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从海绵共附生微生物中寻找天然高效抗污损活性物质,本文针对前期研究获取的4株具有显著抗硅藻附着的活性菌株进行活性验证和比较,选出其中最优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比较了活性菌株对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咖啡双眉藻(Amphora coffeaeformis)、碎片菱形藻(Nitzschia frustulum)附着的抑制活性,确定菌株UST050418-715为最优菌株;通过16S r DNA的测序分析,结合平板的菌落形态和扫描电镜下菌体特征,鉴定活性菌株UST050418-715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为优化该菌株的培养条件,选择了酵母粉、蛋白胨、Na Cl、p H值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对菌株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发现选择的4个因素对应的菌株发酵产物对硅藻附着的抑制活性大小不同,影响显著性顺序是酵母粉蛋白胨Na Clp H值,综合菌株发酵产物活性、粗提物产量和菌株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菌株UST050418-715基于海洋2216E培养基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蛋白胨含量7.5 g/dm3,酵母粉含量3 g/dm3,Na Cl含量10.45 g/dm3,p H值9.5.  相似文献   
92.
Chrono-stratigraphic data from Tyre's ancient northern harbour delineate extensive dredging practices during the Greco-Roman and Byzantine periods. Radiocarbon dates from four cores consistently cluster between ca. 500 B.C. and 1000 A.D. and indicate rapid rates of sedimentation in the basin, namely ∼10 mm/yr during the Greco-Roman and Byzantine periods, compared to 0.5-1 mm/yr for the period 6000-4000 B.C. Absence of strata between 4000 B.C. and 500 B.C. is not consistent with a natural base-level sediment sink and cannot be interpreted as a depositional hiatus in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Ancient dredging is further corroborated by persistent age-depth inversions within the fine-grained harbour facies. These data support removal of Middle Bronze Age to Persian period sediment strata, with deliberate overdeepening of the harbour bottom by Greco-Roman and Byzantine societies.  相似文献   
93.
中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集中降雨和强烈蒸发的特殊气候环境加剧了对土遗址的破坏。以掺入不同含量Na2SO4和NaCl的重塑土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开放系统下干湿循环过程,并采用声波测试,反映含盐类遗址土在干湿循环下的劣化过程;测试多次循环后的遗址土剪切强度随含盐量的变化规律,并从盐类性质及波速两方面分析了干湿循环对遗址土剪切强度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含水率一定的情况下纵波波速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干湿循环后的土体黏聚力随着盐分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内摩擦角则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纵波波速与黏聚力随着含盐量的增长整体变化趋势有较好的相关性,与内摩擦角的相关性则表现为纵波波速的间断性和内摩擦角阶段性的契合。  相似文献   
94.
略谈气候异变对中国上古农业转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考古资料,对气候异变与中国上古农业转型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在全新世时期中国发生过几次较大的降温事件,气候异变一方面给原始农业文化造成严重的损害,另一方面又激发了人们应对这种挑战的勇气和智慧,成为原始农业文化进化和转型的契机;中国上古农业发展中的两次重大转型——农业"边缘"地区游牧经济的形成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沟洫农业"的出现,均与气候异变有关;人类科学地应对和适应气候异变,使中华文明的进程出现了新格局。历史经验表明,自然环境虽然能够对历史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但关键是人类如何去应对,人类自身才是历史发展更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5.
温度对低煤阶煤生物甲烷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度是煤层生物甲烷生成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为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生物甲烷的生成量及其变化规律,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河南义马低煤阶煤在不同温度(25℃、35℃、45℃、55℃、65)℃下进行了生物甲烷模拟生成实验,并通过对不同反应阶段生成气体的组分及体积分数的检测,探讨了温度对低煤阶煤之甲烷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35℃时,生物甲烷含量最大,而在45℃和55℃时,甲烷含量有所下降;随着反应的持续进行,生成气体中甲烷体积分数逐渐增高(由11.4%增至65.71%),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则呈下降趋势(由30.59%降至15.37%)。  相似文献   
96.
沙阡水电站在上、中、下3个坝址勘察比选中,发现下坝址左岸平行岸坡分布有两条宽大裂缝,为一座大型的古滑坡体,该滑坡体稳定性,不但直接影响该坝址的成立,还关系到其他坝址工程建设的问题。通过对古滑坡体周界、地质特征的勘察,对其成因、变形机制进行研究和稳定分析计算,并建立地质模型,采用FLAC3D分析系统作三维数值模拟,对古滑坡体的稳定性作出评价,为坝址的比选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7.
丝绸之路以其在推进人类文明与进步中的巨大作用而载入史册。中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北地区有大量的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好这些古遗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组成部分。古遗址赋存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之中,地质环境变化和地质灾害是造成古遗址破坏的重要原因。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构建了古遗址保护区域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框图;探讨了丝绸之路古遗址区域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8.
金沙江中游滑坡堵江事件及古滑坡体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沙江中游某拟定水电站坝址区下游发育一段非基质结构岸坡,岸坡覆盖层厚度巨大,物质组分均由白云质灰岩构成,其结构密实,表部胶结良好,形成呈似角砾状堆积体结构特征。对这套堆积体物质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为平推式滑坡的成因模式。该滑坡造成了金沙江中游一次大规模的堵江事件,采样进行14C测年分析,结果显示滑坡发生时代约为19,000a前。对该岸坡段调查分析表明,该古滑坡堆积体结构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现今并无变形复活迹象,其整体不存在失稳条件。  相似文献   
99.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内部存在着由北向南原油密度等物性呈现规律变化的特征.西北部的"重质油"(密度>0.34 g/cm3)与中-南部的"轻质油"(密度3)来源于同一套烃源岩,但原油族组成、原油成份等方面的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东河砂岩油藏的原油可能不是直接来自于烃源岩,而是来源于古油藏,原油物性的差异是晚喜马拉雅运动导致晚海西期形成的古油藏发生调整并在运移过程中造成的成份分异等原因所致.哈得逊鼻隆构造高点至今仍在迁移,东河砂岩油藏正处于充注、调整之中,导致了其油-气-水界面的大幅度倾斜.  相似文献   
100.
2012年6月29日,岑巩县思旸镇大榕村突发大型滑坡灾害,约310104m3。大榕滑坡为古滑坡堆积区失稳。基于滑坡破坏特征分析和地质原型分析,定性判断滑坡失稳模式为蠕滑-拉裂-牵引式滑移。滑坡启动区在不合理人工填土及强降雨作用下,坡脚蠕滑并发展为失稳,由此导致主滑区坡脚支撑作用明显减弱,主滑区中下部因此滑移失稳,并牵引右侧主滑体中上部坡体逐步失稳。滑带主要位于下伏强风化基岩中。主滑体左侧向西滑移,右侧主体向SW向滑移。基于渗流场-应力场耦合数值分析,再现了滑坡失稳过程及发生机理。大榕滑坡形成机制深入研究对于西部山区类似滑坡分析及识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