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5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298篇
测绘学   1742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484篇
地质学   1112篇
海洋学   264篇
天文学   101篇
综合类   356篇
自然地理   20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229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249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238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王涛  刘承良  杜德斌 《地理学报》2021,76(7):1792-1809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际河流流域跨境水冲突不断加剧,其时空演化规律成为当前跨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此,从水冲突“事件—关系”视角,对1948—2018年间全球跨境水冲突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发现:① 1948—2018年全球跨境水冲突规模总体呈非单调波动增长态势,在1987年前后发生显著突变,表现出兼具趋势性、突变性和波动性等多维特征的非单调动力过程;② 全球跨境水冲突事件以围绕水文干预和资源权属争夺的低强度事件为主,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引发的冲突显著增加,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成为主导全球跨境水冲突趋势演化的“序参量”;③ 全球跨境水冲突呈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格局转变的空间扩散趋势,但“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相对集中”的总体不均衡格局基本锁定,形成以30°N为中心、横跨南亚—中亚—西亚—东非高水资源压力区的水冲突密集带;④ 国家间跨境水冲突关系趋于普遍化、复杂化和网络化,发育多个流域性网络社团,但水冲突关系的“马太效应”和极化分布特征持续显著,产生“路径锁定”效应;水冲突“规模—强度”关系存在一定的空间错配。  相似文献   
942.
基于尺度转折点的空间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景观生态学中有关空间分析和尺度转换的方法及基于直方变差图的尺度转换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其优缺点;在直方变差图的基础上,结合分形理论引入了尺度转折点这一概念。确定尺度转折点是研究重点,通过各个尺度转折点可以确定遥感图像上的各个尺度域,从而为不同尺度的地表时空多变要素提供一种尺度转换的依据。采用互联网上的IKONOS天安门地区图像数据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43.
A dynamic, large deformation problem of fluid–solid–geomembrane interaction is analysed by the use of material point method, a variant of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stated in a Lagrangian–Eulerian format. A low-order element is used for space discretisation and the fluid is treated as a compressible liquid with a high value of bulk modulus. Therefore, two algorithms known from literature are applied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related to the volumetric locking phenomenon. Moreover, a procedure of detecting the free surface is proposed. The method is applied to problems of determining the shape of geo-tubes, collapsing water column, and finally, to the problem of installation of a geo-container on the bed of a water reservoir. The obtained numerical outcome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analytic ones when available.  相似文献   
944.
Using orbital imaging radar, we have detected a large number of circular structures in the southwestern Egyptian desert, covering more than 4500 km2 close to the Gilf Kebir plateau in sandstones of Upper Cretaceous. Fieldwork confirmed that it is a new impact crater field: 13 craters from 20 m to 1 km in diameter were studied. The impact origin is confirmed by the observation of shock-related structures, such as shatter cones and planar fractures in quartz grains of breccia. Considering the extension of the crater field, it was possibly created by several meteorites that broke up when entering the atmosphere. To cite this article: P. Paillou et al., C. R. Geoscience 336 (2004).

Résumé

À partir d'images satellites issues de systèmes radar, nous avons détecté un grand nombre de structures circulaires dans le Sud-Ouest du désert égyptien, s'étendant sur plus de 4500 km2 à l'est du plateau du Gilf Kebir, dans des grès du Crétacé supérieur. Une étude sur le terrain a permis de vérifier qu'il s'agit d'un champ d'impacts météoritiques jusque là inconnu : 13 structures, d'un diamètre compris entre 20 m et 1 km, ont été reconnues comme cratères d'impact. La présence d'un grand nombre de cônes de percussion et de brèches dans lesquelles des quartz choqués à structures planaires ont été observés confirment l'hypothèse de l'impact. Considérant l'extension du champ d'impact, il a probablement été créé par plusieurs météorites qui se sont fragmentées dans l'atmosphère terrestre. Pour citer cet article : P. Paillou et al., C. R. Geoscience 336 (2004).  相似文献   
945.
ABSTRACT

