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8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55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41.
胡艳华  孙卫东  丁兴  汪方跃  凌明星  刘健 《岩石学报》2009,25(12):3298-3308
扬子地台内奥陶纪顶部的五峰组到志留纪底部的龙马溪组间存在着多个粘土岩层.前人研究结果认为这些粘土岩层为钾质斑脱岩,是火山喷发的凝灰质物质在海相环境沉积、蚀变的产物.这些斑脱岩广泛分布于扬子地台周缘,对理解奥陶纪-志留纪时华南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相应的构造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采自扬子地台内湖北宜昌地区和贵州桐梓地区奥陶纪-志留纪界线剖面的斑脱岩层进行了矿物学及地球化学工作,旨在判定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矿物学研究表明上述岩石除了含有粘土矿物外,还含有石英、长石、黑云母、磷灰石、锆石等中酸性岩浆岩中的常见矿物,属典型的钾质斑脱岩.本文利用在风化过程中不活动元素对斑脱岩的原岩进行了恢复,结果也表明其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包括安山岩-英安岩-及流纹岩等.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多数样品具有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很可能与北面早古生代秦岭洋的闭合过程中的板块俯冲有关,也可能是早古生代在华南板块东南缘外侧存在的一古老洋壳向华南板块的俯冲.有一个样品(YC0711)没有Nb的负异常,但是具有明显的Ti负异常,在Th/Yb-Nb/Yb判别图上落在岛弧区附近,其原岩可能是富铌玄武岩之类的特殊岛弧岩石.火山活动的峰期为晚奥陶世赫南特阶时代,与地质历史上第二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同时.前人认为该生物灭绝事件与冈瓦纳冰川有关.考虑到华南以及欧洲、北美等地均出现大规模晚奥陶世-早侏罗纪钾质斑脱岩,奥陶纪-志留纪边界的火山事件是具有全球规模的,所喷发的岩石多是富含挥发份的中酸性岩,对大气圈和生物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火山活动很可能是造成晚奥陶世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和冈瓦纳冰川的主要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2.
何玉州  高阳  于洋 《江苏地质》2017,41(2):207-211
野獐—黑龙庙成矿带赋存于五朵山花岗岩体的中西部,位于五朵山岩体西成矿带内侧。从地质背景、矿床特征、产出类型等几方面,对野獐—黑龙庙金多金属矿与五朵山西成矿带的成矿一致性及其特殊性进行系统性对比,探讨了金矿的成因以及与加里东期五朵山花岗岩体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关联性,阐述了岩体中断裂、剪切带在成矿过程中所起的传输媒介与应力场作用,认为五朵山花岗岩体仅为围岩,并非矿源提供者。  相似文献   
143.
湘黔边境加里东板内造山期后正向滑脱构造与成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湘黔边境地处扬子板块东南缘,加里东运动是区内古生代最强烈的板内造山运动;由新元古界板溪群至下古生界奥陶系所构成的NE-NNE向褶皱带为区内主体构造;近期区域地质调查所发现的加里东造山期后,构造体制由挤压转换为伸展所产生的一套正向顺层滑脱构造系统更具特色,不但空间结构完整,构造变形清楚,正向顺层滑脱标志明显,而且成矿控矿作用突出,是湘黔边境著名汞矿带的重要控矿构造.  相似文献   
144.
造山型金矿中金的来源是目前广泛争论的问题,尽管变质成因模式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研究实例还不多。加里东期是华南地区重要的金矿成矿期,浙江诸暨陈蔡杂岩发育了从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岩石组合,变质时代为加里东期,同时,其变质温度和压力等都已经得到精确厘定,为研究华南加里东期金矿形成与变质作用的关系提供理想的研究剖面对象。通过系统采集陈蔡杂岩岩石样品,在详细的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黄铁矿中的金及亲硫元素进行了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陈蔡杂岩角闪岩相岩石岩相学特征中有绿泥石,角闪石退变质为黑云母,反映退变质作用中有变质流体的回流。华南加里东期变质过程中,从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相变过程中金及其他亲硫元素从主要赋存矿物黄铁矿中释放出来,进入变质流体,为江南造山带造山型金矿提供了金属来源。利用硫化物单矿物进行金的含量原位分析是解决变质过程中金活化迁移的重要手段。并提出华南加里东期变质过程中金的来源模式图。  相似文献   
145.
