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8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167篇
测绘学   314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366篇
地质学   555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3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461.
呼伦湖水面蒸发及水量平衡估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翀  马巍  叶柏生  廖文根 《水文》2006,26(5):41-44
为重建水文资料缺乏的呼伦湖流域的水文序列,本研究基于长期的气象观测记录,采用彭曼公式估计了湖泊的水面蒸发,并建立一个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模拟湖周的入流,通过水量平衡计算,模拟了湖泊月水量、水位变化,重建了42年(1961-2002)的呼伦湖区水文序列。模拟的水位变化趋势与实际比较接近,误差较小,模拟精度较好。所重建的42年呼伦湖水文序列,可为该区域的水资源评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62.
阿尔金断裂和郯庐断裂是亚洲大陆上规模最大的2条晚中生代以来活动的走滑断裂带,前者可能同步错移并分隔曾经统一的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和侏罗纪箕状断陷的原型盆地,后者中段向北错移了属于扬子板块的苏北-胶东地块,北段佳(木斯)-依(兰)断裂切错了松辽与泛三江-哈巴罗夫斯克盆地,敦(化)-密(山)断裂左行错移了鸡西-七台河盆地和虎林盆地。因此,塔里木西南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评价应与柴达木盆地对比进行,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掩盖下的阿拉善地块可与北塔里木地块对应,在其侏罗系—白垩系陆相盆地沉积之下可能保存了古生代克拉通沉积,可作为有潜力的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南黄海中部隆起带是苏北盆地建湖隆起的东向延伸,其震旦系—三叠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为潜在的勘探目标区;郯庐断裂北段的构造复位研究,对拓宽东北地区油气资源潜力区和重新认识松辽盆地形成背景、成盆机制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63.
历史地震损失重建是地震损失预测的一种方法,也是用于区域地震风险分析模型验证的一种手段。在介绍了历史地震损失重建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对方法中等效全损住宅比例估计方法以及住宅结构地震易损性指数的估计方法进行了重点分析,给出了这两个关键参数的可选择的多种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464.
天然生物活性陶瓷珍珠层在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珍珠层是一种天然的纳米生物陶瓷材料,一直是生物矿物材料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根据国外文献有关利用珍珠层作为骨植入材料的研究报道,就珍珠层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及其所具有的骨诱导和骨传导作用的动物临床实验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认为珍珠层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骨植入材料,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65.
对海原群的岩石组成、原岩性质和构造环境的研究表明,海原群中云母片岩、石英片岩的原岩是泥质岩、杂砂岩等,大理岩、石英岩的原岩为白云岩-灰岩、石英砂岩或硅质岩,绿片岩和角闪岩的原岩为基性火山岩或次火山岩,蛇纹岩的原岩为超镁铁质岩.变质沉积岩的形成构造环境判别结果表明,它们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介于岛弧与稳定陆缘之间.变质基性火山岩主要亦介于岛弧拉斑玄武岩与板内玄武岩之间,部分显示洋脊玄武岩的特征.认为海原群形成于岛弧-弧后盆地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466.
A multi-proxy investigation of two sediment cores from the large closed-basin Lake Qinghai provides evidence of abrupt changes in paleolimnological conditions across the late-glacial/Holocene transition. The chronology of the lacustrine sediment sequence is framed by four AMS 14C ages for aquatic-plant macrofossil seeds. Four distinct stratigraphic units are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abrupt shifts in lithology, carbonate composition, 18O of authigenic carbonates,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 These units represent four environmental stages that were each initiated by three abrupt changes in hydro-climatic regime at 11,600, 10,700, and 10,000 14C yrs B.P. Each of the four environmental stages thus represents a characteristic precipitation-to-evaporation balance for the lake catchment. The paleoenvironmenta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lake before 11,600 14C yrs B.P. was very shallow with carbonate production and organic productivity much lower than in the Holocene, suggesting a much colder and drier climate than in the Holocene. From 11,600 to 10,700 14C yrs B.P., the presence of clastic laminations and Ruppia fossil seeds suggests an increased inflow of sediment-laden waters into the lake. Between 10,700 and 10,000 14C yrs B.P., the development of a carbonate playa lake indicates that a negative water balance persisted. From 10,000 14C yrs B.P. an abrupt increase in rainfall is suggested by a sudden termination of the playa lake environment and the diluted lake waters, as evidenced by negative shift in both total carbonate content and 18O values of mineral carbonate. However, the lake level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was about 20 m shallower than today, indicating that the effective moisture then was much lower than it is today. The multi-proxy record suggests a step-wise pattern of climatic change across the late-glacial/Holocene transition along with abrupt shifts in P-E balance on the N. E. Tibet-Qinghai Plateau. This pattern is characterized by reorganization of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which probably was determined by increasing summer insolation and changes in surface boundary conditions accompanying regional deglaciation. The arid event at 10,700–10,000 14C yrs B.P. is interpreted as a Younger Dryas equivalent, although climatic cooling is not indicated by the evidence at hand.  相似文献   
467.
城区大比例尺影像三维景观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目标提取技术,根据近似点位进行房屋角点的自动定位,自动搜索同名点,然后建立一个尽可能多地包含房顶面的目标窗口,取代传统的以房角为中心的窗口进行房顶角点影像匹配,提高了房顶角点匹配的可靠性,实现了航空影像房屋三维数据的半自动量测。进而在地面与建筑物表面二维半不规则三角网和原始数字影像的基础上,实现了建筑物可见表面纹理的恢复,重建了城市真实三维景观。  相似文献   
468.
紧支小波变换算法实现及边界点处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讨论了紧支小波变换的具体实现方法,并对其边界点进行了合理的处理,使得对信号的分解和重构具有很高的保真度。  相似文献   
469.
INTRODUCTIONTheNortheastChinaanditsadjacentregionpresentauniquetectonicpatern,whichisdistinguishedbylargescaleNEtrendinggrani...  相似文献   
470.
在中国,尤其在中国西北部地区,树轮年表是古气候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某种原因,中国东部地区少有树轮研究工作.该文通过运引ARSTAN程序,建立并研究了山东境内沂山地区的树轮主年表(1750~1992).树轮和气候要素的响应面分析得出沂山地区的树轮生长和温度降水呈非线性相关,因此使用传统方法重建单个气候因子是不合理的.通过响应函数和回归分析,5月至8月份的湿润指数(P/T)被确定为重建对象,该湿润指数值代表了温度和降水对树轮生长的共同影响,且相关性很高,远超过信度检验.利用线性回归方法,获得重建湿润指数的预报方程,用树木年轮年表重建了自1750年以来的沂山地区逐年5月~8月湿润指数的变化.分析了沂山地区湿润指数重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