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7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55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宜黄地区是赣中南浅变质岩系与武夷中深变质岩系的接触地带,1∶5万区调证实,两套变质岩系具有相同的原岩建造和变形历史,其变质作用具“空间上渐变过渡,时间上渐进演化”之特点,反映了加里东期造山作用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2.
川滇黔桂地区志留纪构造-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方  许效松 《古地理学报》2003,5(2):180-186
晚奥陶世与早志留世之间的都匀运动,使滇中古隆起与黔中古隆起成为一整体隆起带(习惯上称黔中古陆),把滇东南和黔南与滇东北-黔北-川南分隔为南、北两个不同的构造沉积域。南侧的曲靖一带出露下、中寒武统,其上分别与中、上志留统和下泥盆统呈假整合,其间缺失奥陶纪和早志留世的沉积物。北侧的禄劝-武定一带,下古生界的沉积序列与之相反,有完整的奥陶纪沉积组合,上与泥盆系假整合,其间无志留纪的沉积。这表明黔中古陆两侧的沉积域各为独立的系统。中晚志留世,黔中古隆起南侧应归属于上扬子与滇黔桂地块前陆挠曲盆地的一部分,由曲靖向北东经赫章哑都-贵阳南转向湘西,向南则与云南的绿春海相连,黔中古隆起北侧的沉积域则为上扬子前陆(川南-黔北)盆地的边缘相。  相似文献   
83.
福建长汀蔡坑地区原划震旦纪丁屋岭组下段的“丁屋岭砾岩”以复成分砾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要岩性的、形成于山间盆地的红色杂陆屑建造为加里东期的磨拉石建造,岩性组合、岩相、变质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背景都比较特殊。对它的详细研究对福建省乃至华南地区的基础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4.
塔河油田加里东期岩溶储层特征及分布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岩溶储层是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的主要储层,是海西早期与加里东期岩溶作用的结果。海西期岩溶储层主要发育在石炭系直接覆盖于中下奥陶统之上的地区,上奥陶统覆盖区的岩溶储层主要是加里东期岩溶作用形成的。地震剖面奥陶系反射波组底部上超、顶部削切特征,牙形剌化石带的缺失、志留系层序地层对比均证实奥陶系在加里东中期有过隆升剥蚀,说明塔河油田具备有加里东岩溶作用的地质条件,锶同位素特征证实了加里东期岩溶洞穴的存在。在上奥陶统覆盖区,岩溶储层主要发育于加里东不整合面(T47和T27)下300 m之内,岩溶储层中,岩溶洞穴高度主要为0~30 m之间,最大可达75 m,显然是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的产物。加里东期断裂控制了加里东岩溶储层的发育,由此预测了加里东期岩溶储层的发育区带。  相似文献   
85.
黔中隆起的形成时间及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黔中隆起经历了水下和陆上两个发育阶段;都匀运动是这一发育转变的成因。问题的焦点是水下隆起的开始时间和都匀运动发生的具体时间。根据沉积相研究,受郁南运动控制,黔中隆起在下奥陶统桐梓组沉积期间已具雏形。对贵阳乌当发现的珊瑚化石Plasmoporella、Heliolites、Amsassia等重新厘定后认为黔中隆起大规模露出水面的时间为晚奥陶世五峰组沉积期结束之时,这也是都匀运动发生的时间。都匀运动本身,受到自南而北方向的滇桂—北越地块的挤压和南东—北西方向的加里东造山运动的挤压,因此在黔中及周缘地区形成了以黔中背斜、乌当—二比向斜为代表的东西向构造和以麻江背斜为代表的南北向构造并存的地质现象。  相似文献   
86.
The middle Qilian orogenic belt and Lajishan orogenic belt, both of which were formed in the Caledonian, strike NW-SE direction across southeast Qilian Mountains and their basement consists of pre-Caledonian metamorphic rocks with lozenge-shaped ductile shear zones in the crystalline base- ment. The blunt angle between the conjugated ductile shear zones ranges from 104° to 114°, indicating approximate 210°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The plateau ages of muscovite 40Ar/39Ar obtained from the mylonitized rocks in the ductile shear zones of Jinshaxia-Hualong-Keque massif within the middle Qilian massif are (405.1±2.4) Ma and (418.3±2.8) Ma, respectively. The chronology data confirm the formation of ductile shear zones in the Caledonian basement metamorphic rocks during the Cale- donian orogeny. Furthermore, on the basis of basement rock study, precise timing for the closing of the Late Paleozoic volcanic basin (or island-arc basin) and Lajishan ocean basin is determined. This pro- vides us a new insight into the closing of ocean basin in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orogenic belt.  相似文献   
87.
阿尔金成矿带加里东期主要成矿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加里东期成矿环境的基础上,系统阐明了阿尔金成矿带加里东期主要成矿系统的基本结构,研究了主要成矿系统的特点、形成动力学条件及其演化特征。认为阿尔金成矿带加里东期主要发育了喷流热水沉积,岩浆热液和基性超基性岩三大成矿系统,成矿作用与加里东期阿尔金南北缘板块伸展-汇聚-碰撞的构造运动旋回密切相关。文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88.
分布于西秦岭北带的上泥盆统大草滩群(D3dc),被众多研究秦岭的地质学家认为是典型的造山后的磨拉石建造,并将这套地层作为北秦岭加里东运动最直接、重要的证据之一。我们的工作发现,大草滩群是由两套不同时代、不同沉积建造的地层体经逆冲一推履构造作用形成的地层叠置系统。因此,原大草滩群予以解体,建议取消。这一认识对探讨北秦岭加里东运动的性质以及整个北秦岭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9.
华南加里东期金矿床分布广泛,既可产在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内,也可发育在毗邻的江南隆起上。其共同特征是矿床产在加里东期构造变形带或变质带中,受深大断裂带及其分支构造所控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赋矿围岩。产在隆起上的矿床赋矿围岩时代较老,均为元古宙变质细碎悄岩类;矿物及元素组合比较简单,常见单金型。产于褶皱带中者其围岩除元古宙-寒武纪变质细碎屑岩外,还有火山岩、侵入岩及沉积岩,时代为元古宙--志留纪;矿物及元  相似文献   
90.
Crustal extension during and follow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is well documented in the Arctic Caledonian fold belt. However, models for the post-collisional extension of the Caledonides are mainly based on geoscientific data from Scandinavia. For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aledonides, knowledge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East Greenland is vital. Seismic and gravity studies have revealed a pronounced Moho topography and a west-dipping lower crustal reflector beneath the fjord region of East Greenland. These deep crustal structures are related to Late Caledonian extensional structures at the surface. The observations can be satisfactorily explained by applying simple shear or eduction models proposed for upper crustal extension in Scandinavia to the complementing lower crustal structures in East Greenland. However, exhumation of the Caledonian Northeast Greenland eclogite province cannot be accomplished by these models. Instead, a synthesis of geoscientific data has shown marked differences in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East Greenland north and south of about 76°N, indicating a different crustal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East Greenland Caledoni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