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81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503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01.
麒麟厂铅锌矿银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静纯 《矿物学报》2001,21(3):531-533
笔者应用微区测试研究、粒度统计分析及物相分析等,对云南会泽铅锌矿麒麟厂矿床6号矿体铅锌特富矿石中银的工艺矿物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银以类质同象和独立矿物两种状态存在,发现了11种银矿物和含银矿物,方铅矿是银的主要载体矿物,银的最佳回收指标为93.52%-99.20%。  相似文献   
602.
利用红外光谱方法对银矿床的含银性进行评价。通过石英包体中水和二氧化碳的光密度测定,结合石英的其它矿物学特征,提出了石英的红外光谱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03.
New concentrations for Au, Ir and Ag obtained by instrumental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are presented for seventy geochemical reference materials. Results in agreement with literature values for Au and Ir down to concentrations of a few ng g−1 were obtained. For Au and Ir concentrations above 10 ng g−1, the repeatability of replicate analyses of reference materials was mostly better than 10%. For concentrations between 1 and 10 ng g−1 the RSD for Ir was 10–30%, whereas for Au it was higher and more variable (20–50%). In addition, concentrations for Cd and Hg are presented for some of the same reference materials. The high RSD at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s seen in gold for some RMs (e.g., WMG-1, WMS-1) did not exist for Ir and suggests homogeneity for this platinum-group element at the sub-sample size used in this study. For the following eight RMs, mostly ultramafic rocks (CHR-Pt+, OREAS-13P, OREAS-14P, PCC-1, UMT-1, WMG-1, WMS-1, WPR-1), Ir measurements agreed within ± 10% of mostly certified or recommended concentrations, which ranged from 2 ng g−1 to 6 μg g−1. For the reference material UB-N, iridium concentration compared favourably to published results obtained by isotope dilution ICP-MS methods and a previously unrecognised heterogeneity is inferred for Au, Hg and Sb, but not for the other measured elements.  相似文献   
604.
黄松  丁俊华 《矿产与地质》1997,11(5):342-346
狮子山铜矿床中伴生金以矿物态为主,金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和金银矿。根据金矿物的粒度、嵌布状态及载金矿物特征,结合金在选矿流程中的趋向分析,提出了应考虑采取在浮选前增加重选,并注意破碎同分级设备凹槽中滞留的单体金的回收来提高金回收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605.
本文对某富银含金矿氰化工艺的条件进行了探索。在实验室的最佳工艺条件下,金、银浸出率分别达到96%和74%,而在扩大实验中分别达到72%和54%。  相似文献   
606.
粤西庞西垌银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粤西廉江庞西垌银矿床不同地质岩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矿床围岩花岗岩的成因以及矿床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讨论,认为英桥花岗岩体为壳幔混合源同熔花岗岩。银矿床中矿化蚀变岩继承了原岩的稀土特征,热液成因石英脉的稀土元素特征与混合岩基本一致,反映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混合岩。  相似文献   
607.
608.
山西灵丘支家地银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支家地银矿位于华北地台北部,燕山断块涞源块隆与五台块隆的过渡地带,太白巍山北侧。银矿体受隐爆角砾岩筒内部构造及其边部构造控制,呈脉状斜列产出。区内已查明10个银矿体,主矿体以盲矿体为主。成矿温度250~350℃,成矿压力为180×10 ̄5Pa,盐度为0.92%,矿化度42.4g/t,pH值为7.57,Eh值为—0.77。燕山期石英斑岩是主要矿源岩。隐爆角砾岩筒构造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储矿构造。该矿床属于与次火山岩有关的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609.
白德胜 《地质与勘探》2021,57(2):241-253
河南省西部小秦岭地区是我国非常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区,区内豫西董家埝银矿为构造蚀变岩型矿床,是河南省西部董家埝地区小河花岗岩体南缘上发现的首个银矿床,为近年来该区域取得的重大找矿进展,其矿床规模达到大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勘查技术方法获得的多元信息,提高了异常解释精度和可信度,为董家埝矿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充分有效的找矿思路。其找矿流程和勘查模式为:(1)1∶50000水系沉积物异常圈定找矿靶区;(2)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及激电中梯测量缩小找矿靶区,确定断裂构造含矿性;(3)地表槽探工程控制浅部构造蚀变带和矿(化)体;(4)激电测深方法查明深部构造蚀变带和矿(化)体延伸特征;(5)布置钻探工程验证深部矿体;(6)音频大地电磁测深了解更深空间内构造蚀变带和矿(化)体分布状态,预测找矿远景。以董家埝银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元信息特征为基础,总结和建立了该矿床找矿模式、模型,以期为矿区外围或相似地区进行类比寻找同类型银矿床提供借鉴经验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10.
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摄食微囊藻(Microcystis)干粉后排泄氮在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同时对营养盐浓度、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等进行测定.营养盐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罗非鱼组水体营养盐浓度后期急剧升高,而鲢鱼组营养盐浓度变化较小,后期部分浓度低于对照组.营养盐浓度变化主要是鱼类排泄和牧食等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鲢鱼组、罗非鱼组悬浮颗粒物浓度、叶绿素a浓度和细胞密度总体高于对照组,罗非鱼组悬浮颗粒物浓度、叶绿素a浓度和细胞密度中期显著高于鲢鱼组和对照组.浮游生物统计数据显示,鲢鱼组、罗非鱼组藻类总生物量显著增加,各自最大总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组的4.5、7.4倍,且主要贡献藻类为蓝藻和绿藻.浮游动物密度随鱼类滤食显著降低,罗非鱼组浮游动物密度末期趋近零.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15N稳定同位素在鲢、罗非鱼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稍有差异,各物质δ15N比值第1 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δ15N(NH+4)、δ15N(浮游藻类)和δ15N(浮游动物)达到最大值,但鲢鱼组和罗非鱼组δ15N(沉积腐质)和δ15N(螺)值分别于第5 d和10 d达到最大.另外,鲢鱼、罗非鱼对微囊藻干粉吸收效率差别较大,鱼背部肌肉最大δ15N值分别为36.22‰、151.53‰,总体相差4.2倍.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得出干粉微囊藻经鱼摄食后,排泄物氮直接参与水体营养盐循环,为藻类增殖做出直接贡献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