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7篇
  免费   339篇
  国内免费   495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14篇
地质学   1699篇
海洋学   12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12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4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2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内蒙浩尧尔忽洞金矿中比鲁特岩组一、二岩性段是主要的赋矿层位,岩石类型有炭质变粉砂岩、粉砂质板岩、炭质板岩和千枚岩等。该组中Au含量是地壳丰度值的7.14倍,且碳含量较高,介于1%~7%之间。矿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早期石英脉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245.2~323.3℃,石英-黄铁矿阶段均一温度为236.9~317.5℃,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231.7~324.5℃,石英-碳酸盐阶段均一温度187.6~312.9℃。激光拉曼显微探针分析结果显示,气液两相包裹体中液相成分主要为H2O,含少量CO2;气相成分主要为CO2,含少量的CH4和N2。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与岩浆热液关系密切。气相成分中大量有机成分可能是岩浆上侵促使地层中有机质发生热降解而生成的。矿床类型属于黑色岩系型金矿,与中亚成矿带的黑色岩系型金矿具有很高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992.
使用Renishaw System-1000型激光拉曼光谱仪, 研究了大兴安岭北部上古生界泥质岩石碳质物的拉曼光谱特征及其对形成温度的表征, 探讨了拉曼光谱参数与镜质体反射率(Ro)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碳质物不具有石墨的拉曼光谱谱带吸收峰, 揭示了地层的变质程度未达到低绿片岩相。利用此次经过完善建立的拉曼光谱地质温度计, 对大兴安岭北部上古生界泥质岩石变质温度的估算结果主要为270~320℃, 表明研究区上古生界遭受了极低级变质作用, 变质程度属近变质带。依据碳质物拉曼光谱参数与镜质体反射率的相互关系, 估算研究区有机质成熟度的Ro值主要分布为3.03%~4.23%, 与实测Ro值吻合, 表明有机质演化处于过成熟阶段, 泥质岩石具有生烃的能力, 部分层位可能具有形成油气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3.
泌阳凹陷古近系核三段泥页岩是主要烃源岩,可划分出5套富有机质泥页岩层,页岩层系中有机质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呈规律性分布。利用常量、微量元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参数分析了5号和3号页岩层内有机质富集及其与沉积环境(气候、盐度、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的相关性,并探讨了层序地层格架内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生产力和保存条件)。研究表明:①5号页岩层有机质主要富集于湖扩体系域中下部,③号页岩层有机质主要富集于最大湖泛面附近;②浊流活动对沉积层中有机质含量起稀释作用,导致深凹周缘区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较大且频繁,但深凹中心区变化相对较小;35号和3号页岩层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与氧化还原指标(V/Cr,Pr/Ph)均呈线性相关,其中3号页岩层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还与古生产力指标(Cu、Ni)呈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干旱炎热气候下咸化水体的盐度分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保存条件,是5号页岩层有机质富集的关键,而温暖潮湿气候下藻类勃发对应的高生产力水平,以及湖盆深处缺氧底水环境决定了3号页岩层有机质的富集。   相似文献   
994.
以四川盆地长宁构造地区古生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利用低压氮气吸附测试手段和分形法理论,分析了页岩的孔隙结构参数及分形维数,结合有机质含量和矿物组成分析,研究了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形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复杂,孔隙主要以两端开口的圆筒状孔、墨水瓶状孔等开放性孔为主,孔径主要在1~10nm之间,孔径主峰位于1.86nm附近;页岩平均孔径在1.807~4.343nm之间,与w(TOC)、石英含量呈负相关,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正相关,其中w(TOC)对其影响显著;页岩总孔容在0.010 76~0.025 04cm3/g之间,比表面积在5.416~25.958m2/g之间,页岩总孔容、比表面积与w(TOC)、石英含量呈正相关,与黏土矿物、碳酸盐含量呈负相关;页岩具有双重分形特征,大孔隙分形维数D1为2.091 8~2.653 7,小孔隙分形维数D2为2.724 8~2.857 5,说明大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大于小孔隙;页岩孔隙的分形维数与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呈正相关,而与平均孔径呈负相关;与w(TOC)、石英含量呈正相关,与黏土矿物、碳酸盐含量呈负相关,其中w(TOC)、石英和黏土矿物含量对页岩孔隙结构复杂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95.
