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645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21.
在对崖北凹陷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了凹陷结构和断裂发育特征。研究认为,受5号断裂控制,崖北凹陷整体呈北断南超的构造格局,凹陷可划分为陡坡带、深洼带和缓坡带。2号断裂控制的陵水低凸起对崖北凹陷崖城组煤系烃源岩发育有重要影响。继承性发育的伸展构造是崖北凹陷的主要构造样式,断层型圈闭是该地区发育的主要圈闭类型。崖北凹陷南部、东南部低角度缓坡带圈闭落实,并发育有匹配的煤系烃源岩,是崖北凹陷的有利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722.
江陵凹陷是江汉断陷盆地的一个面积宽广、矿产资源丰富的次级凹陷。通过对比钾盐等蒸发岩的分析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简称XRF)具有分析灵敏度高、样品制备简单、分析速度快等特点,有效的避免了岩盐和钾盐的易溶性和变化性所带来的影响。现场采集江陵凹陷科探井(SKD2)蒸发岩发育层段(327.11~437.70m)的岩屑样品,经处理、测定,分析结果与蒸发岩系盐类矿物成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开展钻井实时化学监测技术研发、应用,为及时发现目标层、停钻取心提供数据支撑,对于蒸发岩勘查及钾盐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3.
张伟  柳飒  韩文中 《江苏地质》2014,38(4):599-607
沙一下沉积时期,歧口凹陷板桥斜坡、滨海斜坡和歧北低斜坡滨海地区主要沉积类型为重力流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部沧县隆起。同时在滨海地区CT16×1等井沙一下部分取样薄片中发现鲕粒的存在。通过对歧口凹陷300余口井沙一下亚段薄片等资料的统计分析,认为滨海地区沙一下层段中的鲕粒为异地鲕粒,其来源主要为板桥斜坡及滨海斜坡,以上地区在沙一下沉积时期虽然仍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但在某些短时段内,存在"暖、清、浅"的区域性欠补偿的高钙清水沉积,发育含鲕粒的碳酸盐岩,形成的原地鲕粒在后期重力流滑塌等事件活动的作用下,沿着滨海、港东断层等输送通道被搬运至滨海地区。通过此次鲕粒来源分析,一方面重新梳理了歧口凹陷两大盆外物源(北部燕山、西部沧县隆起)的波及范围,深化了对歧口凹陷沙一下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发展形成了利用地震相、测井相、岩芯相和薄片相"四相合一"的沉积体系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24.
分析了影响基准索股垂度的主要因素,并阐述了基准索股垂度测量的流程;提出了基于单向大气折光系数改正的垂度测量方法。实践表明,该测量方法正确,基准索股达到了调整及稳定观测的要求,对其他悬索桥施工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25.
基于源岩油气理论和“进源找油”思想,创建提出了陆相页岩油“六定”思路(定背景、定源岩、定储层、定区带、定资源、定甜点)勘探流程,剖析其地质特征及与常规勘探流程的显著差异,并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段为例进行了论述。按“六定”思路地质评价认为,歧口凹陷在古近纪湖盆扩张和咸化环境下,半深湖—深湖、滨浅湖—湖湾相区分布广泛,发育了多个斜坡构造带,页岩油形成和聚集背景有利。沙一下亚段暗色泥岩、油页岩、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厚度大,分布广,主体处于成熟生油阶段,生烃条件好。受内、外物源共同控制,沙一下亚段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多期重力流沉积粉—细砂岩和泥—微晶白云岩储层,平均厚度为12.7~70.0 m,叠置发育,连片分布,整体呈低孔、特低—超低渗。沙一下亚段源储一体,发育4类源储配置,源储叠合区主要分布在凹陷中心、宽缓斜坡的中—低斜坡区和中斜坡区,纵向上浊积席状砂岩油层与白云岩油层叠置分布,并与高斜坡及裂缝带砂岩常规油藏横向连片。两类页岩油地质资源量合计中值为5.86×108 t,剩余资源占比大于60%,埋深适中,勘探潜力较大。沙一下亚段已有多口探井钻获工业油流,页岩油富集受构造、微相、成岩共同控制,发育致密砂岩、白云岩2类甜点体和4个甜点段,歧北低斜坡、歧南斜坡、板桥斜坡、歧北中斜坡是歧口凹陷近期勘探的有利甜点区。基于“进源找油”思想提出:需高度重视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贡献和分布研究;应开拓一些“非常规思维”,探源岩(区)挖潜力、究储层找甜点、常规非常规结合立体综合勘探;要持续探索和重点攻关页岩油甜点区(段)识别和评价方法技术,解决选区评价面临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726.
