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8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55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甘肃省巴藏幅(I48E013009)1∶50 000 矿产地质图数据库在《矿产地质调查成果图件编制指南(1∶50 000)》(讨论稿)和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的指导下编制完成。采用数据为既往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矿产勘查报告、科学研究报告、论文和1∶50 000专项填图采集的数据,共形成数据记录:产状811条、地质界线102条、同位素年龄5条、化石2条、矿产信息21条、矿化蚀变带22条、断层86条、褶皱111条、建造65条。图面以主图和角图相结合地方式全面客观地表达了区域地质界线、岩石建造、年代、断层、褶皱轴迹、节理、劈理、皱纹线理、窗棂构造、断层面擦痕、矿化蚀变、矿产信息及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其中包括加里东期风暴沉积和褶皱变形、早石炭世铁质结核及一系列新发现和新认识。在“建造构造”图层的属性中强调了含矿建造、矿化蚀变;在“断层”图层及“褶皱”构造图层的属性中强调了成矿构造。该数据库为区域成矿规律及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可供使用者根据需求进行检索。本文提交的巴藏幅MapGIS空间数据库数据量约为90.2 MB,Access数据库2.51 MB。  相似文献   
232.
新生代阿尔卑斯是非洲和欧洲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强烈的造山作用使大量前中生代基底出露地表,尽管这些基底被强烈逆冲推覆和走滑叠置,但是仍保留较丰富的前中生代基底演化信息。结合近几年对东阿尔卑斯原-古特提斯的研究,本文梳理和重建了阿尔卑斯前中生代基底的构造格局,认为前阿尔卑斯基底受原特提斯、南华力西洋、古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影响而经历了多期造山过程。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原阿尔卑斯作为环冈瓦纳地块群的组成部分,受原特提斯洋俯冲的制约,是新元古-早古生代环冈瓦纳活动陆缘的组成部分,其中,海尔微-彭尼内基底组成外缘增生系统,包括卡多米期地壳碎片在内的陆缘弧/岛弧以及大量增生楔组成内缘增生系统。早奥陶世瑞亚克洋打开,随后原阿尔卑斯从冈瓦纳陆缘裂离,在泥盆纪-石炭纪受南华力西洋控制,海尔微-彭尼内-中、下奥地利阿尔卑斯从冈瓦纳分离。在早石炭世(维宪期)南阿尔卑斯(或与之相当的冈瓦纳源地块)与北部阿莫里卡地块群拼贴增生于古欧洲大陆南缘,共同组成华力西造山带(广义),华力西期缝合带保留在绍山-科尔山南侧。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阿尔卑斯受古特提斯洋的俯冲影响,在华力西造山带南侧形成安第斯山型活动大陆边缘,古特提斯洋在阿尔卑斯的演化至少持续到早三叠世,消亡遗迹保留在中奥地利阿尔卑斯基底的Plankogel杂岩中。  相似文献   
233.
