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20篇 |
免费 | 1496篇 |
国内免费 | 230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5篇 |
大气科学 | 4902篇 |
地球物理 | 1177篇 |
地质学 | 1494篇 |
海洋学 | 209篇 |
天文学 | 114篇 |
综合类 | 200篇 |
自然地理 | 8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5篇 |
2023年 | 181篇 |
2022年 | 263篇 |
2021年 | 338篇 |
2020年 | 352篇 |
2019年 | 408篇 |
2018年 | 299篇 |
2017年 | 356篇 |
2016年 | 293篇 |
2015年 | 356篇 |
2014年 | 432篇 |
2013年 | 536篇 |
2012年 | 464篇 |
2011年 | 428篇 |
2010年 | 317篇 |
2009年 | 392篇 |
2008年 | 364篇 |
2007年 | 465篇 |
2006年 | 381篇 |
2005年 | 331篇 |
2004年 | 255篇 |
2003年 | 239篇 |
2002年 | 186篇 |
2001年 | 195篇 |
2000年 | 191篇 |
1999年 | 139篇 |
1998年 | 146篇 |
1997年 | 116篇 |
1996年 | 101篇 |
1995年 | 88篇 |
1994年 | 93篇 |
1993年 | 68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高山雷达站选址对估测降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山雷达站天线高度对雷达的垂直探测范围影响较大,加之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演生、发展的关键区域在高度1500~4500 m左右,所以高山雷达站在选址时应考虑当地零度层平均高度和雷达的垂直探测范围。通过定量估测层状云降水的个例实践,发现探测高度会限制定量估测降水,探测高度对近距离降水估测影响较小,但对远距离降水估测影响较大,原因主要是雷达的垂直探测范围及当地零度层亮带高度的影响。故在高山雷达站选址中应考虑雷达的垂直探测范围及当地零度层亮带高度的影响,同时对已建设完成的高山天气雷达应考虑对高山雷达做0°仰角的观测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62.
重金属元素以大气颗粒物为载体,最终以沉降的方式进入湖泊水体,会引起湖泊的重金属污染.为调查大气沉降对乌梁素海重金属污染的贡献,于2013年7月1日至30日围绕乌梁素海进行大气沉降样品采集,分别测定Cu、Zn、Pb、Cd、Cr、Hg、As 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在此基础上估算7月大气重金属沉降通量及入湖量.结果表明,乌梁素海重金属元素大气沉降通量大小依次为:ZnPbCuCrAsHgCd.结合社会调查情况及数据分析显示,大气微粒携带重金属借助风力迁移,较大的沉降通量出现在主风向的下风向区域,说明风向是影响乌梁素海大气重金属沉降通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排干输入与大气沉降方式下的乌梁素海重金属入湖量比较发现,大气沉降是除排干输入外湖泊的另一重要重金属污染源.Zn、Pb、Cu、Cr、As、Hg、Cd等重金属元素月入湖量分别为10.6、1.04、1.02、0.833、0.342、0.00514、0.00281t/月.通过估算底泥重金属增量来评价大气沉降对湖泊重金属的贡献表明,大气Hg、Zn、Pb、Cu、As、Cd、Cr等重金属沉降对湖泊贡献率分别为46.4%、44.7%、14.1%、12.0%、8.48%、4.75%、4.03%. 相似文献
63.
Assessing regression‐based statistical approaches for downscaling precipitation over North America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is paper assesses linear regression‐based methods in downscaling daily precipitation from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GCM) scale to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CM) scale (45‐ and 15‐km grids) and down to a station scale across North America. Traditional downscaling experiments (linking reanalysis/dynamical model predictors to station precipitation) as well as nontraditional experiments such as predicting dynamic model precipitation from larger‐scale dynamic model predictors or downscaling dynamic model precipitation from predictors at the same scale are conducted. The latter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address predictability limit and scale issu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ownscaling of daily precipitation occurrence was rarely successful at all scales, although results did constantly improve with the increased resolution of climate models. The explained variances for downscaled precipitation amounts at the station scales were low, and they became progressively better when using predictors from a higher‐resolution climate model, thus showing a clear advantage in using predictors from RCMs driven by reanalysis at its boundaries, instead of directly using reanalysis data. The low percentage of explained variances resulted in considerable underestimation of daily precipitation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Although downscaling GCM precipitation from GCM predictors (or RCM precipitation from RCM predictors) cannot really be considered downscaling, as there is no change in scale, the exercise yields interesting information as to the limit in predictive ability at the station scale. This was especially clear at the GCM scale, where the inability of downscaling GCM precipitation from GCM predictors demonstrates that GCM precipitation‐generating processes are largely at the subgrid scale (especially so for convective events), thus indicating that downscaling precipitation at the station scale from GCM scale is unlikely to be successful. Although results became better at the RCM scal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verall,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es did not perform well in downscaling precipitation over North America.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4.