陕西陈家庄铀矿床是我国北秦岭商州—丹凤伟晶岩型铀矿集区中一个重要的矿床,铀矿体均产于加里东期花岗岩体周边花岗伟晶岩脉与围岩(秦岭群变质杂岩)的接触部位。本文对矿区花岗岩体、花岗伟晶岩脉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进而对其成因、成岩构造环境和铀矿化机理进行了探讨。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黄龙庙黑云母花岗岩体,陈家庄二长花岗岩体和非矿、贫矿、富矿花岗伟晶岩脉的成岩年龄分别为(446±3) Ma、(419±2) Ma、(417±3) Ma、(414±4) Ma和(416±3) Ma。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黄龙庙黑云母花岗岩体具有Ⅰ型花岗岩、埃达克质岩特征,源自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块体碰撞构造环境;陈家庄二长花岗岩体也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但源区深度略浅,形成于碰撞后的减压环境。花岗伟晶岩脉与陈家庄二长花岗岩体近于同时形成,且具有亲缘性。铀矿物及富铀黑云母均产于花岗伟晶岩脉中。对比研究揭示,非矿、贫矿、富矿花岗伟晶岩脉地球化学特征和铀赋存状况的差异由同化混染作用程度高低所致。在花岗伟晶岩脉与秦岭群变质杂岩的接触部位,同化混染作用较弱的部位形成的二云母花岗伟晶岩脉仅具有弱的铀富集,同化混染作用较强的部位所形成的富石英、黑云母花岗伟晶岩脉则高度富集铀且构成铀矿体。综合研究表明,花岗伟晶岩脉成岩期后的同化混染作用是铀富集成矿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6.
The Caledonian erogenic belt of the North Qilian Mountains is an intensely active structure belt. In the process of the Late Caledonian syn-orogeny, the North Qilian-Hexi Corridor area was situated on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of a syn-orogenic basin. In response to the orogenic process of the North Qilian Mountains, typical earthquake event deposits-seismites of the Silurian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around Hanxia of Yumen City, the Liyuan River of Sunan County and Biandukou of Minle County. In the Hanxia area, where seismites are typically developed, clastic deposits of tidal-flat facies are the background deposits of the Hanxia Formation. The earthquake event deposits are characterized by sandy mudstone veins, synsedimentary microfractures, micro-corrugated laminations and earthquake breccias, which in turn constitute complex seismites, featuring seismic corrugation, shattering and liquefied sandy mudstone veins, auto-clastic breccias and intraclastic parabreccias. The seismites and tidal flat deposits f  相似文献   
147.
层序地层的主控因素包括全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气候、物源供给等方面 ,在不同性质的盆地内它们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 ,在前陆盆地中以构造沉降控制为主。上扬子区在加里东运动过程中形成前陆盆地 ,主要经历了三次挤压、挠曲沉降至松驰、抬升过程。一是中奥陶世至晚奥陶世临湘期 ,二是晚奥陶世五峰期至早志留世龙马溪期 ,三是早志留世石牛栏期至中志留世。在盆地演化过程中 ,由于前陆隆起露出水面 ,使物源供给方向和性质改变 ,造成隆后盆地沉积环境由开放变为半闭塞 ,由碳酸盐岩转变为碎屑岩沉积。以此重大的转换为界 ,将上扬子区的中奥陶统至中志留统划分为 2个二级层序 ,奥陶系—志留系界线放在第二个二级层序的最大海泛面之顶 ,也就是观音桥组的顶 ,此结果与岩石地层清理成果相一致。以海平面相对变化和沉积物的转变进一步划分成 4个三级层序 ,又根据三级层序的体系域的演化相应地划分出岩性组。因此将临湘组与宝塔组归并成宝塔组 ,体现了海水逐渐变浅、向上加积的过程 ,且它们间为一渐变过渡 ,在碳酸盐浅滩和盆地边缘之处 ,两者划分不开 ,为了便于填图与对比 ,将其划归在一起。由于观音桥组分布不稳定 ,五峰组与龙马溪组下部岩性相似 ,为了油气的评价和填图的可操作性 ,将五峰组、观音桥组、龙马?  相似文献   
148.
149.
华南加里东运动演化过程中烃源岩的成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旦纪至早古生界华南地区是洋盆形成、消亡,最终向前陆盆地转换的连续过程。盆地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弧后盆地早期碎屑岩充填阶段;弧后盆地晚期热沉降阶段;前陆盆地碳酸盐缓坡阶段;前陆盆地晚期碎屑岩充填阶段。在盆地演化中,形成了四套主要烃源岩系:晚震旦世陡山沱期、早寒武世梅树村期—筇竹寺期、晚奥陶世五峰期和早志留世龙马溴期。其烃源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为黑灰的碳质页岩。但这几套烃源的成生背景是在盆地不同演化阶段、不同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震旦系—中奥陶世)以陆棚至斜坡的转折带为最佳。前陆盆地阶段由于前陆隆起的阻挡作用,在其后的隆后盆地为最佳的生烃区,在构造改造成阶段也为受破坏最弱区。因而陆棚至斜坡的转折带和前陆隆起的隆后盆地是寻找油气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150.
昆仑--秦岭造山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昆仑-秦岭带加里东旋回的洋盆不是从元古代继承下来的.而是由寒武纪裂谷发展而来的,它在志留纪即宣告封闭;昆仑石炭纪一二叠纪海底裂谷带或可能的小洋盆,在晚二叠世前已经消失,三纪时昆仑-秦岭带只有海,而没有洋。因此,印支造山运动并不是洋盆消失后的陆-陆碰撞造山,而是陆-陆叠复造山(大陆壳消减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