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1篇
  免费   1028篇
  国内免费   1679篇
测绘学   1160篇
大气科学   1500篇
地球物理   1463篇
地质学   3020篇
海洋学   969篇
天文学   388篇
综合类   565篇
自然地理   90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223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292篇
  2018年   204篇
  2017年   300篇
  2016年   352篇
  2015年   385篇
  2014年   403篇
  2013年   496篇
  2012年   418篇
  2011年   427篇
  2010年   368篇
  2009年   468篇
  2008年   578篇
  2007年   583篇
  2006年   565篇
  2005年   477篇
  2004年   440篇
  2003年   380篇
  2002年   336篇
  2001年   249篇
  2000年   290篇
  1999年   226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王海芝  程捷 《第四纪研究》2008,28(6):1090-1097
周口店地区的古环境变化研究多数研究集中在中更新世时期,而缺乏对早更新世时期环境变化的研究。这主要是由于缺少保存完好的早更新世沉积记录造成的。随着对20世纪80年代在周口地区发现的东洞剖面,发现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早更新世剖面,为研究早更新世时期的古环境变化特征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为了重建早更新世时期的古环境变化特征,利用XRF对东洞洞穴沉积物的主要元素(SiO2,Al2O3,Fe2O3和CaO)的化学组成进行了高分辨率分析,同时对沉积物中的FeO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东洞剖面沉积物的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占41.6%~58.9%,其次是Al2O3和Fe2O3,其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69%~29.63%和5.00%~9.81%。Al2O3和Fe2O3在剖面上与SiO2含量成明显的镜像变化关系,显示出Al2O3和Fe2O3对沉积物中SiO2含量的稀释作用。另外,Fe2O3与Al2O3在剖面上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Fe2O3主要富集在富铝的矿物中。从元素含量在剖面的上分布看,东洞剖面的化学组成发生3次大的波动,主要表现为SiO2和FeO含量增高,而Fe2O3与Al2O3含量的减少。这3次波动分别出现在剖面的15.3~14.6m,11.0~9.9m和8.40~7.84m深度处。在3次化学组成的波动出现的同时,指示沉积物风化程度和温度变化的Si/Al(SiO2/Al2O3)和FeO/Fe2O3比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值增高,指示了3次大的干冷事件。另外,在剖面上部(10.00~7.84m,即第2次事件以后)SiO2/Al2O3和FeO/Fe2O3比值变高且波动频繁,表明自第2次干冷事件后沉积区的环境变得不稳定,逐渐向冷干气候转变。东洞剖面的地球化学记录(SiO2/Al2O3和FeO/Fe2O3)与泾川黄土剖面的粒度曲线具有较好的对比性,支持了东洞剖面记录的环境信息与黄土沉积记录的环境变化具有一致性。通过与泾川粒度曲线的对比发现,东洞剖面记录的3次干冷事件在时段上分别对应于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L26,L15和L13。  相似文献   
102.
末次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研究是过去的全球变化(PAGES)研究的三大重点之一,通过孢粉分析和热释光断代建立了北京西山末次间冰期植被的演化序列,研究了该地区古植被与古环境的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北京末次间冰期植被演化经过了6个阶段,从古到今依次对应深海沉积MIS5e,5d,5c,5b,5a及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的过渡期.末次间冰期森林分布于北京西山,暖期发育以鹅耳枥属、榆属、栎属、松属、桦属为主的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冷期则主要发育以松科、桦科、蔷薇科、毛茛科、蒿属、菊科为主的森林草甸草原或森林草原,末次间冰期气候由早期的暖湿经过波动变化向温干、凉干演化.5e是末次间冰期的大暖期,其暖湿程度好于5c,5c又好于5a,而5d的气候环境优于5b.在MIS5e阶段北京西山植被的演潜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揭示气候存在千年时间尺度的不稳定性,5e1为水热组合最佳时期.由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过渡的降温时期,存在一次明显的气候回返事件,热释光年龄为78.5~72.5 kaBP.对比研究表明北京西山末次间冰期气候环境与深海沉积、极地冰心记录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变化幅度小于极地地区,与黄土高原及青藏高原环境演化具有更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3.
