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4篇
  免费   354篇
  国内免费   521篇
测绘学   507篇
大气科学   245篇
地球物理   289篇
地质学   1592篇
海洋学   157篇
天文学   157篇
综合类   209篇
自然地理   27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89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高懿  萧耐园 《天文学报》2007,48(4):456-462
根据角动量守恒原理,计算了地月系经潮汐演化到达平衡状态时的旋转周期和地月距离.并根据当前与平衡状态时地月系的总能量差,计算了到达平衡状态的时间.进而估计了地月距离变化和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722.
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第四系鸭湖和盐湖剖面进行了露头取样,并利用Rock-Eval生油岩评价、色谱质谱等实验分析测试技术对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样品有机碳含量变化不大,w(TOC)为0.15%~0.75%,w(S1 S2)为(0.24~2.5)×10-3。第四系气源岩中的有机质类型多以Ⅲ型有机质为主,少数为Ⅱ型,极少数为Ⅰ型。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生物为主的腐殖型和含腐泥腐殖型,是典型的低丰度有机质气源岩。C29甾烷异构化参数C29αββ/(αββ ααα)、C29ααα20S/(20S 20R)分布分别为0.34~0.38、0.27~0.33,C31升藿烷22S/(22S 22R)分布为0.49~0.56,显示第四系样品多处于未熟状态。巨厚的气源岩沉积厚度、第四纪寒冷的气候和高盐度的水体环境及有效的生储盖组合是形成第四系大型生物气藏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23.
由于复杂的构造叠加及严重的覆盖,人们对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深部结构的研究仍很薄弱。本文主要通过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在寒武纪时期,盆地的南缘发育了一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的正断裂系统。作者对这套断裂系统的平面及剖面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该套断裂系统主要是由于先存的元古宙北东向基底断层在寒武纪时期发生了继承性活动而形成,同时在断裂系统的局部区段派生出了东西向展布的小规模新生断层。这套断裂系统的发现可能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在寒武纪的演化认识及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24.
河成壶穴是山区河床基岩上常见的微地貌类型,记录了区域地貌演化过程、水流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的关键信息。基于此,笔者等以川北旺苍苍王峡龙潭子河110处河成壶穴为研究对象,详细测量其形态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非串珠状壶穴大小、深度及形态在河床纵剖面上的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而串珠状壶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壶穴集中分布在下寒武统阎王碥组硅质砾岩中,其中发育的石英砂岩夹层对壶穴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双层天生桥壶穴则是典型的代表;区内发育NE、E—W向平面共轭X型构造节理和S—N向构造节理,三角形、菱形、不规则形壶穴多受两组或3组节理控制,其中S—N向构造节理还控制了壶穴的长轴走向和河谷走向;构造节理对壶穴口形态的演化影响显著,而对壶穴垂直剖面形态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将丰富和完善河成壶穴地貌的数据资料,为米仓山地区河流地貌和构造演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5.
周国发 《地质与勘探》2023,59(5):946-960
广西寒武系地层建造边缘铅锌矿床主要分布于沉积不整合面之上古风化壳或碳酸盐岩建造中,呈浅成中-低温热液类型,具有多阶段成矿及围岩蚀变分带特征。通过成矿构造岩相特征分析,认为矿床成矿建造以碳酸盐岩地层有利岩性、层间滑脱面或层间破碎带叠加区域大断裂为主,控制着层状矿体空间分布,古风化壳层、区域大断裂伴生的次级断裂次之,控制着脉状矿体的空间分布。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生物碎屑岩中的元素迁移。矿床围岩蚀变可划分为强蚀变岩带和弱蚀变岩带,强蚀变岩带蚀变以黄铁矿化、毒砂矿化、硅化、白云岩化、方解石化为主,偶见重晶石化、绢云母化、铅锌矿化。弱蚀变岩带蚀变以黄铁矿化、毒砂化、方解石化为主,偶见重晶石化。地质找矿标志为方解石脉、重晶石脉、蚀变岩带及古风化壳与断裂构造交汇部位。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为Pb、Zn、Cd、Hg、As、Ba等元素异常的出现。  相似文献   
726.
