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07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边界识别对地质构造解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可以指出地下断层、接触带和其他构造单元的边界位置.现有的边界识别滤波器大多数基于重力梯度数据及其水平和垂直导数.然而,这些传统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噪音的敏感,且不能有效的均衡深浅异常的振幅,尤其是当测量异常中同时出现正异常和负异常将产生假的边界结果,对后期构造解释带来误导.针对传统方法的缺点,本文提出Tilt-Eigen边界识别方法,利用重力梯度结构张量矩阵特征值通过倾斜角计算结果的最大值实现边界识别.通过理论模型试验,该方法不仅能均衡深部浅部振幅异常的边界,避免引入额外的虚假边界异常,且识别的边界结果更加准确、收敛.将Tilt-Eigen方法用于南海实际重力数据处理,获得了20条比较清晰的边界结果.根据这些边界结果,本文推断红河断裂往ES方向延伸到南海南部区域后,开始朝正南方向延伸,与越东万安断裂相连接;推断出南沙海槽东北部为古南海缝合带,而其西南部并不是缝合带,缝合带位于其南侧的文莱沙巴附近;将南海分为8个地质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222.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我国境内最早获得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大火成岩省,对于认识地幔柱形成与作用机理、生物与环境演化、资源富集与成矿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宽频带地震台阵(COMPASS-ELIP)以及云南、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部分台站资料,基于分格加权叠加策略实现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在信息来源和分辨尺度方面的协同;进而开展联合反演,重建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关键剖面下方的地壳横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平均S波速度,沿剖面呈现自西向东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带性,内带中、下地壳速度较高,尤其是下地壳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V_s约3.8~4.2 km·s~(-1))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和水城—紫云断裂带的东西两侧,中上地壳存在低速层(V_s约3.3 km·s~(-1)),尤其是水城—紫云断裂带东西两侧的中地壳低速层尤为明显.结合本文以及现有的系列研究结果,进一步确认内带中、下地壳高速对应二叠纪古地幔柱作用的遗迹,大规模岩浆的底侵和内侵,不仅改造了滇中块体的地壳结构和组分,而且也改变了地壳的流变强度,进而对现今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深部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23.
韩致文 《中国沙漠》1998,18(1):38-43
通过航片判读和实地考察,分析了豫北黄河古道区沙地分布特征,从形态成因角度对风沙地貌形态类型进行了划分。中生代以来华北平原隆起与凹陷呈NNE向相间分布的构造特点,对沙地形成与分布格局具有控制作用。风蚀地貌类型单一,形态简单,风积类型较为多样。风积地貌高度一般不超过10m。沙地及风沙地貌形成是典型风水两相作用之结果。由于生物气候条件和沙源状况的限制,风沙地貌发育规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24.
山东龙口港口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马启敏 《海岸工程》2009,28(3):12-19
通过对龙口港航道附近小范围内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探讨该港口航道附近的表层沉积物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海域的表层沉积物类型分为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粘土质粉砂4种。2)研究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主体是砂,其主要变化趋势是由岸到海砂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又逐渐增大。从它们平面分布来看,粉砂粒组与砂粒组含量的平面分布特征正好相反,粘土含量的平面分布特征与粉砂相似。3)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为2.14~12.79Φ,平均为7.7Φ,沉积物颗粒的直径总体上为细砂粒径;分选系数为0.55~2.99,平均为1.82,分选差;偏态为一0.10~O.75,平均为o.20;峰态为0.63~2.76,平均为1.01。  相似文献   
225.
自 8 0年代末 ,辽宁西部排山楼金矿发现以来 ,对于同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的赋存规律一直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重视。通过对大板、老虎沟、樱桃沟等金矿的初步研究表明 ,采用微观和宏观相互结合、相互映衬的指导思想 ,针对韧性剪切带动力机制进行思考 ,认为闾山造山带中北北东向和东西向两个方向的剪切带为一期韧性剪切构造作用的产物 ,形成时间为印支末期—燕山早期 ,其区域构造样式为共轭式韧性剪切带 ,呈网结状。含金矿液的沉淀作用一般发生于韧性剪切带的网结点处附近 ,较大型的金矿床应赋存于韧性剪切带中刚性体周围 ,尤其是首尾等“港湾”处 ,即“港湾成矿”。  相似文献   
226.
丝绸之路国内段主要包括丝路东段(西安至敦煌)和丝路中段(新疆地区),是丝路文明演化的主体地段,也是古丝绸之路开通之前跨大陆交流的关键地段。丝路东段和中段降水的时空格局存在显著差异,人类活动历史也有明显区别。然而,6000 a B.P.("B.P."为"距今(1950 A.D.)年")左右丝路东段农业强化之后,至古丝绸之路开通(约2000 a B.P.)该地区人地关系演化的时空过程和动力尚不清晰。文章通过总结丝绸之路国内段沿线地区已发表的碳十四测年与植物考古资料,结合丝路东段和中段古气候记录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该地区6000~2000 a B.P.人类活动的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丝路东段6000~4000 a B.P.的粟黍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人群的广泛扩张,人类活动强度还受到降水变化的影响;4000~2000 a B.P.该地区人类活动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跨大陆交流带来的生业模式多样化、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地缘政治形势变化,而不是气候变化。丝路中段6000~4000 a B.P.人类活动强度很低,4000~2000 a B.P.人类活动强度显著提升,与降水变化呈现较为一致的特征,青铜时代的降温则可能导致人类定居空间的南向移动。本研究显示丝绸之路国内段不同时间与空间人地关系演变过程和主导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有助于理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其核心区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变化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227.
砖石古塔为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大多数古塔都遭受过地震的破坏。5.12汶川大地震对四川省都江堰奎光塔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对其进行有效的抗震保护,本文结合奎光塔的结构特点,讨论了中国砖石古塔的抗震机理,得到了砖石古塔的抗震性能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28.
通过对古建筑物防雷现状的调查,提出古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应在确定雷电防护等级的基础上进行,古建筑物应采取防直击雷、侧击雷和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方式,防雷装置的安装应尽量做到保持古建筑物原貌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29.
上海地区第四纪时期古河道发育,其中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河道对工程建设影响最大.根据大量钻孔及测试资料,研究了晚更新世末期古河道、全新世晚期吴淞江古河道和近代古河道的成因、分布规律及沉积物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工程建设特点,系统分析了古河道对工程建设,尤其是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成果可为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基础地质依...  相似文献   
230.
黄河多沙善淤,黄河故道赋存大量的石英砂资源,运用地质手段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探索其利用远景,为其开发提供依据具现实意义。调查工作投入了区域地质调查、物探直流电测深、钻探、取样分析等技术手段,初步查明曹县境内黄河故道石英砂的品质、分布范围、赋存条件,黄河故道地形、地貌、地质等条件,石英砂的持有量及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