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81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503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91.
高栅子银多金属矿预查区地处兴安-太行南段成矿带中的军都山岩浆岩成矿带上。经过2013年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野外地质简测和电法综合剖面测量等找矿工作,发现该区存在Au-Ag-As-Mo元素组合异常;经过钻孔验证,为银铅锌金多金属矿。初步估算,银远景资源量达到中型规模,有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2.
华明 《岩矿测试》2013,32(2):235-239
在高氯酸-硫脲介质中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同时测定地质及选冶样品中银和铜已有文献报道;但在王水-硫脲介质中存在铜对银的测定干扰.本文采用盐酸-氢氟酸-硝酸-高氯酸四酸溶矿,王水提取、硫脲络合,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银精矿中铜、银进行连续测定.通过筛选不同的样品消解方法,试验了硫脲介质浓度的影响,对共存元素的干扰进行消除.结果表明:四酸溶矿效果最好;通过加入过量的硫脲并控制其浓度在20 g/L以内,使溶液中银的白色沉淀与硫脲生成可溶的Ag[SC(NH2)2]3+配离子,消除了铜对银测定的干扰.该方法用于样品分析,相对标准偏差RSD(n =6)铜为1.20%~2.11%,银为0.61% ~1.18%;加标回收率铜为96.5% ~ 107.0%,银为97.3% ~ 104.7%.测定值与碘量法、火试金法结果相符.本法具有简单、实用、成本低等优点,可满足银精矿选矿工艺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3.
本文介绍了和龙市百里坪东沟银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特征。描述了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和1:1万土壤测量异常特征。详细地描述了Ⅰ-1号矿体的规模、产状、矿石品位以及工程验证情况。经综合分析指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94.
龚敏敏 《福建地质》2014,33(4):286-292
大田银场矿区银多金属矿产于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一次侵入的二长花岗岩体中,受燕山早期北东东向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区内矽卡岩化发育地段是矿体富集部位,矽卡岩化与印支-燕山期推覆构造关系密切,属于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银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95.
本文将广东省银矿床厘定为5个矿床成矿系列、6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即云开地区与加里东运动有关的银矿床成矿系列、华南与晚古生代沉积作用有关的银矿床成矿系列(包括华南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与海相碳酸盐岩有关的银矿床成矿亚系列和粤东北中晚石炭世与火山-沉积作用有关的银矿床成矿亚系列),南岭及周边与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有关的银矿床成矿系列、东南沿海与燕山期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银矿床成矿系列(包括粤东北印支-燕山期与残余海相火山活动有关的银矿床成矿亚系列和粤东与燕山晚期侵入岩有关的银矿床成矿亚系列)和三水-罗定盆地与燕山-喜山期岩浆-流体有关的银矿床成矿系列(包括粤东北印支-燕山期与残余海相火山活动有关的银矿床成矿亚系列和三水盆地与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或火山活动有关的银矿床成矿亚系列)。分别论述了各成矿(亚)系列的基本特征,并根据广东省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建立了银矿区域成矿谱系。  相似文献   
196.
许立权  刘翠  邓晋福  李宁  戴蒙  白立兵 《岩石学报》2014,30(11):3203-3212
通过对额仁陶勒盖银矿区的塔木兰沟组中酸性火山岩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套火山岩具高硅(SiO2>57%)、高铝(Al2O3>16%)、富碱尤其富钾(K2O>3%)特征,属HKCA系列;稀土含量中等(187×10-6~240×10-6),(La/Yb)N在18.6~27.9,Yb<1.90×10-6,Y<18.0×10-6,δEu=0.85~0.96,轻重稀土分馏强烈,明显亏损重稀土,无或略具负铕异常;微量元素相对富集Rb、Ba、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HREE,与活动陆缘火成岩的微量元素特征一致.塔木兰沟组安山质火山岩特征表明,安山质岩浆来源较深(>50km),起源于加厚地壳底部,源区残留为石榴石、单斜辉石及角闪石,岩浆在部分熔融及后期演化过程中不曾与斜长石平衡过,可能是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进入碰撞后松弛阶段,钙碱性或高钾钙碱性的中基性变火成岩的部分熔融形成.对与额仁陶勒盖银矿关系密切的石英斑岩(脉)测年,获得SHRIMP U-Pb年龄138.6±2.3Ma,为石英斑岩的成岩年龄,进一步限定该银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对塔木兰沟组安山岩与石英斑岩成岩年龄、矿床成矿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了,认为该银矿床为岩浆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197.
