总被引:84,自引:8,他引:76  
Active tectonics is inferred to all the structures which have been active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100—120 ka B.P., are still active recently, and will be active in a certain time period in the future, such as active faults, active folds, active basi…  相似文献   
280.
通过新发现的古生物资料分析,确定了赣西北修水、武宁地区的武宁、三都及马坳盆地的地层时代。对3个盆地的沉积相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描述,查明其为冲积扇沉积类型;划分出22个岩相,归属于泥石流、泥流、颗粒流、水道(包括主水道和分枝水道2个次级类型)、片流、筛积和洪泛7个沉积类型。重力流沉积分布在扇根或主要沉积旋回的底部,其类型的差别与邻近物源区的岩性有关;分枝水道、片流及筛积主要分布在扇中,交错层理及砾石叠瓦状构造发育,主要呈现牵引流特征;扇缘主要为洪泛沉积夹少量决口扇成因的砂砾岩透镜体,钙结壳发育,反映了一种干旱强蒸发的古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