刘红艳 《世界地质》2022,(1):153-161
DS28井的勘探研究表明徐家围子断陷火石岭组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笔者通过对岩芯地化测试、铸体薄片、孔隙度测试等资料的分析,探究安达凹陷火石岭组天然气的气源条件、储层特征、盖层条件和成藏模式,以期深入认识松辽盆地北部火石岭组天然气富集规律,指出有利勘探区带和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安达凹陷火石岭组具备天然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  相似文献   
727.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热水沉积岩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地质背景和岩石组构分析为基础,系统研究了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热水沉积岩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结果表明,热水沉积岩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二相包裹体为主、单一液相和单一气相包裹体较少、偶见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属NaCl-H2O型热液体系,温度为90~200℃,盐度为8%~22%NaCl,密度为0.99~1.2g/cm3,成矿压力为15~180MPa。结合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认为成矿流体属于深循环的下渗湖水与岩浆水共同构成的中低温、中高盐度和中偏高密度混合热卤水。提出以不同产状的重晶石、铁白云石和萤石为代表的热水沉积岩的成矿热流体系统,自主喷流通道、分支喷流通道经喷流口至附近及远端的盆地热卤水沉积区存在温度、盐度、密度和压力等物理化学参数逐渐降低的分带性变化规律。在热流体特征分析基础上,对研究区早白垩世湖底热流体成矿机制和成因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28.
对歧北凹陷三角洲进行分尺度研究。首先,通过各种地震属性的应用、地震相的追踪和砂分散体系的分析,发现复合三角洲分为西部三角洲和迁移的东部三角洲。然后,利用地震相的追踪能识别出歧北凹陷沙二段三角洲具有类似"s"型前积的反射特征,这是三角洲朵体侧向迁移的地震反射特征。在发现的侧向迁移现象基础上,对地震剖面上侧向迁移的每一个同相轴进行平面上追踪,控制每一个期次的迁移的朵体的平面展布范围,最终获得多个期次朵体的平面展布及演化,发现东部三角洲在沙二段低位体系域时,共向东迁移6次;在沙二段湖扩-高位体系域时,共向东迁移4次。西部三角洲持续垂向加积。侧向迁移现象的存在使得东部三角洲存在不同于其他三角洲的非均质性特征,砂体呈正韵律和反韵律的交互。东部三角洲的孔隙度整体相对较低,平均值14%,低于西部三角洲的平均值24.4%;该沉积类型的总平均渗透率较低,为0.017 2×10-3μm2,低于西部三角洲的0.037 5×10-3μm2;碳酸盐岩含量较高,平均值为13.5%,高于西部三角洲的平均值9.6%。  相似文献   
729.
歧口凹陷北大港潜山南北向走滑断裂的河道化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北大港地区重力异常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分析,证实在北大港潜山上发育具有左旋走滑性质的红7-1断裂,其夹持于大张坨断裂与港西断裂之间,呈弧形沿南北方向展布。该断裂在古近系早中期均有活动,对多个层位砂体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该走滑断裂弧形带南侧,砂体厚度突变增大,呈"点源式"分布,从而形成明显的、且具有继承性的"沟-扇"对应关系。结合重矿物分析及北大港潜山上下切河道追踪发现,在走滑断裂顶部发育一系列下切河道;这些河道下切深度可达230~280ms,它们可以沟通板桥次凹与北大港潜山南翼,在过补偿阶段将板桥次凹的沉积物沿下切河道搬运到北大港潜山南侧的歧北次凹。可见,北大港潜山上近南北向的走滑断裂可以形成下切河道并起到搬运沉积物的作用(即断裂的河道化作用),进而在过补偿阶段控制板桥次凹与北大港潜山南翼的物源分配形式,所以,板桥次凹和歧北次凹在一定程度上均隶属于沧县隆起物源体系。  相似文献   
730.
车西洼陷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伸展半地堑充填、断块强烈活动、断块活动复杂化、埋深加大四个阶段。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一方面,构造活动为沉积物质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环境和生烃条件,形成了大量的铲式构造样式,改善了扇体的储集物性,断层活动强弱的周期性变化也形成了多套生储盖体系。另一方面,断层活动形成了大量断块、逆牵引等有利圈闭条件,断裂活动强弱变化,使得断裂开启和闭合,为油气运移与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