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8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256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143篇
地质学   628篇
海洋学   343篇
天文学   408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X3D是新一代国际标准的互联网3D图形软件规范、技术和产品,弥补2D平面世界很难满足人们需要的缺陷.文中应用3DSMax建模软件以及X3D三维图像标记语言,介绍一种虚拟三维场景设计方法.将三维场景的数据划分为建筑层、植被层、道路层和独立地物,利用X3D进行背景、灯光、视点等节点的设置以及用户交互方式,最终实现三维场景的建立与浏览,使浏览者身临其境地从各个角度进行全面观察.  相似文献   
992.
刘春  陈世加  赵继龙  苏洲  陈戈  刘学彦  高乔 《地质学报》2020,94(11):3488-3502
库车南部斜坡中—新生界属于库车陆相油气系统,油气主要来源于库车坳陷的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本文利用色谱、色谱-质谱及碳同位素分析手段,对库车南部斜坡带已发现的白垩系和古近系油气地球化学组成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明确油气来源基础上,根据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油气运移输导路径,优选油气地球化学运移参数示踪油气运移充注路径。研究表明:库车南斜坡中—新生界原油呈现低密度、低黏度、低凝固点、低含硫及高含蜡的陆相原油特征。原油总体以藻类和水生浮游生物母源为主,反映生烃母质弱还原-弱氧化的沉积环境,体现混合型干酪根母源特征,其中白垩系原油母源以湖相水生生物为主,主要来自三叠系湖相烃源岩;古近系原油除了三叠系湖相烃源岩的贡献外,伴随有以陆生高等植物输入为主的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天然气具有中等甲烷含量、重烃含量高、氮气含量高和无硫化氢的特点,白垩系天然气主要是三叠系湖相原油伴生油型气;古近系天然气主体属于煤成气,主要来源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部分混有早期三叠系湖相烃源岩的原油伴生油型气。区内中—新生界发育由砂体、不整合、断裂构成的复杂油气输导体系,三叠系烃源岩生成的大量原油主要是沿白垩系底部不整合或下伏连...  相似文献   
993.
作为燃料的沼气含有30%以上的CO2和少量的硫化物,影响其燃烧值、污染环境。本实验利用天然沸石的吸附性能吸除CO2和少量的硫化物、富集甲烷,效果很好。处理结果既能提高沼气燃烧值又能减少环境污染。沸石对CO2吸附量20-30 ml/g,吸附后可以用变压的方法反复活化,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994.
选取位于中亚干旱区东部新疆天山地区的两个典型黄土沉积剖面,通过磁学参数(XARM/SIRM)、亮度(L*)、有机碳/氮同位素(δ13Corg和δ15N)等记录,对研究区内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进行重建.结果表明:早全新世,XARM/SIRM、L*指示黄土成壤较弱、有机质含量低,δ13Corg记录表明区域降水较少,共同反映...  相似文献   
995.
橄榄石是地幔中的主要造岩矿物,橄榄石到其高压相的相变对地幔动力学过程有着广泛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地幔成分中橄榄石的α-β相变是产生410km间断面的原因,并认为橄榄石的定向排列对上地幔中地震波的各向异性有一定的影响。橄榄石的α-β相变可能对板块动力学有着影响,而相变时可能导致的流变弱化会强烈地影响到俯冲带的力学特征。本文简述了橄榄石相变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内容包括原位X射线衍射实验技术和冷却方法、实验设备、压标对实验结果精确性的影响以及成核生长和剪切引导两个主要的相变机制。本文的实验通过对(Mg0.9Fe0.1)2SiO4橄榄石α-β相变过程的原位衍射实验研究确定其形核率和长大率参数,据此估算俯冲带中亚稳态橄榄石的存在状态,从而为分析研究俯冲带的动力学过程提供直接的实验依据。共进行了10组不同温压条件下的实验,分别得到了完全相变和部分相变的数据,从而得到了含Fe橄榄石原位X射线衍射相变实验的第一手重要数据,同时根据红外和光学及电子显微观测分析对实验样品的相变机制做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96.
申望  叶茂  王日昕  石戈  赵淑江 《台湾海峡》2011,30(2):250-256
以筛选的2个可鉴别的地中海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厚壳贻贝(M.coruscus)及其杂交后代的PCR标记(扩增核基因Glu-5’特异片段PCR标记Me14/Me17和延伸因子1α第一个内含子区段PCR标记引物EFbisF/EFbisR),对舟山海域3个贻贝主产区(马鞍列岛海域、浪岗山列岛海域、中街山列岛海域)采集的贻贝样本的种类进行鉴别.研究结果显示:100个马鞍列岛海域贻贝个体和30个中街山列岛海域贻贝个体均为厚壳贻贝;而54个浪岗山列岛海域贻贝样本中,16个个体(29.6%)为厚壳贻贝,38个个体(70.4%)为地中海贻贝;3个群体中均未检测到2种贻贝的杂交个体.因此,推测舟山海域地中海贻贝自然分布仅局限于局部海区,但在适宜的海区地中海贻贝可取代厚壳贻贝成为贻贝床的优势物种,舟山海域贻贝床的动态变化值得进一步关注;贻贝样本中没有检测到地中海贻贝与厚壳贻贝的杂交个体,表明调查海域可能没有杂交贻贝分布或数量极少,地中海贻贝通过杂交、基因渐渗污染厚壳贻贝基因组的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997.
