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3篇
  免费   374篇
  国内免费   177篇
测绘学   88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670篇
地质学   955篇
海洋学   21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41篇
自然地理   333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Using the model data for surface mass changes of the atmosphere, ocean, soil moisture and snow depth, the vertical crustal displacements of 25 ficual stations in China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  相似文献   
912.
The Ulleung Basin (Tsushima Basin) in the southwestern East Sea (Japan Sea) is floored by a crust whose affinity is not known whether oceanic or thinned continental. This ambiguity resulted in unconstrained mechanisms of basin evolution. The present work attempts to define the nature of the crust of the Ulleung Basin and its tectonic evolution using seismic wide-angle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data recorded on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s (OBSs). Although the thickness of (10 km) of the crust is greater than typical oceanic crust, tau-p analysis of OBS data and forward modeling by 2-D ray tracing suggest that it is oceanic in character: (1) the crust consists of laterally consistent upper and lower layers that are typical of oceanic layers 2 and 3 in seismic velocity and gradient distribution and (2) layer 2C, the transition between layer 2 and layer 3 in oceanic crust, is manifested by a continuous velocity increase from 5.7 to 6.3 km/s over the thickness interval of about 1 km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layers. Therefore it is not likely that the Ulleung Basin was formed by the crustal extension of the southwestern Japan Arc where crustal structure is typically continental. Instead, th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and its velocity structure suggest that the Ulleung Basin was formed by seafloor spreading in a region of hotter than normal mantle surrounding a distant mantle plume, not directly above the core of the plume. It seems that the mantle plume was located in northeast China. This suggestion is consistent with geochemical data that indicate the influence of a mantle plume on the production of volcanic rocks in and around the Ulleung Basin. Thus we propose that the opening models of the southwestern East Sea should incorporate seafloor spread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a mantle plume rather than the extension of the crust of the Japan Arc.  相似文献   
913.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基性岩脉时空分布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东南部发育的基性岩脉见于中生代各个时期,其年龄从内陆至沿海逐渐变新,与区内花岗岩年龄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两者活动高峰期不重合。基性岩脉主要发育于花岗岩体内部的拉裂带,鲜见穿过花岗岩上方或周围的沉积变质盖层。中生代各时期的基性岩脉与相应时期的中酸性和基性火山岩浆活动具有清晰的分带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基性岩脉与同期基性火山岩应是同源不同相的产物,而中酸性喷发的岩浆与基性喷发(侵入)的岩浆,则可能分别来自壳内熔融层和壳下(地幔)熔融层或壳内岩浆层的上部和下部。中酸性与基性岩浆活动的"错峰"现象和基性岩脉带的"迁移"现象,均与本区中生代陆壳系统的内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14.
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叠置在几个不同的基底构造单元之上,不同单元内的火山岩在锶、钕同位素组成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隶属于下扬子亚板块的浙西-赣东北区火山岩的^87Sr/^86Sr初始值普遍较低,而^143Nd/^144Nd初始值则较高。  相似文献   
915.
在定容条件下,实验研究了甲烷水合物在含水量不同的多孔海泥中的生成特性。所使用的海泥平均孔径为12178 nm,总孔容为4997×10-2 ml/g,比表面积为16412 m2/g。所用海泥样品含水量为40%,实验的温度范围为27415~28115 K,初始生成压力范围为102~144 MPa。实验结果表明,甲烷水合物在海泥中的生成速率以及气体消耗量随着初始压力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海泥的复杂孔隙结构能够促进水合物的成核,但会降低水的最终转化率,其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与压力的降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916.
根式基础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式基础,利用自身的结构性,可以在增加少量成本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基础的承载力。但是,目前还没有关于根式基础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必要对根式基础的受力特性进行分析。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对淮河特大桥1#桥的根式基础原位试验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和参数选取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无根键沉井基础和有根键沉井基础的受力特性对比,分析了根式基础的受力特性,对根键上的弯矩分布型式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根键沿深度位置分布对根式基础承载力的影响。研究证明,根键分布在合理的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沉井基础的水平承载力。  相似文献   
917.
鄂西清江流域及其邻区地壳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地壳稳定性评价是进行重大工程建设所必须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在分析清江流域区域构造格架、深部构造、活动断层、地震活动和现今构造应力场等影响地壳稳定性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和信息量计算两种模型评价清江流域区域地壳稳定性。根据地壳稳定性4级划分标准,将该区划分为10个稳定区,7个较稳定区,4个较不稳定区。清江干流的3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均位于稳定区,其库区以稳定区为主,局部跨越较稳定带。  相似文献   
918.
青藏高原地壳水平差异运动的GPS观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580多个GPS站点的观测资料为基础,通过消除青藏高原的整体刚性运动,将GPS水平速度场归化到“青藏高原整体固定”的参考框架下,使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水平差异运动得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突出。所得速度场图像显示:①以玛尼-玉树-鲜水河断裂为界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区域,最突出的内部水平形变表现为一条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挤出式顺时针“流滑带”。而这一流滑带前缘速度场在青藏高原东南角呈现扇形发散特征,表明整个流滑带起因于高塑性上地壳物质在挤压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侧向逃逸;②介于玛尼-玉树-鲜水河断裂和海原断裂之间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总体上表现出比较均匀的左旋剪切带特性,但这种左旋剪切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一带已不再明显,且四川盆地及其以北区域,并未承受强烈挤压。因此,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相对于高原整体,并无明显的东向逃逸。③在整个青藏高原区域内,阿尔金断裂、海原断裂及玛尼-玉树-鲜水河断裂两侧的速度场显示了明显的差异,反映出这三条断裂带现今强烈的活动性。由于位于玛尼-玉树-鲜水河断裂和喀喇昆仑-嘉黎断裂之间的塑性流滑带的独立东向“逃逸”所产生的“拖拽”使流滑带以北区域表现为整体均匀的左旋剪切,而流滑带以南区域呈现了一定的右旋剪切。  相似文献   
919.
熔融法六钛酸钾合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合成了结晶二钛酸钾纤维.根据化学定量分析、X—ray衍射分析、DTA差示热分析等,得到了熔融法六钛酸钾纤维的合成机理.  相似文献   
920.
赵珍梅 《地质与勘探》2011,47(5):748-754
本文在分析中国区域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ETM卫星影像为信息源,依据地质学家李四光确定地块的原则和地壳运动规律,根据ETM影像的色调、影纹和地貌等特征,建立了地块划分准则,以此为依据将中国大陆划分成28个大地块,编制了中国大陆地块盆地分布图。本文在分析地壳运动规律和各地块的运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地块之间进行着规律性的相互推挤运动,且北部地块向南推移和就位,西部地块向东推移和就位的新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已知大中型金属矿床的统计分布规律:大部分矿床分布在地块东、南侧,地块运动方向的前锋,尤其是弧形拼合带前缘;提出了在块体碰撞带或块内大构造带南找大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