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2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392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549篇
地质学   1079篇
海洋学   18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87篇
自然地理   18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太白山分布有更新世冰川地形,其冰川槽谷在平面上呈“十”字型排列;横剖面EW向的呈宽谷形,NS向是呈U型:纵剖面EW向比较平坦,SN向呈阶梯状,其中有许多断裂陡坎。冰斗均位于断裂交汇点,面积不大而深度却相当大。这些地形的形态特征可以用构造加以解释,断裂破碎带是最有利于冰川刨蚀的地段。  相似文献   
152.
宁波地区镇海断裂带燕山晚期构造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树仁  孙叶 《地球科学》1990,15(6):607-615
  相似文献   
153.
李蓉川 《地震研究》1990,13(3):246-255
本文对比了1910—1987年发生的长江中下游地震和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发现两者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一般是,青藏高原北部先发生M≥6级地震,而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M≥19/4级地震。对1910年以来的21次地震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复相关系数R=0.74,能够在很高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F检验。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强度上的相关,现代构造运动及应力场等事实表明,长江中下游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青藏高原向东的横向推移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4.
水系分维的构造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甫岗  王海 《地震研究》1990,13(4):389-395
本文运用分数维几何学,研究了河流水系分维与地壳里向运动、活动断裂格局及运动学特征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地壳垂向运动控制大型河流主干的总体形态;2)活动断裂格局复杂、水平运动强烈的地区,水系分维值高;3)走滑断裂较斜滑断裂对水系发育的控制强烈,而后者主要起到对水系的分区作用。  相似文献   
155.
康岚  罗胜富 《湖南地质》1990,9(1):19-27
本文采用大量实际资料,阐述了常德市的地质构造特征,从第四系及新构造运动的特点论述了常德市不同地段工程地质稳定性的差异,对该市灼规划建设布局和防震、防洪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6.
桂阳宝山西矿群孔抽水试验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阳宝山矿区主要含水层壶天群及梓门桥组白云岩,与桂阳县城联成一坎,据水文地质特征,矿区至县城可划分为3个水文地质单元,在矿区西矿段距县城1.1km以上的K23孔连续抽水55天,抽取水最21.1万吨,主孔水位自322.95m降至267.45m,主孔周围有29个观测孔,控制面积4.6km~2,圈定的降落漏斗为椭圆形,面积0.5km~2。通过对各种试验数据与曲线分析说明试验区含水体主要补给源为降雨渗入,在西矿水位降至267m时,与县城之间无水力联系。  相似文献   
157.
A white mica crystallinity study of the Berwyn Hills, North Wal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White mica crystallinity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90 samples of mudrocks, six of spotted slate, and five of accretionary lapilli tuff from the area around the Berwyn Hills, North Wales. Strain was measured for some of the spotted slate and tuff samples. The metamorphic grade increases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with values of the Kübler index varying from 0.64 to 0.20Δ2θ. Metamorphic zonal boundaries follow the strike of bedding and cleavage, but crystallinity values increase into stratigraphically younger rocks on the northwest side of the Berwyn Dome. This effect is attributed mainly to a rapid increase in the thickness of synmetamorphic overburden to the northwest, comprising exposed Silurian turbidites and inferred Lower Devonian non-marine sediments. Strain variations have a more local influence on crystallinity, and lateral variations in the contemporary geothermal gradient cannot be ruled out. However, only with unrealistically high gradients would the need for a thick Lower Devonian component to the overburden be removed. This reasoning implies that the metamorphic peak was coeval with the Acadian (late Caledonian) event, rather than with an early diastathermal event.  相似文献   
158.
 侏罗纪时东南亚大陆上形成两个大盆地,西为海相盆地,东为陆相红盆。白垩纪时大盆地闭合或解体。第三纪出现裂谷盆地,其发育受燕山期构造格局控制;拉张应力自南向北变弱,裂谷发育自南向北变晚。第四纪为上叠盆地阶段。滇西与泰国各时期盆地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其演化特征,恢复东南亚大陆侏罗纪以来不断碎裂、局部解体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9.
论株洲—湘潭地区的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晓珊  孙海清 《湖南地质》1991,10(3):177-185
通过对广泛存在于株洲一湘潭地区的新构造的野外调查,依据获取的新构造变形,地貌、水系,现代沉积物等大量实际资料,划分了八个新构造次级单元——构造亚块体及五个新构造活动带。构造亚块体有五次较明显的由早到晚幅度递减的间歇性抬升,新构造活动带变形强度与基底断裂规模成正比,同位素测年获其主要构造变形时间为3.9—5.5万年。  相似文献   
160.
本文从台风和世界上大多数热带气旋的密集生成区与板块相互作用的地壳剧烈活动区相吻合这一现象出发,认为当今台风成因的研究之所以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剧烈的地壳运动所产生的热流通过海洋这一特殊水解质对其上方大气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