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256篇 |
免费 | 6070篇 |
国内免费 | 78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48篇 |
大气科学 | 4110篇 |
地球物理 | 5933篇 |
地质学 | 18596篇 |
海洋学 | 5132篇 |
天文学 | 311篇 |
综合类 | 2628篇 |
自然地理 | 76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2篇 |
2023年 | 636篇 |
2022年 | 1276篇 |
2021年 | 1428篇 |
2020年 | 1334篇 |
2019年 | 1555篇 |
2018年 | 1337篇 |
2017年 | 1513篇 |
2016年 | 1532篇 |
2015年 | 1672篇 |
2014年 | 2029篇 |
2013年 | 1959篇 |
2012年 | 2210篇 |
2011年 | 2168篇 |
2010年 | 1879篇 |
2009年 | 2124篇 |
2008年 | 2012篇 |
2007年 | 2279篇 |
2006年 | 2234篇 |
2005年 | 1919篇 |
2004年 | 1748篇 |
2003年 | 1616篇 |
2002年 | 1403篇 |
2001年 | 1200篇 |
2000年 | 1037篇 |
1999年 | 953篇 |
1998年 | 760篇 |
1997年 | 702篇 |
1996年 | 619篇 |
1995年 | 534篇 |
1994年 | 479篇 |
1993年 | 418篇 |
1992年 | 361篇 |
1991年 | 274篇 |
1990年 | 190篇 |
1989年 | 207篇 |
1988年 | 117篇 |
1987年 | 70篇 |
1986年 | 42篇 |
1985年 | 36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6篇 |
1978年 | 14篇 |
1977年 | 16篇 |
1976年 | 3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镜下薄片分析,于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中初步识别出8种微相类型。结合宏观沉积构造及罗平生物群保存特征,认为云南罗平关岭组二段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可划分出深水盆地、深缓坡、深缓坡远端变陡、浅缓坡和后缓坡5个沉积相。沉积相在垂向上是向上变浅(海退)的沉积序列。罗平生物群的沉积环境为深水、低能、安静的海洋环境,突发的风暴事件导致了生物群大量死亡,并被迅速埋藏。 相似文献
84.
完全Q矢量的引入及其诊断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4,他引:30
参照准地转Q矢量推导,考虑天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非绝热加热作用,引出考虑非绝热效应的完全Q矢量的概念,并应用于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完全Q矢量能较清楚地揭示暴雨天气系统的演变;考虑了湿过程的完全Q矢量在暴雨的诊断过程中显示了更大的优越性;定性而言,完全Q矢量散度的辐合中心或辐合线、散度场和锋生函数场有助于确定暴雨的落区,暴雨区正好落在低层完全Q矢量散度场辐合中心和锋生函数场正值中心之间;定量而言,低层完全Q矢量散度场辐合中心和锋生函数场正值中心大小对暴雨强度有显著的指示作用。因而在暴雨的诊断和预报过程中完全Q矢量散度和锋生函数是两个重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85.
卫星遥感探讨杭州湾跨湖桥古文化消失原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8000 a前产生于杭州湾南部的跨湖桥史前灿烂文化,在辉煌了1000多a后,却神秘地消失了。针对这种消失,考古界还没有发
现确凿的原因。本文从卫星遥感角度,分析跨湖桥所处的地理、地貌特征,提出了钱塘江天文大潮冲毁跨湖桥文化的假说,希望这种
观点能够对跨湖桥这个难以用常规考古方法解决的史前文化消失问题提供一种有益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86.
三工河流域新老绿洲发育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是干旱区最重要的景观单元之一。人工绿洲是在干旱条件下经长期人类活动改造而形成的特殊景观。随着人类对绿洲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强,绿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天然绿洲到人工绿洲,是人类适应和改造干旱区自然环境的历程。在这一人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绿洲显示出明显的发育演化特征。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提出绿洲发育度的概念,并从灌溉体系的建设状况、水资源的利用水平、植被与生态建设、农业发展程度、社会经济水平和绿洲景观结构等7个方面提出了绿洲发育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天山北坡2个人工绿洲为例,从空间上定量比较2个绿洲的发育程度,其中阜康市绿洲发育度高于222团绿洲(阜北农场)。 相似文献
87.
88.
通过对小秦岭金矿田中陈耳金矿床矿体宏观特征、矿石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特征、围岩蚀变、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结合前人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成果, 显示本区主要存在2期成矿及叠加成矿作用:早期印支期形成蚀变糜棱岩型金矿, 成矿作用与韧性剪切作用有关;晚期燕山期形成石英脉型金矿, 成矿作用与岩浆热液作用有关。2期成矿作用所形成的矿石类型、矿石结构构造、控矿构造的方向性质、围岩蚀变、流体包裹体特征均有较大差异, 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叠加但不完全重叠, 叠加成矿作用使矿体进一步富集。指出本区金矿具有叠加改造成矿作用的特征, 在东西、南北向构造交汇部位是找金矿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