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28篇 |
免费 | 2716篇 |
国内免费 | 133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76篇 |
大气科学 | 1903篇 |
地球物理 | 4515篇 |
地质学 | 4310篇 |
海洋学 | 620篇 |
天文学 | 19篇 |
综合类 | 581篇 |
自然地理 | 1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5篇 |
2023年 | 300篇 |
2022年 | 384篇 |
2021年 | 425篇 |
2020年 | 378篇 |
2019年 | 370篇 |
2018年 | 287篇 |
2017年 | 272篇 |
2016年 | 318篇 |
2015年 | 388篇 |
2014年 | 579篇 |
2013年 | 519篇 |
2012年 | 575篇 |
2011年 | 547篇 |
2010年 | 499篇 |
2009年 | 525篇 |
2008年 | 440篇 |
2007年 | 448篇 |
2006年 | 396篇 |
2005年 | 436篇 |
2004年 | 388篇 |
2003年 | 349篇 |
2002年 | 318篇 |
2001年 | 365篇 |
2000年 | 420篇 |
1999年 | 344篇 |
1998年 | 356篇 |
1997年 | 262篇 |
1996年 | 298篇 |
1995年 | 241篇 |
1994年 | 224篇 |
1993年 | 201篇 |
1992年 | 207篇 |
1991年 | 183篇 |
1990年 | 160篇 |
1989年 | 135篇 |
1988年 | 47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7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14篇 |
1977年 | 12篇 |
1976年 | 10篇 |
197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31.
132.
北天山重点监视区地下流体临震前兆标志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八五”短临预报和“九五”中短期(1年尺度)前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整点值、日测值、原始曲线法、一阶差分法和日工法,系统地分析了北天山1985年以来的地下流体前兆观测资料,研究了在此期间控制区范围内发生的7次Ms5.0级以上中强地震前临丑异常显示特征,探索了中强地震发生前地下流体临震前兆标志,表明只要正确地识别地震前兆的中长期向中短期、短期、临震前兆过渡的标志,并进行短临跟踪,是可以实现临震预报的。 相似文献
133.
滦县ML5.0地震前重力异常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分析研究了2004年1月20日河北省滦县ML5.0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的异常变化和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震前出现的重力上升-下降-上升变化是较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反映;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研究区重力场的准均匀态-非均匀态一发震的演化过程;滦县地区重力场的异常变化形态支持了孕震体震前膨胀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4.
江西省兴源冲地区处于九岭南缘逆冲推覆构造系中,NEE向的慈化—宜丰板缘深断裂带及大型推(滑)覆构造西段向南呈弧型转弯并与湘赣边界的NNE向走滑推覆冲断带复合,形成了对铜多金属矿成矿有利的异常构造、岩浆岩、矿源层及赋矿层、矿化异常等控矿因素耦合区。该区具有明显的地、物、化、遥找矿信息:区域1∶20万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显示Cu,Pb,Zn高异常区;1∶2.5万和1∶1万土壤地化测量已圈定出Cu,Pb,Zn,Au,Ag元素异常多处,综合异常4处;1∶1万激电异常明显;少量探槽、钻孔控制求得333+3341资源量已具小型规模。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及物、化异常分析,该区深部找矿潜力较大,有望扩大为中型以上规模铜矿床。 相似文献
135.
136.
137.
基于NLCCA的中国夏季降水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方法(NLCCA),对中国夏季降水与东亚夏季风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降水对东亚夏季风的响应具有一定的非线性,当夏季风较强与较弱时,对应的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夏季降水与夏季风之间的关系可分离为线性响应和非线性响应,其中非线性响应部分占总方差贡献的52.1%,说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分布与东亚夏季风相互之间的关系既有线性特征也有非线性特征,非线性响应略显重要。 相似文献
138.
采用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指数分析方法和黄土高原1961 2010年气候要素资料,研究了黄土高原春季干旱时空变化、异常分布和次区域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 2010年黄土高原春季干旱强度变化呈现明显中心区域强、周边区域弱的分布特征,其中中部腹地干旱强度增加趋势倾向率最大,中部周边干旱强度增加次之,东北部和西部边缘呈减弱趋势。研究区不同区域春季干旱强度呈同位相变化是干旱变化的首要空间分布模态,异常中心区域在陕北、陇东及宁夏西南部。东西部反相位分布模态反映了黄土高原东西部所受大气系统影响差异性的特征。根据载荷向量不同模态空间异常分布型,可将春季干旱划分为西北部型、东北部型和南部型等3个次区域异常型,南部春季干旱强度时间序列呈显著增强趋势,其由弱变强的突变点出现在1977年,西北部和东北部干旱强度也呈波动增强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没有突变。西北部和南部春季干旱指数存在显著的3~4年振荡周期,东北部存在显著的5~6年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39.
从位场理论的观点讨论了场和源的概念,建议将“场兆”改称为构造前兆,将“源兆”称为震源前兆。文中还分析了震源体与各种前兆观测方法探测的深度,并根据地磁与重力观测方法不同的物理基础和地质基础,指出震磁效应对于研究震源前兆的特殊意义,文中还介绍了1976唐山地震观测到震源前兆的部分实际地磁资料。 相似文献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