华南大瑶山地区加里东期钨矿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早期研究认为华南加里东期岩浆岩一般不成矿,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发现了一些矿床的事实打破了此观点,特别是近年来大瑶山地区与加里东期岩浆岩有关的钨多金属矿床的大量发现,进一步表明加里东期岩浆岩也能形成矿集区规模的矿产地。大瑶山地区目前已发现9处加里东期的钨矿床(点),包括社垌和玉坡2个大型矿床,已查明WO3资源量接近20万吨,矿床类型包括矽卡岩型、石英脉型和斑岩型。成矿时间集中在432~466 Ma。成矿元素以W为主,部分矿床Mo、Cu、Bi、Ag、Pb、Zn、Au也达到综合利用价值。矿石矿物以白钨矿为主。除与磁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和透辉石化的岩浆岩时空密切相关外,斑岩型、石英脉型矿床还与一组近东西向或北西向的陡立小断层和节理带有关;矽卡岩型矿床则与寒武系中的灰岩夹层密切有关,并具有元素分带性。矿床地球化学表明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集中在225~370℃,盐度w(NaCleq)集中在5%~25%,H-O-S同位素示踪显示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岩。从早到晚,温度和盐度降低、pH值升高以及流体混合是造成矿石沉淀的主要机制。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属于低分异还原性的"I"型花岗岩,单体呈小的岩株和岩枝产出,但常成群成带分布,成岩时间跨度较长(432~479.6 Ma)。大瑶山地区与钨矿有关的岩体缺乏伟晶岩,未发现富铝或富含挥发分矿物,但含角闪石。地球化学判别属于钙碱性到高钾钙碱性系列,弱过铝质花岗岩;具有低分异指数,低Li、B、La/Yb和Rb/Sr,高CaO/(Na2O+K2O)、Mg/(Mg+Fe)和高固结指数、高镁铁质矿物含量和弱的Ba、Sr、P和Ti亏损;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明显右倾斜,弱的负Eu异常;全岩和锆石的Zr/Hf比值较高,说明与钨成矿有关的岩体为低分异岩体,与传统上认为含钨岩体为高分异花岗岩明显不同。升高的锆石O同位素、弱的负εHf(t)值以及1.5~1.6 Ga的TDM2年龄表明花岗闪长岩来源于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混有一定量的地幔物质。大瑶山地区强烈的加里东期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与"华南裂谷"最终关闭导致的陆内碰撞有关。该区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强度、范围和成矿作用可与该区燕山期的媲美,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大瑶山地区新发现钨矿具有矿集区规模的事实,进一步证实华南加里东期花岗岩也能成大矿,这一结论对深入认识华南地区加里东期构造岩浆演化和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34.
A sheet-like appinite from Breaghy Head, North Donegal,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a spessartite intrusion. Field, mineralogical, and geochemical similarities indicate that the parent magmas were very similar, and the appinite magma may have been derived from the spessartite by small degrees of crystal fractionation. The appinite is divided into an amphibole-rich lower part and a felsic upper part; the mineralogical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is best explained by two-pulse intrusion of a batch of spessartitic magma within which amphibole and pyroxene had already segregated due to crystal settling or flow sorting. Unlike other Caledonian appinites, the Breaghy Head intrusion is not one of a cluster, and appears to be an isolated development. Possible reasons for its loc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35.
通过野外观察、室内显微构造分析和磁组构测量方法,在桂北四堡地区浅变质地层中厘定出一条NE30°走向,南东倾,倾角约40°的大型左旋斜冲韧性剪切带——四堡韧性剪切带;该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糜棱岩系列、糜棱面理、拉伸线理、A型褶皱、S-C组构、亚颗粒、显微分层及石英条带等宏观和微观构造特征;磁各向异性度测量结果显示四堡韧性剪切带由一宽约4 km的强应变带及边缘弱带组成,全带宽达10 km,长度超30 km;在对韧性剪切带运动学、构造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四堡韧性剪切带是华南加里东晚期华夏地块由南东向北西作低角度斜冲到扬子地块的产物。这一发现揭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碰撞拼合的方式,为深化华南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36.
刘伟  许效松  余谦 《沉积学报》2011,29(4):658-664
黔中地区未出露中元古代褶皱基底。上覆新元古代沉积盖层厚度、沉积相及地层接触关系反馈出南华纪之前古隆起区已处于基底古地形的高部位。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及地球物理方面证据表明古隆起区与南北两侧边缘区基底存在一定差异。由此推测古隆起区沉积盖层之下可能有与四堡群相当的中元古代褶皱基底,并处于古地形的高部位。褶皱基底南北向的挤压...  相似文献   
237.
沈龙  李媞  赵寒冬 《地质与资源》2011,20(6):420-425
以火成岩构造组合的概念和方法为指导,以近几年在嘉荫、伊春、鹤岗、鸡西、牡丹江等地区开展的1∶5万、1∶25万区调研究为基础,基于侵入岩锆石U-Pb年龄,建立了研究区古生代构造岩浆阶段划分的初步方案.划分出与洋壳俯冲事件有关的火成岩构造组合5期,分别为加里东期早寒武世、早中奥陶世、中志留世,华力西期晚石炭世和晚二叠世.与...  相似文献   
238.
