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8篇
  免费   310篇
  国内免费   302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805篇
地质学   1113篇
海洋学   25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03篇
自然地理   4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192.
193.
Among the first measurements made from near-Earth orbiting satellites were measurements of the magnetic field. The sources of that field lie both within the Earth, in its core and crust, and in the surrounding ionosphere and magnetospher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some of the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for studies of the Earth’s mantle and crust. Mantle conductivity studies can be made either by studying signals impressed on the Earth from outside, e.g., the ionosphere or magnetosphere, or by studying signals originating in the core and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mantle. Crustal field studies begin with a careful selection of the data and subsequent removal of core and external fields by some sort of filtering. Average maps from different local times sometimes differ, presumably due to the remaining presence of fields of external origin. Several techniques for further filtering are discussed. Where large-area aeromagnetic maps are available, crustal maps derived from satellite data can be compared with upward continued data. In general, the comparisons show agreement, with some differences, particularly in and near the auroral belts. The satellite data are further reduced by various methods of inverse and forward modelling, sometimes including reduction to the pole (RTP). These techniques are generally unstable at the equator. Common methods of stabilizing the inversions include 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ridge regression.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the core field, the entire crustal contribution from the field is not known. Also, there is a basic nonuniqueness to the inverse solutions. Nevertheless, magnetizations that are interpretable can be derived.  相似文献   
194.
本文提出了冀东黑云母片麻岩—H2O系统在0.1一0.2GPa压力下熔融买验的相关系。其固相线温度分別为0.1GPa时762℃,0.2GPa时712℃。黑云母消失的温度分別为0.1GPa时787℃,0.2GPa时737℃,石英消失的温度分别为0.1GPa时837.℃,0.2GPa时787.℃。采用Burn-ham模型计算的在液相线温度下岩浆饱和水的含量分別为0.1GPa时3.8%与0.2GPa时5.8%。根据实验结果以及早前寒武纪时冀东陆壳的古地温可知,该区早前寒武纪角阿岩相岩石分布的地区广泛出现的混合岩化作用应主要归因于陆壳岩石(黑云母片麻岩等)的局部熔融作用。由实验结果以及现代冀东陆壳的地温可推知,壳内低速层可能不是由岩石局部熔融所引起,而是由岩石中含有隙间水流体引起。  相似文献   
195.
地洼学说(活化区理论)自1956年诞生以来,经受过35年的实践检验,已发展成为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和两个衍生学科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结构是以第一个组成部分,即大陆地壳中发生于地台阶段之后,与地槽区不同特征的一种新型活动区—活化区即地洼区概念为内核,保护层为其余的组成部分和衍生学科,即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递进(地洼)成矿理论、壳体概念和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以及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构造学。 地洼学说是属于作者建立的“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范畴,它的发展纲领应是运用“历史—动力综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贯彻理论实践并重和切合生产需要的学术路线,采用充实和加固内核以及调整某些保护层的方式,按照自我完善与学百家之长相结合的原则,研究领域包括学说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它以解决实际问题。 内核的充实和加固包括两个方面;(1)理论方面的研究,例如地洼区的鉴别依据、类型划分、形成时代、分布地区、地壳运动等方面的问题。(2)实用方面的研究,例如运用区域地质、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地热、水文地质、地貌、新构造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6.
本文从台风和世界上大多数热带气旋的密集生成区与板块相互作用的地壳剧烈活动区相吻合这一现象出发,认为当今台风成因的研究之所以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剧烈的地壳运动所产生的热流通过海洋这一特殊水解质对其上方大气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7.
罗哲贤 《大气科学》1991,15(3):97-104
本文在正压涡度方程中引进短时间尺度周期性热力强迫项。在一定的参数范围内,该强迫项可以引起环流指数准两至三周的低频振荡。  相似文献   
198.
Investigationontherelationbetweenthegravityanomaly,crustaldeformationandundergroundwaterXue-FangWU(吴雪芳),Shi-HuaTIAN(田世华)andGu...  相似文献   
199.
天祝—景泰6.2级地震的地形变异常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笃信 《地震》1994,(4):59-64
本文总结了1990年天祝-景泰6.2级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特征,发现这次地震并未发生在地壳垂直运动最强烈的地方,而是在其边缘。至于断层形变,则随测点与震中关系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0.
华北地台东北部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与铀成矿旋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研究华北地台东北部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为基础,阐明了该区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中铀的分布与富集规律。根据铀矿化与铀源体的空间分布关系、硫同位素组成、稀上元素分布模式及同位素年龄等资料,论述了该区前寒武纪铀成矿作用具有同源性相多阶段复成因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铀成矿旋回的概念,并将华北地台东北部前寒武纪构造区存在的铀矿化划分为晚太古代、早元古代和中-晚元古代三个成矿旋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