Early Cambrian shale is an important petroleum source rock around the world. Because of little drilling data and poor seismic data, until recently,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of the Lower Cambrian Yuertusi and Xishanbulake formations shale is still an enigma in the Tarim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data of Cambrian shale samples from five boreholes have been analyzed to decipher the mechanism of the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ales deposited in the western restricted intraplatform have much higher TOC contents (3.2%–19.8%, on average 11.0%) than those from the eastern basin (2.2%–10.2%, on average 4.5%). The paleoproductivity proxies (Ba, Ba/Al, P/Al) in the western restricted platform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eastern basin. The trace element indicators such as V/Cr, Ni/Co, Mo–TOC and MoEF–UEF suggest an anoxic environment across the basin, but a more restricted environment in the western intraplatform. The paleoproductivity rather than anoxic condition and hydrothermal activity are concluded to have resulted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from the western intraplatform to eastern basin in the early Cambrian shales; the restricted environment was favorable for paleoproductivity and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  相似文献   
727.
A study of the morphological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elcionelloids from the Nanjiang area (north Sichuan, China) at the northern Yangtze Platform was undertake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phylogenetic position. Helcionelloids fossils from the Kuanchuanpu Formation of the Changtanhe–Maolinzi section include 7 genera and 11 species. There are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shell bending, the apical morphology and apex position, the outline of the aperture and the height of the shell, all of which constitute important identification features. Although helcionelloid apices exhibit varying degrees of rotation towards the aperture, they do not show any signs of evident distortion. A pair of basally-symmetrical muscle scars are discovered on the shells of helcionelloids (such as Bemella simplex), showing a distinct difference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stem-group gastropod (e.g., Pelagiella). The prismatic shell layer of helcionelloids has been observed, which are common components in Cambrian molluscs, bu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e dense layer microstructure found in contemporary molluscs. The microstructures, muscle scar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emonstrate that helcionelloids represent a stem-group of molluscs.  相似文献   
728.
王欢  李栋梁 《气象学报》2019,77(2):327-345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较19世纪呈现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华北及华南少雨的特征。与此同时,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及气溶胶量也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文中利用地球系统耦合模式(CESM)诊断了中国东部夏季的水分收支对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及气溶胶年代际变化的响应。发现CO2排放量增加后,江淮流域的水汽辐合以及中国南方的水汽辐散主要是与质量辐散有关的动力项及与湿度梯度相关的热力项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动力作用更显著。气溶胶效应则主要通过动力作用使得江淮流域水汽辐合,而中国南方地区水汽辐散。虽然CO2和气溶胶对辐射量及温度的影响差别很大,但通过改变温度梯度,热成风效应产生的动力作用都会导致江淮流域上升运动增强,降水增多;而中国南方下沉运动显著,降水减少,与观测结果一致,且CO2相较于气溶胶的影响更为显著,证实了20世纪70年代末人类活动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转折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9.
张勇  吴胜刚  张亚萍  刘伯骏  龙美希  邹倩 《气象》2019,45(2):180-190
本文基于SWAN雷达拼图产品,选取了组合反射率因子、组合反射率因子水平梯度、回波顶高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作为识别参数,采用模糊逻辑法对暴雨过程中的对流云与层状云降水进行了分类试验,对发生在重庆的12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类结果进行了验证。并以ADTD地闪资料作为对流云降水的实况观测数据,分别采用了四种不同半径的空间匹配与四种不同时间匹配方式对识别出的对流云降水产品进行了定量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随着空间匹配半径的增大,正确率明显提高,而6 min地闪相对于6 min拼图产品提前6、3、0 min及滞后3 min四种时间匹配方式,其正确率变化很小。对于12次暴雨过程的总体评分较高,检验方法具有清楚的物理意义,在不同的时空匹配方式下的评分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同时说明对流云与层状云降水分类效果较好,也是对对流云降水识别定量检验的一次探索。  相似文献   
730.
最新钻井和地震资料研究表明,四川盆地裂陷槽内大部分地区缺失震旦系(埃辿卡拉系)灯影组灯四段、灯三段及灯二段上部地层,灯二段仅残留富藻层及以下地层,震旦系地层具有环状剥蚀特征;残留的灯二段岩性主要为泥粉晶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藻格架白云岩、雪花状构造白云岩及砂砾屑白云岩,局部层段葡萄花边构造发育,沉积相属于典型的局限台地,沉积特征与盆地内其它地区灯影组沉积特征相同,表明在震旦纪四川盆地碳酸盐台地内部并没有明显的构造分异。本文从地层、沉积特征及构造动力机制方面提出了四川盆地裂陷槽成因的解释意见,认为震旦系内部的裂陷槽形成于震旦系沉积之后,其成因可能与地幔柱拱升—地层剥蚀—地幔柱塌陷再沉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