不整合结构与不整合面结构具有不同的属性及特征.本文在分析不整合三层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异岩不整合等3大类不整合的结构构造,划分出10个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不整合亚类.重点针对不整合面下的构造变形特征、不整合结构类型的平面分布、不整合面上的初始沉积物、物源及其层序结构等展开了精细研究,对不同结构类型的不整合形成运动学及动力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与奥陶系不整合为例,在盆地尺度,解析不同区域不整合结构类型的特征、性质及差异.现今保留的志留系与奥陶系不整合在盆地中南部广大地区呈角度不整合,在阿瓦提-满加尔坳陷南部、巴楚隆起中西部、塔中隆起北部为低角度、北倾的单斜角度不整合;在塘古兹巴斯凹陷表现为中-低角度的断褶不整合,呈北东向展布,在巴楚隆起东部及塔中隆起的南部局部也存在北东向展布的断褶不整合.在盆地北部塔北隆起西部局部存在褶皱不整合,东部存在低角度、南倾、单斜不整合.而盆地中部在阿瓦提-满加尔凹陷中北部、塔东凹陷东北则以平行不整合为特征.结合沉积地层发育及构造演化分析,恢复了志留系沉积前构造古地理,塔里木盆地大部分为混积陆棚沉积、中部碳酸盐岩台地被逐渐淹没,满加尔及英吉苏凹陷为盆地相沉积.伴随着盆地南缘西昆仑-库地洋、南阿尔金洋的闭合及碰撞造山,在盆地南部主体为南北向的缩短,塘古兹巴斯凹陷为南东-北西向缩短,且变形强度明显大于南北向的缩短.因此,盆地南部的南东-北西向挤压作用是该期最活跃的构造作用,和田古隆起北部、塘古兹巴斯凹陷北东向加里东期褶皱带西北部,应是塔里木盆地第一期油气大规模运移聚集的有利区,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不整合结构的解剖,尝试区别分析不同期次构造事件的作用及效应,识别单一构造事件(或构造运动)在构造古地理重建及成藏、成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9.
云开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磊  龙文国  周岱 《中国地质》2013,40(4):1016-1029
对云开地区1∶25万区调中划归前寒武纪或新元古代的(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的年龄分别为(443.3±2.6)Ma(样品1009,陆川县陆透水库东南)、(445.7±2.3)Ma(样品1010,陆川县月垌村)、(441.1±2.0) Ma(样品1012,高州市谢鸡镇)和(443.7±1.7)Ma(样品10108,信宜市朱砂镇),表明它们属于加里东期的产物而不是以往认为的前寒武纪基底或新元古代岩石.结合前人的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主要由元古宙基底岩石发生深熔作用而成,是华南地区加里东期陆内造山作用的响应.随着云开地区前寒武纪基底中大量加里东期年龄的发现,说明加里东运动对该区的影响非常强烈,1∶25万区调中划归前寒武纪基底或新元古代的部分片麻状花岗岩应归属加里东期.云开地区前寒武纪基底主要是以片麻岩类为代表的高州杂岩和以变沉积岩类为代表的云开群,高州杂岩形成时代为中新元古代,云开群形成时代可能为新元古代.从整个华夏地块来看,存在古-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但出露可能并不像以往认为的那么广泛.  相似文献   
240.
四川盆地加里东期剥蚀量恢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叠合盆地,加里东期剥蚀量是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早期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以及下组合资源量计算等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参数。考虑到剥蚀量恢复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和适用条件以及四川盆地早古生代时期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在分析了四川盆地志留系的原始沉积范围和下古生界残留地层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沉积速率比值+古热流反演+古地质图"法恢复四川盆地加里东期的剥蚀量。志留系原始范围广,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现今川中和川西地区志留系缺失是加里东期剥蚀所致,而不是当时没有沉积。利用钻至下古生界的29口探井的分层数据和130口虚拟井的地震数据,恢复了四川盆地加里东期的剥蚀量,并与古地质图结合,约束了剥蚀量的平面变化趋势。四川盆地加里东期剥蚀量主要受川中古隆起控制,古隆起区剥蚀量为700~1 200 m,川东和川南地区的剥蚀量一般为100~200 m,川北地区的剥蚀量为200~50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