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8篇
  免费   329篇
  国内免费   390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584篇
地球物理   450篇
地质学   617篇
海洋学   22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38篇
自然地理   44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The change in the zon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gradient (ZSSTG) across the equatorial Pacifi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limate system. However, there has not yet been a consensual conclusion about the changing ZSSTG at either a short-term (from 20 to 90 years) or a long-term time scale (longer than 90 years) in the literature. In this study, the uncertainty of the trend in ZSSTG for different sub-periods since 1881 was examined using four interpolated datasets and four un-interpolated datase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trend in ZSSTG on the short-term time scale could b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internal variability such as the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and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On the long-term time scale, the sign of the ZSSTG trend depends on the dataset used. In particular, it was not possible to draw a uniform conclusion about the secular trends in ZSSTG in recent history, given the high sensitivity of the ZSSTG trends to the period, dataset, and regions used to calculate the trends. Our results imply that it may not be possible to detect the response of ZSSTG to global warming until a longer data record becomes availabl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32.
洞庭湖流域气候变化特征(1961-2003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2个气象站1961-2003年的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洞庭湖流域的气温、降水和参照蒸散量进行趋势与突变分析.从1970年开始,洞庭湖流域经历了一个缓慢而稳定的增温过程,1990s发生突变进入快速增温时期;尤其是是在春、冬季节,这种突变式的增温特征非常显著;秋季持续而稳定增温,而夏季气温并无明显变化.进入1990s,洞庭湖流域降水有明显增多,尤其是夏季降水突变式增加;与此同时,夏季暴雨频率也突变式增大,但是暴雨强度并无明显变化.1900s迄今,参照蒸散量持续而稳定的减少,夏季减少量尤为显著.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驱动洞庭湖流域水循环速度加快,夏季降水增多,而蒸发能力减弱,这是1990s洞庭湖流域洪水频发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33.
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趋势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食物生产是影响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重要方面,由于食物类型不同其碳排强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当前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快速演替必然会对生态碳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论文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研究1997—2016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主要驱动因子。主要结论如下:① 在数量上,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整体都呈现逐渐的增长刚性,但仍属于低碳消费模式;② 在结构上,各类型食物碳排放演变呈现显著的分异态势,整体上动物性食物碳排放增长速度快于植物性食物碳排放减少速度;③ 在城乡差异上,城镇和乡村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在数量、结构和趋势上表现出显著的城乡二元属性,但近年城乡差异表现出减缓趋势;④ 在空间上,各地食物消费碳排放呈现较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集聚性和中心“塌陷”的特征,碳排放密度高值主要分布在直辖市和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⑤ 在驱动力上,结构演替是全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总量整体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人口数量是各地地域空间差异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34.
2001-2015年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MODIS-NDVI和气温、降水数据,使用基于变异系数的人为影响模型定量计算了2001-2015年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辅以趋势分析、Hurst指数等方法探讨了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演变趋势。研究发现:① 2001-2015年,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由南向北空间分异愈发明显,年均值为-0.0102,植被覆盖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轻微减少,负影响面积占51.59%,略大于正影响面积。② 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年际变化特征明显,整体呈负影响波动减少趋势,降速为0.5%/10a,其中正影响、负影响均呈增大趋势,正影响增速(0.3%/10a)远大于负影响(0.02%/10a)。③ 2001-2015年间,中国植被覆盖人为正影响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负影响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东北部植被覆盖在人为影响下不断改善,西南部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程度不断增大。④ 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主要呈负影响减少和正影响增大趋势,面积占比分别为28.14%和25.21%,生态环境趋于改善。⑤ Hurst指数分析表明,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未来演变趋势的反向特征强于正向特征,主要呈人为负影响先减少后增大趋势,面积占比15.59%。  相似文献   
35.
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的耦合协调是保证人居环境均衡发展的基础。基于“人类-居住-支撑-自然-社会”5个子系统,构建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2个系统间的容量耦合模型扩展运用到人居环境5个子系统中,综合熵值法、GIS空间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对辽宁省2005~2016年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力进行探讨,阐述人居环境系统内部协调性。研究表明:2005~2016年辽宁省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缓慢浮动上升趋势;辽宁省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度呈分散格局,并且呈现从中间向两侧递减的“屋脊”式格局和“双核结构”;东西方向上,空间演变趋势由倒U型逐渐向一字型演变,南北方向上由斜线型向“L”型演变。全省出现了中耦合低协调区、中耦合过渡协调区、高耦合低协调区、高耦合过渡协调区、高耦合高协调区5种类型区。空间分异驱动力主要包括人的需求、经济发展、住房、互联网发展等。  相似文献   
36.
