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24篇 |
免费 | 1523篇 |
国内免费 | 9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89篇 |
大气科学 | 843篇 |
地球物理 | 1071篇 |
地质学 | 2509篇 |
海洋学 | 920篇 |
天文学 | 262篇 |
综合类 | 348篇 |
自然地理 | 47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152篇 |
2023年 | 168篇 |
2022年 | 222篇 |
2021年 | 246篇 |
2020年 | 252篇 |
2019年 | 288篇 |
2018年 | 223篇 |
2017年 | 227篇 |
2016年 | 253篇 |
2015年 | 255篇 |
2014年 | 312篇 |
2013年 | 348篇 |
2012年 | 286篇 |
2011年 | 307篇 |
2010年 | 231篇 |
2009年 | 320篇 |
2008年 | 352篇 |
2007年 | 312篇 |
2006年 | 336篇 |
2005年 | 279篇 |
2004年 | 257篇 |
2003年 | 189篇 |
2002年 | 170篇 |
2001年 | 135篇 |
2000年 | 144篇 |
1999年 | 119篇 |
1998年 | 112篇 |
1997年 | 96篇 |
1996年 | 83篇 |
1995年 | 75篇 |
1994年 | 76篇 |
1993年 | 56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场地选址储盖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属于环保型工程项目,开展地质评价来确定良好的储盖层是实现CO2地质储存长期、有效、安全封存的首要前提。储层地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储层的物理性质及其注入能力等;盖层地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盖层发育特征及封闭能力等。在规划选址到工程选址的不同阶段,储盖层评价的内容和对象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目的依次提高精度和量化程度。通过国内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工程场地选址阶段划分,结合储盖层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初步建立了储盖层适宜性评价指标及其分级标准,对国内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工程场地选址中的储盖层地质评价及适宜性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2.
基于BDS、GPS系统的星座结构,对当前的BDS二代导航系统(BD2)、全部建成后的BDS系统在极地科考站(黄河站、昆仑站、中山站、长城站)和北极圈的可见卫星数、DOP值、定位精度等进行评估,并将建成后的BDS、GPS及其组合系统在南/北极的基本定位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当前的BD2只实现了极地的部分覆盖,对极地提供导航定位的能力有限,大范围内的定位精度大于30.0 m; BDS在极地的定位精度将与GPS相当,可见卫星数可达13颗左右,PDOP值优于1.6,定位精度优于8.0 m;GPS/BDS组合后在极地的PDOP值优于1.4,定位精度优于6.0 m。 相似文献
953.
内蒙古温带半干旱羊草草原N2O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静态箱 -气相色谱法于 2 0 0 1~ 2 0 0 3年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进行了连续 2年的野外定位试验 ,获得羊草草原原状群落与土壤N2 O年排放通量分别在 3 91~ 4 71μgm- 2h- 1以及 5 5 0~ 10 0 3μgm- 2 h- 1范围内变动 ,证明内蒙古温带半干旱羊草草原生态系统是大气中N2 O的源 ;系统分析了羊草草原N2 O通量的季节变化、源汇特征以及关键的环境因子对草地N2 O通量的影响等 ,建立了N2 O通量与环境因子间的回归方程 ;并利用两年连续完整的观测数据对羊草草原N2 O年排放量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954.
以长江中下游(宜昌-大通)防洪系统为对象,在水文、河道及湖盆地形现状条件下,建立了一个能适应各种复杂条件的一二维非恒定流模型,来进行长江干流、河网、湖泊、分蓄洪区垸及水库的洪水演进和调度仿真.所建模型的洞庭湖部分采用无结构网格二维非恒定有限体积格式,以适应湖区复杂的边界形状和保持水量平衡.河网区部分采用一维非恒定流显隐结合的分块三级算法,以准确实现河网汊点流量的自动分配和往复流动.为了提高模拟精度和扩展模拟功能,在水流数值模拟的范围内侧重讨论了内外动边界处理、分蓄洪运用及阻力项计算等环节,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数值处理方法.采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共6年汛期洪水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严格的率定和检验,高精度的模拟结果证实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55.
本研究在掌握大风山天青石矿特性的基础上,对其深加工路径的选择和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火法-湿法联合冶金制备氢氧化锶的新工艺,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集成“转底炉高效还原天青石、高压釜浸取耦合分离单质硫、重结晶提纯氢氧化锶”等技术能够实现天青石至氢氧化锶的高效、高纯、零污染生产,SrSO4到SrS的转化率能够达到95%以上,氢氧化锶纯度达99.5%以上,氢氧化锶的综合产率达到90%以上。本研究为合理高效地利用大风山天青石资源生产氢氧化锶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56.
卫星遥感技术可用于海岛资源调查。Sentinel-2A与Landsat 8两颗卫星都可免费提供空间分辨率较高的多光谱遥感影像,在海岛调查中的应用潜力较大。本文以浙江舟山普陀山岛为例开展了针对这两种影像在海岛植被分类中的应用效果的研究,分别利用Sentinel-2A多光谱成像仪(MSI)和Landsat 8陆地成像仪(OLI)影像基于最大似然法分类获得了该岛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丛等植被及其他地物的分布情况,并进行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MSI的总体分类精度略高于OLI。 相似文献
957.
We suggest that different equations of state (EOS) algorithms can and frequently will provide very different predictions of CO2 migration following injection for sequestration. Rather than carry out an exhaustive examination of all EOS algorithms available, we elected to evaluate this general hypothesis by making detailed comparisons of simulation results of two very common EOS algorithms. We simulated and compared CO2 migration patterns using two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EOS algorithms – Modified Redlich-Kwong EOS (MRKEOS) and Span and Wagner EOS (SWEOS). In general, the predictions of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for both algorithms are close, except for a contrast in the predicted fugacity coefficient of CO2, which subsequently propagates to a contrast in predicted solubility in water/brine. Typically, MRKEOS underestimates solubility of CO2 compared to both SWEOS and experimental solubility data. In simulations of CO2 migration, dissolution rates of separate-phase CO2 predicted from the two EOS algorithm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even for small contrasts in predicted fluid properties from EOS algorithms, resulting in markedly different migration patterns. 相似文献
958.
959.
中国西北地区云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1983年7月—2001年9月ISCCP D2云的月平均资料,针对西北地区15种不同类型云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中、低云量之和以及高云量在3个气候子区的多年变化趋势,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水层云、冰层云、水雨层云、冰雨层云和深对流云的光学厚度和云水路径值最大;水层云主要出现在天山山区、北疆地区和陕西南部,冰层云主要出现在北疆地区,水雨层云、冰雨层云和深对流云以及水高层云、冰高层云、卷层云的云量高值区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一带以及陕南和/或陇南地区,因此上述地区也是有利于人工增水作业的地区。近20年中,高云量在3个气候区都呈明显下降趋势,中、低云量之和则呈上升趋势。西北地区云与地气系统之间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过程:地面气温的升高,促使地面蒸发加剧,从而导致中、低云量增多而使降水增多,同时高云云量减少。 相似文献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