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47篇
  免费   18113篇
  国内免费   23687篇
测绘学   11474篇
大气科学   13080篇
地球物理   22080篇
地质学   58607篇
海洋学   12396篇
天文学   6500篇
综合类   7618篇
自然地理   15692篇
  2024年   367篇
  2023年   1099篇
  2022年   2985篇
  2021年   3595篇
  2020年   3756篇
  2019年   4640篇
  2018年   3612篇
  2017年   4255篇
  2016年   4435篇
  2015年   4924篇
  2014年   5926篇
  2013年   6330篇
  2012年   6365篇
  2011年   6842篇
  2010年   5705篇
  2009年   6986篇
  2008年   6944篇
  2007年   7495篇
  2006年   7254篇
  2005年   6560篇
  2004年   5890篇
  2003年   5476篇
  2002年   4798篇
  2001年   4299篇
  2000年   4041篇
  1999年   3702篇
  1998年   3203篇
  1997年   2722篇
  1996年   2447篇
  1995年   2062篇
  1994年   1962篇
  1993年   1656篇
  1992年   1232篇
  1991年   932篇
  1990年   739篇
  1989年   607篇
  1988年   472篇
  1987年   295篇
  1986年   201篇
  1985年   143篇
  1984年   71篇
  1983年   49篇
  1982年   53篇
  1981年   45篇
  1980年   51篇
  1979年   44篇
  1978年   62篇
  1977年   38篇
  1975年   6篇
  1954年   3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陈瑞琛  黄义雄 《台湾海峡》2002,21(2):252-257
本文分析了厦门海沧海岸地区花岗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运用生态恢复理论讨论了矿山采石高难度地生态恢复技术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992.
利用 1 998年“大洋一号”调查船 DY95 - 8航次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西两小区用多管取样器采集的沉积物样品 ,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组成、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东、西两小区共有 1 6个类群的小型底栖动物 ,其中线虫类占居显著优势 ,在东、西两小区各占总栖息密度的 71 %和 6 4 %,其次为猛水蚤类和蜱螨类。 (2 )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 3 2 .47ind/1 0 cm2 和 1 8.0 5 ind/1 0 cm2 ,东小区高于西小区。小区各站位间的栖息密度平面分布差异显著。 (3 )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栖息密度的垂直分布趋势明显 ,由表层向底层 ,栖息密度逐渐降低。 (4)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与底质沉积物、结核覆盖率和底层流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底质较硬、结核覆盖率较高以及底层流较强都不利于小型底栖动物的栖息。  相似文献   
993.
减少航道外波浪集聚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港航道开挖引起波能重新分布 ,导致航道外近区域波能聚集 ,波高增大 ,从而影响防波堤稳定及港内泊稳条件。文章介绍了 Boussinesq方程的推导过程和发展过程 ,基于深水和缓变地形的色散关系 ,建立了波浪数学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研究深水和浅水地区波浪的浅水变形、折射、绕射和反射。并提出了减少波能聚集、降低堤前波高的多种措施。结合大窑湾港实际工程 ,经过多方面的数物模比选 ,利用数学模型优化出一种可行的喇叭口航道开挖方案并付诸实施 ,降低了防波堤的堤前波高 ,满足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94.
单辉  葛磊 《海岸工程》2001,20(2):34-39
根据土力学原理 ,推导出一种在不考虑渗流力的情况下 ,确定斜坡临界滑动面和计算斜坡稳定系数的新方法。介绍了该方法在若干土石方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利用收集到的实测双峰谱型海浪过程资料,把这些资料以波高和周期的相关系数为参数分成5组,讨论每组双峰谱型下被高、周期的统计分布.并探讨了相关系数对波高分布和周期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本文提出了一个生成自由面的三维船体贴体网格的数值方法。文中以静水面以上的船体型线作为描述非定常自由面的计算网格域,进一步完善了我们以往开发的无法考虑兴波与静水面以上的船体型线相互作用对船舶粘性流动影响的网格生成方法。静水面以上的初始自由面网格分别沿船面法线η及切线ζ方向的曲线长的指数进行分布,即可极方便地调节自由面在船面及静水面附近的网格间距,也保证了在数值离散三维Poisson方程时具有相当好的收敛性。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计算量相当小,尤其能极方便地控制网格在船面簿粘性层中及静水面附近的分布。以Series60船模作为计算算例,带自由面的网格分布是相当满意的  相似文献   
997.
利用矿物地质温压计估算变质高峰期温压条件、退变质作用温压条件。研究表明,本区为鲁苏构造带的北延部分,代表本区晚元古代华南陆块与华北陆块的碰撞及三叠纪华北陆块向华南陆块推覆事件的发生和演化。  相似文献   
998.
本文以粤西水东湾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布为基本数据,使用对应分析方法并结合地形与波流特征,分析了海湾动力沉积环境。分析结果表明,海湾现代沉积环境可划分为4个动力沉积区。  相似文献   
999.
Abstract. In situ feeding habits of the cyclopoid copepods Oncaea venusta, Corycaeus amazonicus, Oithona plumifera , and O. simplex were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xamination of fecal pellets, the contents of which reflected copepod gut contents upon capture. Peilet contents were compared with assemblages of phytoplankton present in surface waters at times of copepod collection. All samples were from the northern Gulf of Mexico. All four copepods fed upon phytoplankton and O. venusta also ingested other crustaceans. Dominant components of fecal pellets generally did not mirror those of available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In some cases, O. venusta ingested primarily larger-sized particles even when these were not most abundant, and in other cases it did not ingest large cells even when they were present in bloom concentrations. The presence of small (< 2–5 urn diameter) centric diatoms in O. venusta pellets suggests the possibility of feeding by mechanisms other than suspension or raptorial feeding. Limited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C. amazonicus and O. plumifera may feed raptorially on larger particles even when these are not particularly abundant, and that the small O. simplex (< 500 nm total length) feeds mainly upon nanoplankton. It appears that cyclopoid feeding mechanisms are complex, and likely more so than those of many calanoids.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近年来有关日本海的古海洋古环境研究成果,总结概述了日本海中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演化特征。日本海作为西北太平洋一个主要的边缘海,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古气候古环境演化,与全球其他地区一样受控于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同时也发育一些由气候的不稳定性、海峡的开合与其他一些地球气候系统的非线性活动所驱动的突发性快速气候变化事件。日本海的古海平面、古海水温度、古洋流等因子的变化还受到冰盖扩张和退缩、构造运动、冰川性地壳均衡补偿、东亚季风等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总体说来,目前对日本海的研究程度还不高,对它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过程、驱动和响应机制的了解还很有限,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