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216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28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13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91.
《地理教学》2006,(5):45-46
日前记在黑龙江省森工工作会议上了解到,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的森林资源过量消耗严重,可采资源面临枯竭。  相似文献   
992.
从近43年来黑龙江省各地气候变化趋势的角度出发, 利用黑龙江省1961—2003年逐日气象资料, 采用世界粮食研究模型 (WOFOST) 和气候变化趋势的数学分析方法, 计算并分析了近43年来黑龙江省各地各主要作物模拟产量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和各地气候要素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 讨论了气候变化趋势对主要粮食作物模拟产量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对各主要作物模拟产量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但不同作物影响不同。近43年来黑龙江省玉米模拟产量变化趋势增加, 平均增加幅度为4.81%/10a, 气温变化趋势的增高是其模拟产量变化趋势增加的主要气候因素。黑龙江省大豆模拟产量变化趋势总体上呈降低趋势, 平均降低幅度为1.52%/10a;气候变化趋势对北部和南部区域的大豆模拟产量变化趋势作用不同, 气温变化趋势的增高是北部大豆优势种植区域模拟产量变化趋势增加的主要气候因素, 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应变化趋势是南部大豆种植区域模拟产量变化趋势降低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993.
 利用桑斯维特(Thonthwaite)的气候分类法和半峰宽(PWH)计算法,采用Kriging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探讨了黑龙江省1961-2003年间气候变化对生态地理区域界限及当地森林主要树种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温升高的背景下,黑龙江省温带与暖温带的热量界限向北撤并东移,寒温带与温带的热量界限则大幅度北撤。同时,分布于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地的云冷杉和红松等树种的可能分布范围和最适分布范围均发生了北移。其中兴安落叶松分布总面积减少6.28万km2,云冷杉和红松分布面积均扩大1.57万km2。  相似文献   
994.
高纬地区罕见的MCC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16日夜间在黑龙江省中北部的黑河、伊春、齐齐哈尔等地出现了罕见的MCC,产生了雷暴、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利用FY-2卫星云图和相关资料,对本次MCC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本地非MCC强降水天气、其他地区MCC进行对比分析,为高纬度地区预报这类灾害性天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5.
由科技部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办公室、黑龙江省科技厅、黑龙江省测绘局共同举办的第二期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标准培训班,于2006年2月22~24日在冰城哈尔滨市召开。来自全国21个单位的45名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项目研发人员参加了培训班。他们分别来自水利部、卫生部、农业科学院、林业科学  相似文献   
996.
一般认为 ,黑龙江省及其周边地区属于少震、弱震地区。根据现有的地震史料和仪器记录地震数据 ,黑龙江省及邻区确实算不上是个多震的区域。但由于本区的历史地震和火山喷发资料的发掘和整理还有待深入 ,仅依据现代地震资料和少量的地震史料来确定本区的地震活动周期及地震活动水平肯定是不全面的。黑龙江省及其邻区 ( 4 3~ 54°N、1 2 0~ 1 35°E)与我国中原地区一样 ,其历史地震活动及其文献记载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地震史料发掘和历史地震研究 (吴戈等 ,1 992 ;1 994 )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该地区在现代地震观测仪器问世初期 ,就初步建起…  相似文献   
997.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大面积分布的中基性火山岩的时代厘定对研究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带的构造演化及地层划分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基于开展的黑龙江省盘古林场幅、布鲁克里河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对该区原划为中—晚侏罗世塔木兰沟组的中基性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其中2件粗安岩年龄分别为(185.8±8.1)Ma、(196.8±2.1)Ma,玄武安山岩年龄为(196.3±2.7)Ma,时代为早侏罗世,表明在塔木兰沟组中存在一套早侏罗世中基性火山岩。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中基性火山岩总体属于准铝质,以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为主,显示富集Ba、K、La、Ce、Sr、Z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Th、Nb、P、Zr、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特征。认为该套早侏罗世中基性火山岩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向额尔古纳地块下的俯冲作用关系密切,构造环境为活动陆缘环境。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