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73篇 |
免费 | 1151篇 |
国内免费 | 132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39篇 |
大气科学 | 730篇 |
地球物理 | 1448篇 |
地质学 | 3249篇 |
海洋学 | 699篇 |
天文学 | 423篇 |
综合类 | 473篇 |
自然地理 | 4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91篇 |
2022年 | 278篇 |
2021年 | 323篇 |
2020年 | 360篇 |
2019年 | 344篇 |
2018年 | 268篇 |
2017年 | 406篇 |
2016年 | 402篇 |
2015年 | 395篇 |
2014年 | 498篇 |
2013年 | 525篇 |
2012年 | 503篇 |
2011年 | 529篇 |
2010年 | 424篇 |
2009年 | 450篇 |
2008年 | 509篇 |
2007年 | 437篇 |
2006年 | 480篇 |
2005年 | 433篇 |
2004年 | 351篇 |
2003年 | 265篇 |
2002年 | 292篇 |
2001年 | 182篇 |
2000年 | 160篇 |
1999年 | 144篇 |
1998年 | 140篇 |
1997年 | 109篇 |
1996年 | 79篇 |
1995年 | 90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73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Jean‐Charles Leclerc Pascal Riera Laure M.‐L. J. Noël Cédric Leroux Ann C. Andersen 《Marine Ecology》2014,35(2):261-270
The diet of Pomatoschistus microps has been studied using both gut content and stable isotope analyses. In the Roscoff Aber Bay (Brittany, France), this fish is commonly found on sandy muddy intertidal flats. Gut content analyses were also interpreted using trophic indices. Owing to the large diversity of prey consumed, these indices emphasised the opportunistic feeding behaviour of P. microps. Here, this species fed mainly on endofauna with meiofauna being of high relative importance. The main biotic components of its trophic habitat, characterized by δ13C and δ15N, provided evidence of a major trophic pathway based on drift Enteromorpha sp. Trophic positions estimated by both diet analyses and isotopic analyses led to similar results. In this bay, P. microps is a first‐order predator with a low degree of omnivory. Despite a preferential consumption of the amphipod Corophium arenarium, we assumed that this goby behaves as a generalist feeding on a uniform variety of endofauna taxa. 相似文献
72.
73.
74.
海葵多肽神经毒素结构与功能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海葵神经毒素是一类能与可激动细胞电压门控钠通道发生亲和作用的海洋多肽毒素。根据80-90年代中期国际上对海葵神经毒素的研究成果,重点对其结构特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行综合评述。已有的结果表明,所有已发现的海葵神经毒素其同源性较高,拥有相似的二级结构和三维结构;不规则环状结构的正确构象对毒素的心肌刺激活性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比较研究方法,作者认为:typeⅠ毒素的残基18和typeⅡ毒素的残基17侧链具有强流水性,对毒素的活性起关键作用;而typeⅠ毒素残基43和typeⅡ毒素残基40的疏水烷基侧链,可能对海葵毒素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75.
为了厘定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北部渤中29-6构造钻遇的90.5 m火山岩系地层层位,对该套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分析。薄片结果表明,该套火山岩可分为3段,自上而下分别是顶部玄武岩(2 880.5~2 910.5 m)、中部煌斑岩(2 910.5~2 959.5 m)和底部凝灰岩(2 959.5~2 971 m)。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中部煌斑岩和底部凝灰岩均形成于早白垩世时期,地层年龄晚于124 Ma,而顶部玄武岩形成于新生代岩浆活动,地层年龄晚于45.2 Ma,结合玄武岩上部和玄武岩中泥岩的古生物分析结果,认为该套玄武岩指示了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的岩浆喷出事件。本研究落实了渤中29-6构造底部连续钻遇的火山岩系地层实为中生界、新生界2套不同时期的火山岩系,对进一步理解、认识黄河口凹陷的中生代、新生代火山活动及相应的火山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为探索蓬莱19-3油田西北斜坡带的勘探潜力,根据邻区已钻井和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采用断裂几何样式分析及构造恢复方法对蓬莱19-3油田西北斜坡带的断裂成因、构造演化及其控藏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平面上主要发育NE(NNE)向及NW(近EW)向断层,其走向、倾向及垂向上的搭接关系主要受区域应力及地层厚度等因素控制,在不同构造部位体现不同的特征。揭示了3个关键期区域构造应力在本区的叠加,即早白垩世(燕山期中期)的拉张,始新世晚期的右行走滑及上新世—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拉张。早白垩世发育的基底先存断裂控制了古构造脊的形成,为本区油气横向输导提供必要条件,上新世—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发育的贯通式切脊断裂是油气的垂向运移的有利通道,其活动期是渤海重要的成藏期,预示本区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7.
认识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需要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数据。由于轨道宽度、云雨天气、太阳耀斑等的影响,单一的水色传感器的观测能力十分有限,将多源海洋水色卫星进行融合是提高水色数据时空覆盖的一种有效途径。SeaWiFS和MERIS分别于2010年12月11日和2012年5月9日停止运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水色融合产品时空覆盖的提升。我们在融合过程中加入了FY-3 MERSI数据,生成了全球海洋叶绿素浓度遥感融合产品数据集。数据源包括SeaWiFS、MERIS、MODIS-Aqua、VIIRS和MERSI。结果表明:加入MERSI后,融合产品的日平均有效空间覆盖提高了9%;采样频率(同一区域一年中获取有效数据的次数)由57天/年提高到109天/年。利用实测数据和国外同类融合产品(ESA GlobColour和NASA MEaSUREs)对新的数据集进行了质量评价。与实测数据相比,加入MERSI的融合产品精度与未加入MERSI的融合产品基本一致;与国外同类融合产品的偏差小于10%。新数据集的时间序列特性与未加入MERSI的融合产品以及单传感器的一致。 相似文献
78.
针对海洋浮游生物实时探测中,三维形貌特征难以快速获取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海洋浮游生物三维形貌快速重建的方法。基于离轴菲涅尔数字全息显微系统,通过改进相位恢复方法预消除相位畸变,直接得到正确的相位信息,进而对浮游生物三维形貌重建。该方法不需要进行后期复杂的相位补偿计算,就可以对浮游生物三维形貌进行快速重建,有利于对动态、微小尺寸的浮游生物进行实时探测及分析。论文对青岛近海岸浮游生物桡足类和夜光虫进行了三维形貌重建,分辨率可达到3.5μm。实验结果为离轴菲涅尔数字全息显微系统用于海洋浮游生物原位、实时探测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9.
80.
济阳坳陷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层序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以基准面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与分析技术,对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开展层序地层分析工作。在博兴洼陷沙三段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和4个较大规模的洪泛面,由此将研究层段划分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3级层序),并通过长期旋回内部次级转换面的识别,细分出8个中期旋回(大致相当于4级层序)。通过对比建立了研究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了各层序的地层发育特征。以层序格架为基础,探讨了研究区各层序的沉积演化特征,建立了辫状三角洲—浊积扇层序发育模式,认为研究区辫状三角洲和浊积扇均具有加积作用特点;斜坡区为辫状三角洲发育区,而洼陷区为浊积扇发育区;中期基准面旋回下降期辫状三角洲发育,上升期浊积扇发育;浊积扇体的发育规模与湖泛规模相关。综合分析认为,浊积扇是形成岩性圈闭的主要储集砂体类型,其发育的有利层位是MSC8、MSC7、MSC6、MSC5旋回的上升半旋回,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区是博兴南部斜坡坡折带之下的洼陷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