Rab蛋白的结构、功能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文林  吴穗洁 《台湾海峡》2006,25(4):599-605
Rab蛋白是小分子GTP结合蛋白,约由200个氨基酸组成,Rab蛋白在生物体中高度保守,由保守的G结构域和高度可变的N端和C端组成.Rab蛋白与上游调控子和下游特定的效应子相互作用,并与GTP的结合和水解过程相偶联,在囊泡运输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98.
Six different Ca‐zeolite minerals are widespread in various assemblages in late fissures and fractures in granites and gneisses of the Swiss Alps. The zeolites formed as a result of water–rock interaction at relatively low temperatures (<250 °C) in the continental upper crust. The zeolites typically overgrow earlier minerals of the fissure assemblages, but zeolites also occur as monomineralic fissure fillings. They represent the youngest fissure minerals formed during uplift and exhumation of the Alpine orogen. A systematic study of zeolite samples showed that the majority of finds originate from three regions particularity rich in zeolite‐bearing fissures: (i)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 of the Aar‐ and Gotthard Massifs; (2) Gibelsbach/Fiesch, in a fissure breccia located at the boundary of Aar Massif and Permian sedimentary rocks; and (3) in Penninic gneisses of the Simano nappe at Arvigo (Val Calanca). Rail and road tunnel construction across the Aar‐ and Gotthard Massif provided excellent data on zeolite frequency in Alpine fissures. It was found that 32% (Gotthard NEAT rail base tunnel, Amsteg section) and 18% (Gotthard road tunnel) of all studied fissures are filled with zeolites.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zeolites is limited to six species: laumontite, stilbite and scolecite are abundant and common, whereas heulandite, chabazite and epistilbite occur occasionally. Calcium is the dominant extra‐framework cation, with minor K and Na. Heulandite and chabazite contain Sr up to 29 and 10 mol.% extra‐framework cations respectively. Na and K contents in zeolites tend to increase during growth as a result of changes in fluid composition and/or temperature. The K enrichment of stilbite found in surface outcrops compared to subsurface samples may indicate late stage cation exchange with surface water. Texture data, relative age sequences derived from fissure assemblages and equilibrium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Ca‐dominated zeolites precipitated from fluid with decreasing temperature in the order (old to young = hot to cold): scolecite, laumontite, heulandite, chabazite and stilbite. The necessary components for zeolite formation are derived from dissolving primary granite and gneiss minerals. The nature of these minerals depends, among other factors, on the metamorphic history of the host rock. Zeolites in the Aar Massif derived from the dissolution of epidote, secondary calcite and albite that were originally formed during Alpine greenschist metamorphism from primary granite and gneiss assemblages. Zeolite fissures occur in areas of H2O‐dominated fluids.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equilibrium calculations that predict a low CO2 tolerance of zeolite assemblages, particularly at low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999.
利用PCR扩增、克隆和测序的方法对青岛市红岛虾池生长的缘管浒苔(Enteromorpha linza)的5.8S rD-NA及其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了分析,并依据ITS序列构建了浒苔属不同种之间的进化树。结果表明,获得了核糖体DNA完整的ITS和5.8S rDNA序列,ITS1为195 bp,5.8S rDNA为155 bp,ITS2为184 bp,总长度GC含量为63%。缘管浒苔与浒苔和曲浒苔的序列差异百分率较小,分别为2.4%和4.6%,与(U.olivascens)的序列差异百分率最大,为16.7%。Kimura-2参数遗传距离结果表明缘管浒苔和浒苔的遗传进化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000.
恒星作为宇宙的基础组成元素,其形成过程一直是天文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人们已基本了解中小质量恒星(质量小于8M⊙)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数量少、嵌埋深、演化快和反馈剧烈等因素的影响,大质量恒星(质量大于8M⊙)的形成过程依然谜团重重。介绍了小质量恒星形成的基本理论,以及吸积盘、竞争吸积、并合三种主流的大质量恒星形成模型;回顾了以往使用红外或射电望远镜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观测和分析,以及现阶段使用多波段巡天观测手段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目前公认的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示踪物——分子外向流的理论和观测现状,以及大质量外向流的优秀候选体——绿色延展天体的发现、理论及观测研究情况。最后,对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理论和观测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