卞韬  任国玉  刘思廷  赵煊  范欣 《气象科技》2024,52(1):116-123
利用石家庄17个国家气象站1972—2021年逐日地面气温、0 cm地温资料,分析了石家庄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石家庄地-气温差从1月开始逐渐增加,5月达到最大值5.0℃,然后开始减小,12月达到最小值-0.8℃;地-气温差在11月到次年1月为负值;春、夏、秋季均为正值,夏季最大,春季大于秋季,冬季以负值为主;(2)石家庄多年平均地-气温差在1.6~2.6℃之间,平均为2.1℃;整体上东部大于西部。(3)近50年石家庄年平均地-气温差呈显著的减小趋势,变化速率为-0.14℃/10a;夏、秋、冬三季的减小趋势均非常显著,夏季的减小趋势最强;石家庄市区和近郊站点年和四季地-气温差的减少趋势更显著。本文结论对科学认识石家庄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7.
Micromorphology of solonetz specie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natric horizon was studied in microcatenas at the Dzhanybek Research Station (northwestern Caspian Lowland). The solonetzic (natric) horizon is easily identified, and it occurs at varying depths, which are the criteria for subdividing solonetzes into 4 species, namely, crusty, shallow, medium and deep. In this sequence, the depth of humus-accumulative horizons increases, and the upper boundary of salinity manifestations goes down. The following micromorphological features are assumed as typical for natric horizons: angular blocky microstructures with partially accommodated aggregates having sharp boundaries and narrow plane-like packing voids; b-fabric speckled in the aggregates' centers and monostriated at their peripheries merging into stress coatings; very few interpedal voids; organo-clay coatings; humus- enriched infillings; no calcite and gypsum pedofeatures. A complete set of "natric" features was found only in the crusty solonetz; the shallow solonetz lacks only illuviation coatings, while the medium and deep species have several modifications of fabric elements: blocky aggregates have a rounded shape and are penetrated by biogenic channels favoring their further biogenic reworking; plant residues became more abundant and diverse, and blackened tissues occur; illuviation clay coatings evolved into papules; stress coatings gave birth to striated bfabrics, thus maintaining a high plasma orientation. The thin sections of natric horizons made 50 and 20 years ago were examin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and rise of ground water table) on micropedofeatures. The following processes took place: (i) in the topsoil: humus accumulation and biogenic structurization; (ii) in the natric horizon - re-arrangement of clay coatings into micromass b-fabrics; and (iii)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natric horizon - development of pseudosand fabric, calcite and gypsum formation. The trends revealed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nvironmental events.  相似文献   
38.
基于贝叶斯正则化BP神经网络的DEM趋势面逼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趋势面从宏观上揭示了研究对象的特性,在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BP神经网络可以对复杂系统进行无限逼近,进而进行预测。建立了基于贝叶斯正则化BP神经网络的数字高程模型趋势面,与二次多项式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趋势面进行比较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9.
荆思佳  肖薇  王晶苑  郑有飞  王伟  刘强  张圳  胡诚 《湖泊科学》2022,34(5):1697-1711
湖泊蒸发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是水文循环响应气候变化的指示因子,因此研究湖泊蒸发的控制因素,对于理解区域水文循环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太湖中尺度涡度通量网避风港站观测数据校正JRA-55再分析资料,驱动CLM4.0-LISSS模型,并利用2012-2017年涡度相关通量数据和湖表面温度数据检验模型模拟蒸发结果,验证了该模型在太湖的适用性;估算了1958-2017年间太湖的湖面蒸发量,并利用Manner-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了湖面蒸发的变化趋势,寻找太湖实际蒸发的年际变化的主控因子.结果如下:校正后的JRA-55再分析资料模拟的太湖蒸发与观测值之间存在季节偏差,但是季节偏差在年尺度上相互抵消,再分析资料可用于年际尺度太湖蒸发变化的模拟;1958-2017年间太湖蒸发量以1977年为界,先下降(-3.6 mm/a),后增加(2.3 mm/a);多元逐步回归结果表明,向下的短波辐射是太湖1958-2017年间太湖蒸发变化的主控因子,向下的长波辐射、气温、比湿也对湖泊蒸发年际变化有一定影响,但是风速对蒸发量的年际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0.
刘宗香  谢自楚 《冰川冻土》1995,17(4):356-359
本选用中国冰川目录数据库中的青藏高原内陆水系冰川粒雪线、中值高度和地理坐标资料,利用计算机绘图方法,绘制出冰川粒支线、中值高度在空间的变化趋势,以便全面认识该地区的冰川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