神木北部矿区5-2煤层厚度及其底板高程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清神木北部矿区5-2煤层赋存特征及成因,选取了该矿区172个典型钻孔数据,用趋势分析法研究了5-2煤层的厚度及其底板高程度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区煤层厚度总体为南北厚中部薄,东厚西薄;底板高程为南北高中部低,东高西低;煤层厚度和其底板高程间普遍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该区构造稳定的背景下,后期改造对煤层厚度及其底板的影响很小,煤层赋存特征主要受沉积与剥蚀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4.
CBERS-02B星HR与多光谱影像融合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BERS-02B星搭载了高分辨率全色相机HR和多光谱传感器CCD,HR影像可以与CCD影像融合,优势互补形成新的影像,既保持HR的高空间分辨率又保持CCD的光谱分辨率,HR影像同样可以与其它传感器影像融合形成新的影像。本文使用6种不同的融合方法融合HR与多光谱CCD以及SPOT5多光谱影像,并对融合结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得到了HR与SPOT5多光谱影像融合较好的方法,表明了HR与其它传感器影像融合的潜力,同时也对HR和SPOT5多光谱融合影像及与CCD融合影像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5.
 北京城市地表温度的遥感时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Landsat TM/ETM+和Terra ASTER数据,对北京市1990~2007年夏季的地表温度进行了反演,并对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作出了分析。对Landsat TM/ETM+数据的温度反演采用了普适性单波段算法,ASTER数据的温度反演采用了劈窗算法。通过对地表温度数据的直方图均衡处理以及综合对比分析,总结出北京地区历年来夏季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该格局随北京城市发展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研究成果的不足,提出了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6.
CHRIS/PROBA高光谱数据的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CHRIS/PROBA高光谱遥感数据的特点,对CHRIS影像进行去条带处理、辐射校正、大气校正等预处理,获得较好质量的影像,为影像的进一步分析和实际应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7.
SPOT-5影像的高分辨率和高信息量的性质,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中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应用。而数字正射影像的制作是SPOT-5遥感影像应用的关键所在。本文在介绍DOM制作的基础上,依据当前获取GCP主要的三种途径采用ERDAS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了实验,并对最终的结果精度进行分析,总结了DOM制作过程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8.
地理信息服务中数据传输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具有数据密集型和计算密集型的特点,对网络环境的设置有着特殊的需求。本文从地理信息服务系统中对数据传输应用的角度出发,从网络数据传输协议的传输层和应用层两个层次分析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应用的特殊性,并根据系统应用的特殊需求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高整个应用系统中各类数据传输的效率、性能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提高地理信息服务系统为多用户提供地图服务、位置服务以及各种应用服务的综合能力。提高系统适应多用户并发访问海量数据的地图服务作业和频繁访问实效性很强的位置服务作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9.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自西向东分别出露北北东向的韧性滑脱变形带、脆-韧性过渡带和脆性的前陆褶断带。韧性滑脱变形带内的张八岭群片岩,广泛发生了低绿片相背景下的糜棱岩化。其中呈现为平缓的糜棱面理和近南北向的矿物拉伸线理。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分析显示,该韧性滑脱带一致为上盘向南的运动。该带以东依次变为上盘向南南东→南东的逆冲活动,总体上为左旋走滑挤压变形带。张八岭群所在的韧性变形带为深部陡立走滑构造与浅部脆性构造之间的滑脱变形带,其间的差异走滑变形,造成了该滑脱层在总体向北运动中出现上盘向南的剪切变形。对6处张八岭群片岩中15个不同粒级白云母的40Ar/39Ar定年指示,变形发生在(236.2±0.5)~(238.0±0.4)Ma的中三叠世晚期。这表明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平移发生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碰撞的深俯冲阶段,起源于陆内转换断层。  相似文献   
110.
生物气CO_2还原途径中碳同位素分馏作用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历史中,CO2/H2还原产甲烷作用对生物气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主要为CO2/H2还原型生物气。笔者以CO2/H2还原生气理论为指导,进行不同初始碳同位素值和不同赋存状态碳源的生物模拟实验,研究CO2/H2还原产气过程中发生的碳同位素分馏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产物中δ13CH4值与底物的δ13C值呈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在反应母质过量的情况下,碳源的赋存状态可以影响产物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以游离形式CO2还原产生的甲烷δ13C值,相对于以HCO3-、CO23-离子形式产生的甲烷δ13C值轻。通过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生物气田实例分析,探讨了该区生物气的主要底物CO2的来源及赋存状态,对评价盆地生物气资源和有利勘探区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