1017高地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查干敖包-奥尤特-朝不楞早古生代构造-岩浆岩带东段。银多金属矿体主要赋存于上泥盆统安格尔音乌拉组砂岩和华力西中期二长花岗岩中,矿石工业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和蚀变黑云二长花岗岩型。石英脉型矿石中流体包裹体比较发育,相态组合简单,完全均一温度介于175~225℃区间,属于中低温度,盐度平均值为4.42%~11.46%,属于中低盐度。矿石硫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δ34S值介于3.4‰~8.0‰之间,均值5.35‰,与幔源硫的δ34S值(-3‰~3.0‰)比较,有向沉积硫的明显漂移,表明矿石中硫来源于沉积硫与岩浆硫的混合、平衡作用。矿石硫化物铅同位素比值没有明显的差别,206Pb/204Pb值为18.274 0~18.399 6,207Pb/204Pb值为15.539 9~15.561 6,208Pb/204Pb值为38.036 3~38.177 2,具有Th、Pb微弱亏损特征,指示矿石中硫化物的铅源主要来自于亏损U的上地幔和下地壳相互作用的产物,且成矿流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又混入了部分富集放射性铀铅的地壳物质。矿石氢氧同位素组成为:δDV-SMOW值介于-103‰~-125‰之间,δ18OV-SMOW值在6.9‰~13.9‰之间,显示成矿流体中的水来源于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水。结合1017高地银多金属矿床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认为1017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深源岩浆和上地壳的混合,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岩浆期后热液和大气降水,其成因类型可归于中低温度、中低盐度的花岗质岩浆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98.
许桥银矿床找矿模式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综合找矿信息进行预测找矿,本文具有独特的思路、见解及处理方法.认为不同矿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相同矿种以及虽为同一成因类型矿种但其埋深、产状有差异的矿床,各有其特殊性的组合找矿信息指标。经过实践验证取得找矿成效的最佳优化组合找矿信息指标,才是合格、实用的找矿模式。建立找矿模式决不能简单抽象概括,必须具体对待,逐一总结,这是成矿预测学中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99.
河南洛宁县月亮沟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洛宁县月亮沟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华熊台缘坳陷熊耳山隆起熊耳山北坡的Ag-Au-Cu-Pb-Zn多金属成矿带,矿体赋存于太古界太华群草沟组及石板沟组,矿体以脉状、透镜状为主,次为扁豆状、不规则似层状。通过对区域成矿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物化探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对该成矿区带找矿前景、找矿意义进行了简要阐述,由太华群及熊耳群组成的变质核杂岩体及其接触部位发育的拆离断层,奠定了区内基本的构造格架,对区内金属矿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太华群及熊耳群之间穹状接触部位,是找矿的有利地段,认为在该地区开展拆离断层-变质核杂岩构造研究工作,对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0.
The species of Ophiuroidea that commonly occur on coral reefs can be found on different substrates and associated with other organisms including algae, sponges, and corals.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he ophiuroid fauna associated with the alga Amphiroa fragilissima on the Ponta Verde coral reef on the coast of Maceió in Alagoas, Northeastern Brazil. Replicate samples of algal substrate were collected at low tide during in the dry and rainy seasons, over a 10‐year period, from 1998–2007. Eight species of Ophiuroidea were identified, with a total of 8736 individuals associated with A. fragilissima. The most dominant and frequent species of Ophiuroidea were Amphipholis squamata and Ophiactis savignyi; all other species were rare. Cluster analysis and nMDS detected four groups, with two groups each occurring only in summer or winter periods, as well as other groups occurring in both peri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