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2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392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549篇
地质学   1079篇
海洋学   18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87篇
自然地理   18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利用最新GAMIT软件,对福建省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厦门、福州、泉州、龙岩、南平5个GPS基准站2004年3月1日至2005年3月6日的观测资料在ITRF2000全球坐标系统框架下,使用IGS精密星历数据及其核心观测站的坐标和运动速率为控制参数进行了统一解算,并利用GLOBK软件进行联合平差,得到了5个测站的观测精度。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形变南强北弱、东强西弱,且该地区随中国大陆较均匀地向SE(SEE)方向运动。  相似文献   
102.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文章简要介绍了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和务川瓦厂坪铝土矿床的地质特征.重点从含矿层位下二叠统梁山组地层的分布、厚度变化;构造运动控制务-正-道地区古地理的变迁;褶皱构造控矿等几方面分析了与铝土矿成矿的关系,进而又对比了省内各铝土矿集区找矿勘探工作程度,综合分析了该区的找矿勘探潜力.认为务-正-道地区应存在大中型规模的铝土矿床,中下志留统韩家店组之上的不整合面,下二叠统梁山组和向斜构造是其成矿的主要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103.
金属矿山岩移与工程稳定性研究及动态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金川矿区控制性工程所潜在的安全隐患,首先明确了影响矿区控制性工程稳定的主要因素是采动影响,提出了开展岩移规律与动态预测研究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国内外岩移规律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关键技术;最后产生影响了课题研究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4.
利用观测气象数据集(CN05.1)、地表水文数据集(VIC-CN05.1)以及大气再分析数据(JRA55)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1961-2016年暖季(5-9月)陆地水分收支的长期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对陆地水分收支(Land Water Availability,LWA)时间序列作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将1961-2016年划分为3个时段进行进一步分析(P1:1961-1978年;P2:1979-2008年;P3:2009-2016年)。主要结论如下:在1961-2016年间西北地区LWA呈上升趋势,区域平均的LWA时间序列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三个时段的LWA距平百分率分别为-5.45%、-0.46%和13.99%,总体表现为"减少-不变-增加"的特征,尤其是近些年地表水资源增加明显。三个时段的LWA距平百分率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尤其在新疆中部、甘肃东部和陕西。西北地区总体上水汽通量输送和垂直速度与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且区域特征明显。西北地区蒸发受降水、向下长波辐射通量和风速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5.
Extensive and economically-important lithium pegmatites have been described from the eastern flank of the large S-type peraluminous Leinster Granite batholith in southeast Ireland. This flank area is also the locus of a major dip-slip ductile shear zone which was active during emplacement of the Tullow Lowlands pluton of the batholith. All the known bedrock occurrences of lithium pegmatite are contained within this marginal deformation zone. Most previ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derivation of the lithium pegmatites by fractionation from the Leinster Granite itself, though none are conclusive. More recently, an anatectic model has been proposed whereby the pegmatites were derived by melting of Li-rich sediments adjacent to the batholithic contact. Our investigation has been concerned with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Rb-Sr isotope systematics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the pegmatites and their host granitoids in an attempt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pegmatite genesis. The results suggest a strong geochemical and temporal coherence between the Leinster Granite and the lithium pegmatites. A model is proposed in which Li enrichment in residual magmas may be link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uscovite instead of biotite in the Leinster Granite itself. The Li excluded from entry to biotite then accumulates in highly mobile, low-viscosity pegmatitic fluids which migrate into the marginal shear zone of the Tullow Lowlands pluton where they crystallize at considerably lower temperatures.  相似文献   
106.
Dioritic plugs (< 1 km across) are common associates of the late Caledonian, post-tectonic granites of the Scottish Highlands. These contain a very wide range of rock types from ultramafic through mesocratic diorites to anorthositic and granitic. These rocks form steeply dipping, wall-parallel layers and zones within the plugs. Outer layers are shown to form first, inner layers later. Mafic zones are composed of the minerals seen as phenocrysts in chilled margins and have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umulates. The inner margins of the mafic zones reflect the onset of plagioclase crystallization. Core zones also show inward variations in mineralogy and texture which define vertical, wall-parallel cylinders. These variations are ascribed to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ccompanying accretion of rock onto the pipe walls. Cores in different intrusions may be mafic, mesocratic, or leucocratic, which indicates vertical zonation in the bodies. The mafic cores additionally show that recharge with less evolved magma occurred in some cases. The few larger (> 1 km diameter) intrusions show examples of layering and lamination dipping at low to moderate angles. These indicate the beginning of a change from wall-dominated to floor-dominated crystallization as intrusion diameter increases. A comparison is made with the nature and origin of layering in other intrusions.  相似文献   
107.
南海北部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新生代以来,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及其邻区的地壳构造运动是在统一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总体区域性张裂沉降背景之下发生的,构造运动具有多旋回振荡式发生的特点,并贯穿了晚白垩世末之后的整个新生代.它的发生与太平洋板块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这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之下的软流层流动方向和强度的振荡式改变而引发的.  相似文献   
108.
风沙流中跃移沙粒冲击速度和角度联合概率分布风洞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地表跃移沙粒速度和角度概率分布是连接风沙运动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桥梁,对沙粒跃移轨迹和输沙率分布有很大影响。但是,目前跃移沙粒冲击速度概率分布和角度概率分布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使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PDPA)测量了风洞沙床面1 mm高度处的跃移沙粒速度,通过分析各冲击速度对应的冲击角度的概率分布研究了沙粒冲击速度和角度的联合概率分布。结果表明:沙粒冲击速度概率分布可用对数正态函数描述,冲击角度概率分布可用指数函数描述;各冲击速度对应的冲击角度都符合指数函数分布,且其衰减速度随冲击速度增加而加快。这表明,冲击速度概率分布和冲击角度概率分布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最后分别给出了沙粒冲击速度和角度的独立假设概率分布和条件联合概率分布。  相似文献   
109.
华夏地块:一个由古老物质组成的年轻陆块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对华夏地块三个主要前寒武纪地质体出露区变质岩的详细锆石年代学的综合分析显示,华夏地块大致可以被分成武夷山区和南岭-云开区。武夷山区由古元古代核和新元古代(形成于730-820 Ma)的盖层组成,构成华夏地块最老的古陆,在其深部很可能还存在一个新太古代基底。新元古代的沉积物主要来自武夷微古陆本身。南岭与云开具有相似的前寒武纪地壳组成,它们主要是由新元古代形成的沉积物夹少量火山岩组成。这些沉积物质中包含了非常古老的中太古代和新太古代组分,甚至古太古代组成。Grenville期和中元古代组分是其中最丰富的。这些组分在华夏没有对应出露的岩石,说明它们主要来自另外一个曾经与华夏相邻的陆块。该陆块很可能是东印度-东南极大陆。南岭-云开区最初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形成的一个裂谷盆地,加里东的造山运动使盆地中的沉积物挤压、褶皱和隆起,与武夷陆块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年轻的大陆  相似文献   
110.
针对我国中西部某矿区的特厚水平煤层综放开采导致的沉降变形、地表裂缝等问题,本文在总结该矿区各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的基础上,结合以往沉陷预计中岩层岩块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原则,以摩尔-库伦塑性模型作为计算模型,采用离散元3DEC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煤层开采后的地表下沉和水平变形情况。同时,本文结合实地采集的裂缝和塌陷区数据,对开采后上覆岩层垮落情况及裂缝发育情况进行研究,总结出该煤矿水平特厚煤层开采后地表裂缝的分布规律和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对该煤矿的生产和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