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3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162篇
测绘学   89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539篇
海洋学   9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40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351.
锡林郭勒牧区聚落体系演化特征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锡林郭勒牧区(9旗市)145个规模以上聚落为研究客体,采用全国5次(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及2015年调查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空间统计技术等方法,对研究区聚落体系的结构形态、规模等级、时空演变特征及机制进行分析。结构形态的动态特征表明,一定程度的外在作用力对地理环境基底均衡性产生影响,进而将对Christaller景观产生重大影响;规模等级的动态特征在不同时期遵循严格的规模-位序法则;50 a间,聚落规模总体变化速率基本与历史上的“大事件”一一对应。锡林郭勒牧区聚落体系的演化特征及其机制表明,经典的中心地体系在典型牧区依然受传统因素的影响,而当前对中心地体系影响深刻的信息化、网络化等因素在牧区未产生显著影响。另外,促使聚落体系演变的驱动因素以外因为主,内生动力不足为其主要特征。总体认为,锡林郭勒牧区聚落体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对蒙古高原人地关系系统的调控与优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52.
1980-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结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常春  李亚平  杜也  孙威 《地理研究》2021,40(4):928-944
国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科学基础.采用1980-2018年长时间序列遥感解译数据,构建国土空间结构指数,运用多尺度区域比较、空间聚类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从地区、市域、县域3个尺度揭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规律.结果 表明:①受湾区“自然-经济...  相似文献   
353.
通过处理1990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云南省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速报地震目录,分析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以下简称实验场)及邻区6级以上强震半年前到3个月3.0~3.9级调制小震活动图像,利用3.0~3.9级调制小震活动图像,提供6级以上强震的潜在危险区。  相似文献   
354.
云南4个地震序列Q-1c值变化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君  刘杰 《地震》2006,26(1):19-25
对云南地区4个地震序列,分别为2000年姚安6.5级地震、2001年施甸5级震群、2001年永胜6.0级地震和2003年大姚6.2、6.1级震群,利用垂直向数字地震尾波分别计算地震序列周边台站3个频率段的Q^-1c值,分析对比其时间演化趋势。发现对于主-余震型序列,主震后Q^-1c值整体上变化幅度不大,趋于稳定。而对于震群(或双震)型序列,在第一个主震后,Q^-1c值表现出上升-下降趋势,持续一段时间后强震发生。这些变化在序列周围的台站和罩个频率段的变化整体趋势是一致的,但变化幅度不一致,可能与孕震区的位置和孕震应力的演变过程有关。上述研究为强余震的预报提供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5.
中蒙地区沙尘暴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回顾了近20多年来我国沙尘暴研究的3个主要阶段,然后从沙尘观测、沙尘暴气候学、沙尘暴爆发和沙尘传输的环流型、沙尘暴活动的年代际变化和原因、以及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等5方面简要评述了它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指出中蒙沙尘主要来源于中国西北及蒙古国南部和西北部地区;随沙尘天气强度逐渐加强(即从背景大气到浮尘、扬沙、沙尘暴、强及特强沙尘暴),它们的地面沙尘浓度约按3倍的比率依次递增;揭示了我国北方及蒙古国南部的七大沙尘暴多发区,沙尘暴主要出现在春季午后至傍晚间丰富的沙源,强风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是形成沙尘暴的3个主要因子;中蒙地区沙尘暴爆发的环流主要有低压冷锋型和低压、冷锋加中尺度系统的强对流型两类,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是极少数,但为沙尘暴爆发短期预报的难点,沙尘的传输主要决定于低空环流型;近50年来中蒙地区的沙尘暴活动呈波动变化,而且中蒙中、东及西区三区系的变化不完全相同. 它们与北方风沙区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蒙古及日本海附近气旋频数的年代际变化有关;防御沙尘暴重点要抓上述七大多发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及沙尘暴预警系统的建立,治理措施要因地制宜;要加强沙尘暴爆发和沙尘输送的数值预报和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356.
 Air sparging is a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technique, in which organic contaminants volatilize into air as it rises from the saturated to vadose zone. An unknown has be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iment size and area affected by air.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sediments to determine the area affected by air as a function of grain size. For average grain sizes of 1.1 and 1.3-mm diameter, air flow occurs in discrete meandering channels, with a maximum area of sediment column affected of 13%/m2 for 1.1-mm and 14%/m2 for 1.3-mm sediments. For average grain sizes of 1.84, 2.61 and 4.38-mm diameter, air flow is pervasive, forming a symmetrical cone of influence around the injection point. Maximum areas affected are15%/m2 for 1.84-mm, 25%/m2 for 2.61-mm, and 9%/m2 for 4.38-mm sediments. Optimal sites for air sparging, may be those with grain diameters between about 2–3 mm. Received: 26 June 1998 · Accepted: 27 July 1998  相似文献   
357.
景电灌区新绿洲可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千枝  王辉 《中国沙漠》1997,17(1):27-31
景电灌区新绿洲是一个完全靠人工力量建立起来的新型荒漠绿洲。根据对新绿洲形成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分析,认为新绿洲的基本特征为:1.生态系统的脆弱性;2.水资源的有限性;3.潜在高效性。而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保障和促进新绿洲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灌区新绿洲要持续发展,必须调整好产业结构,加强环境建设,注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358.
针对水文地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渭北煤田韩城矿区马沟渠煤矿地下水位长期观测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随机模型,从应用角度出发,作了该矿区地下水动态的预报评价。   相似文献   
359.
海水与空气间的强波阻抗界面使得海洋地震数据普遍发育自由表面相关多次波,多次波信息的利用是提高海洋地震资料成像品质的新突破点.近年来发展了一系列多次波成像方法,干涉假象是制约其应用推广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避免假象影响,本文提出了不同阶次自由表面相关多次波预测与成像方法,首先,修改了传统SRME(表面相关多次波衰减)方法中的边界条件,通过多次波升阶次与匹配相减的方法预测出不同阶次自由表面相关多次波;其次,基于单程波偏移算子和"面炮"偏移策略,以一次反射波或第(N-1)阶自由表面相关多次波为下行波场正向延拓,以第1阶多次或第N阶多次波为上行波场逆向延拓,并在每一层互相关成像得到第1阶或N阶多次波单独成像.本方法避免了低阶多次波和高阶多次波产生的相关假象,且相对于全波算子的偏移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增强了多次波成像方法的实用性.单层模型和三层模型测试验证了本方法的正确性,并在我国某深海探区实际资料处理中得到了成功应用.相对于传统一次波成像,分阶次多次波成像具有更高的照明均衡度、垂向分辨率和信噪比.本研究表明,海洋多次波成像是一次波成像的有力补充,对于稳定海底沉积的深海地区,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60.
川东南焦石坝页岩气区现今地温场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区,关于盆地现今地温场的工作,前人已经做过一些研究.而对于近年来页岩气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川东南焦石坝地区,现今地温场的研究工作甚少.本文基于川东南高陡褶皱带焦石坝页岩气区新增的3口钻井的稳态测温数据和118块岩石样品热导率数据,计算了研究区的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编制了研究区大地热流等值线图.结果表明,焦石坝页岩气区地温梯度介于24~34℃/km,大地热流值介于60~70mW·m~(-2)之间,与川中古隆起相似,属于地温高异常区.地温高异常缘于隆起区相对高的岩石热导率引起的浅部热流的重新分配.其次,与位于研究区东侧边界的齐岳山大断裂在燕山和喜山期的构造引起的热液活动有关.焦石坝页岩气区地温高异常对页岩气的解吸附速率具有促进作用,对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