华北汛期降水的年代际减少,一直是气候学领域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扼要回顾了华北汛期旱涝研究的最新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括华北汛期起讫的客观识别、华北汛期降水多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华北汛期降水变化与大气遥相关型的关系,以及华北汛期降水量增多趋势的停滞等。在此基础之上,归纳和总结了该领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如:华北汛期起讫时间的统一性;在华北汛期降水年代际变少的归因分析中,其年际振荡成分衰减的物理原因;华北汛期降水年代际变多趋势停滞的原因;华北汛期降水何时恢复增多等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65.
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测雨性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有效地利用降雨观测数据,充分发挥新型探测设备建设效益,文章对DS(2型称重降水传感器的测雨性能进行分析评估,选取北京市1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在2013年4—10月,称重式降水传感器与人工、翻斗观测降雨量的业务观测资料,分析称重与人工和翻斗观测在降雨总量、日降雨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选取样本中,12个台站的总降雨量误差符合现行业务要求,三种测量在日降雨量等级判断方面基本一致。称重比人工观测的日降雨量平均偏小0.13 mm,日降雨量相关系数为0.9968,对应地,称重比翻斗观测的结果平均偏小0.17 mm,日降雨量相关系数为0.9983。 相似文献
66.
冬季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的长期升高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2—2011年HadISST海表温度资料和中国160站逐月降水等资料通过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近海冬季海表温度(SST)的长期升高及其与中国冬季降水的关系。研究表明,近50年来中国近海冬季海表温度呈现明显的长期升高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近海冬季海表温度的升高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冬季降水的增加存在显著的相关。最后,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AM5.1)模拟研究了近海海温长期升高对中国降水的影响,模式模拟结果很好地验证了观测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冬季海表温度的长期升高确实对中国冬季降水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67.
利用1980—2016年第二松花江流域(SSR)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资料、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环流场资料、NOAA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采用年际增量预测方法,通过分析与SSR夏季降水年际增量相关的环流及海温,确定了超前12个月内的6个预测因子,包括:11月东亚200 hPa纬向风、12月西藏高原-2指数、1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200 hPa纬向风、2月印度洋海温、10月西太平洋暖池海温、4月东亚100 hPa经向风。在此基础上利用这6个预测因子,利用1980—2010资料建立SSR夏季降水年际增量的统计预测模型,最后根据年际增量给出SSR夏季降水的预测结果。经检验,1981—2010年SSR夏季降水年际增量的预测拟合系数是0.83,SSR夏季降水预测结果拟合系数为0.67,SSR夏季降水预测结果相对均方根误差为15%,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2011—2016年进行试报实验,该模型也很好地预测出降水的年际增量变化趋势,除2014年以外,SSR夏季降水预测结果相对均方根误差绝对值都控制在23%以内,2016年仅为-9.9%。因此,通过预测降水的年际增量,进而再预测降水的方法,具... 相似文献
68.
利用全国664站1961—2012年逐日霾观测资料、降水量、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资料,分析中国霾日数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结果表明:我国年霾日数分布呈明显东多西少特征,中东部大部地区年霾日数在5~30 d,部分地区超过30 d,西部地区基本在5 d以下。霾日数主要集中在冬半年,冬季最多,秋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最少,12月是霾日数最多的月份,约占全年霾日数的2成。我国中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霾日数呈显著的增加趋势(1.7 d/10a),霾日数显著增加时段主要在1960年代、1970年代和21世纪初,在1970年代初和21世纪初发生了明显均值突变。从区域分布来看,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等地霾日数呈增加趋势,而东北、西北东部、西南东部霾日数呈减少趋势。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持续时间越长的霾过程比持续时间短的霾过程增加更为明显。不利的气候条件加剧了霾的出现。霾日数与降水日数在中东部地区基本以负相关为主,中东部冬半年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4 d/10a),表明降水日数的减少导致大气对污染物的沉降能力减弱。另一方面,霾日数与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以负相关为主,而与静风日数则以正相关为主,冬半年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减小,静风日数增加,表明风速减小导致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从而更易形成霾天气。 相似文献
69.
70.
黑河出山径流量年际变化特征和趋势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5,他引:27
根据有关水文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利用定级分类,滑动平均和波谱分析等方法,对黑河出山径流(莺落峡水文站)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黑河出出径流的多年变化具有持续性,周期性和丰枯水变化较平稳,波幅不大等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