The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ly referenced data, specifically point data, is predicated on the accurate geocoding of those data. Geocoding refers to the process in which geographically referenced data (addresses, for example) are placed on a map. This process may lead to issues with positional accuracy or the inability to geocode an address.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 an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mpact of the (in)ability to geocode an address on the resulting spatial pattern. We use a variety of point data sets of crime events (varying numbers of events and types of crime), a variety of areal units of analysis (varying the number and size of areal units), from a variety of countries (varying underlying administrative systems), and a locally-based spatial point pattern test to find the levels of geocoding match rates to maintai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original data when addresses are missing at random. We find that the level of geocoding success 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points and the number of areal units under analysis, but generally show that the necessary levels of geocoding success are lower than found in previous research. This finding is consistent across different national contexts.  相似文献   
946.
聂可  王振声  杜清运  罗平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0):1196-1207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地理相关大数据使得传统的空间分析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平面空间分析方法在分析网络空间点要素空间过程、揭示其空间分布时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对探索网络约束点要素特定的分析方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本文定义了网络约束的思想,详细阐述了网络约束点格局分析方法体系,并分别从网络约束点格局的理论和应用出发,梳理了网络约束点格局分析的一阶方法、二阶方法及其他方法上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网络约束点格局分析在交通安全领域、犯罪学领域和其他城市点要素中的典型应用,最后在方法与应用层面,讨论近年重要的研究动向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47.
王宗侠  刘苏峡  邱建秀  莫兴国 《地理研究》2022,41(11):2979-2999
土壤剖面水分信息比表层土壤水分信息难以获取,但对全面认识整个土层的水分含量至关重要。融合多源数据是估算区域土壤剖面水分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利用中国实测土壤水分数据建立了不同季节的表层-深层土壤水分关系模型。据此采用ESA CCI SM遥感表层土壤水分产品估算获得了中国1980—2019年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和0~100 cm 共10个深度层次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ESA CCI SM产品与实测数据整体上匹配较好但普遍高估,本文提出采用饱和含水量和凋萎系数信息对其进行值域控制,有效降低了该产品的高估误差。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精度在秋季最高,夏季和春季次之,冬季最低。模型对干带土壤水分的估算最准确,暖温带和冷温带次之,青藏带准确性最低。计算了中国10个深度层次的土壤贮水量,其多年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1.64±0.11、3.50±0.21、5.29±0.30、7.13±0.38、10.04±0.46、12.25±0.54、14.47±0.62、16.75±0.69、19.05±0.76和21.36±0.83 cm。各深度的土壤水分呈明显的分层,即波动层(0~40 cm)、跃变层(40~60 cm)和稳定层(60~100 cm)。中国1m土层贮水量呈自西北向东北和东南方向递增的分布格局,寒旱区该值较低且空间变异明显,暖湿区该值较高且空间分布更均一。热带、干带和青藏带的1 m土层贮水量在夏季最高,暖温带和冷温带该值在夏季最低。近40年来中国1m土层贮水量在空间上“湿区愈湿,干区愈干”,在时间上“湿季愈湿,干季愈干”。热带土壤在2004—2009年显著变湿,干带土壤显著变湿和变干的转折年份分别为1985—1986年和2013—2014年。中国1m土层贮水量序列最常见的周期是5年和11年。  相似文献   
948.
点云配准技术在国内外各个领域都在不断的发展并且受到广泛关注,不同的配准方法都有其优势与不足。本文针对地面激光扫描获取的多个测站的点云的拼接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配准方法,即在频域中对点云数据进行配准。该方法使用傅里叶变换将点云从空间域变换到频域,利用傅里叶变换可以将旋转、缩放这两个参数与平移参数分离,即可以单独在频域求解旋转和缩放,之后再在此基础上求解平移参数,从而实现对点云的配准。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鲁棒性,而且在频域中,不受点云本身噪声点、密度,或者某些结构缺失的影响,且不需要平移的初始估计。最后的实验结果也表明,本文的算法在实现点云配准时与传统的算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49.
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到变形监测中,对三维激光扫描测距、测角、光斑及配准误差进行分析,给出点云误差椭球模型。利用得到的误差椭球半轴长度和点位误差极限值的关系,推导点云变形可监测性指标。最终通过模拟的滑坡实验,验证了该变形可监测性指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50.
研究了信号在特定函数作为小波基时其小波变换过零(极值)点的特征,提出了利用小波变换过零(极值)点特性对测井信号进行地层划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两个主要步骤,一是利用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特性得到测井曲线的形态特性随空间坐标的变化信息;二是利用小波变换过零(极值)点的特征在不同尺度上的反映,提取不同尺度下的奇异点作为分层的待参考点,结合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分层点.并结合实际应用,验证了利用该方法处理测井信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