页岩孔隙结构及差异性是页岩含气性和产能评价的基础性问题.针对川东南彭水地区五峰组与龙马溪组页岩的孔隙结构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然而在页岩孔隙结构差异性和有机孔定量特征方面还缺乏研究.利用低温低压氮气吸附测定和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FE-EM)技术,对页岩样品纳米孔隙进行了二维观察与统计以及分形特征计算,研究了3nm至几百nm页岩孔径范围的孔隙结构及其差异性.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十分发育;氮气吸附测定页岩孔隙形状包含开放型圆筒状、层状结构狭缝状和墨水瓶状等;扫描电镜观察有机孔形态主要有近圆形、椭圆形和多角形等.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孔径大小、形态和数量上.氮气吸附测定表明,五峰组页岩孔隙比表面积和总孔容较龙马溪组大,微孔所占总孔的比例也较高;五峰组页岩孔径相对龙马溪组更细窄.扫描电镜二维图像观察与统计结果表明,五峰组有机孔径以小于3nm为主,形态以多角形为主;龙马溪组有机孔径以小于0nm为主,形态多呈近圆形和椭圆形.五峰组页岩的分形维值大于龙马溪组页岩,说明前者孔隙复杂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996.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脱附实验、高分辨率背散射电子图像定量分析等技术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的微观孔隙类型、结构特征及孔隙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类型多样,包括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溶蚀孔和晶内孔5类孔隙。有利储集空间为孔径在100~3000nm的孔隙,以粒间孔、粒内孔和溶蚀孔为主。泥岩类和灰岩类孔隙形态包括细颈瓶状(墨水瓶状)和平行板状;白云岩类孔隙形态为平行板状,连通性最好。白云岩类定量面孔率最大且孔隙发育最好,其次为泥岩类,灰岩类较差。影响微观孔隙特征的主要因素包括矿物成分及含量、有机质生排烃和热液作用,其中黏土矿物和泥级颗粒有利于储层微孔发育,方解石的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不利于孔隙发育。生排烃产生的有机酸和热液作用增进了次生孔隙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7.
页岩储层裂隙渗透率模型和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学  刘卫群  朱立 《岩土力学》2015,36(3):719-729
页岩储层的裂隙渗透率是评价页岩气开采的重要参数,基于裂隙法向刚度的概念,考虑页岩储层变形过程中裂隙系统和基质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页岩气解吸引起的体应变,提出了与有效应力相关的页岩储层的渗透率模型。然后分别分析了页岩气藏在单轴应变和常体积条件下的渗透率模型,分析表明,单轴应变和常体积条件下(3个方向的总应变都为0)的裂隙渗透率模型完全一致。采用脉冲衰减渗透率仪测试了煤系页岩的裂隙渗透率,当有效应力从0.7 MPa增加到14.5 MPa时,渗透率从41.81×10-17 m2降到5.43×10-17 m2。为了阐述渗透率模型的有效性,利用煤系页岩的渗透率数据对有效应力-渗透率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当裂隙的法向刚度、张开度和煤系页岩的初始渗透率分别为57 922.5 MPa/m、0.000 17 m和50.15×10-17 m2时,有效应力-渗透率模型和煤系页岩的渗透率拟合程度较好。然后利用现场渗透率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当裂隙的法向刚度和张开度的关系符合反比例函数时,拟合程度非常好。该渗透率模型适合于单轴应变、常体积和常围压条件,可用于描述页岩气开采过程中页岩储层裂隙渗透率随孔隙压力的变化规律。同时,该渗透率模型和P&M模型以及S&D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渗透率模型的拟合结果与S&D模型基本一致,但与P&M模型存在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998.
发育于大陆边缘裂陷阶段以局限海相为主要沉积环境的富含浮游藻类泥页岩可能是Bonaparte盆地潜在的重要“油”源岩。从构造地质背景、沉积充填特征以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表明,局限海相页岩形成于大陆边缘裂陷阶段的衰减期,盆地基底的差异裂陷活动为页岩的形成提供了高可容纳空间和欠补偿的沉积环境,同时,“小隆大凹”的沉积格局更加有利于大规模相对稳定的半封闭的局限海沉积环境的形成和海相浮游藻类的繁盛。以扇三角洲和海底扇为主的物源体系带来大量“陆源”营养物质,同时,保持营养物质的供给与欠补偿条件的平衡。局限海相页岩主要形成于弱氧化、陆源物质供给较弱、局限海范围较大的沉积环境;岩性上以海相泥岩为主,陆源孢粉化石与沟鞭藻化石均较发育,或后者含量略高;沉积厚度适中、分布范围局限;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以混合型有机质为主,成熟度较低,气相色谱以前峰型为主,(nC21+nC22)/(nC28+nC29)和Pr/Ph比值相对较高,甾萜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以低C19三环二萜和C24四环萜烷、高孕甾烷、高αααC27R/αααC29R为特征。  相似文献   
999.
继海相页岩气之后,陆相页岩油成为中国非常规油气的重要勘探领域.但湖相泥页岩形成环境完全不同于海相页岩,导致有机质形成和储集体构成不同,其含油气性和烃类流动性也不同.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层系为例,剖析了湖相泥页岩形成过程中火山活动对古生产力、保存条件的影响,发现火山喷发之前发育藻类、细菌,而喷发之后,细菌数...  相似文献   
1000.
C/N是一种传统的区分海洋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标,基于总有机碳与总有机氮的比值。BIT(Branched andIsoprenoid Tetraether index)和TMBR(Terrestrial and Marine Biomarker Ratio)是近年提出的用于指示陆源有机质相对贡献的新指标,二者具有明确的陆源及海源端元值。BIT指标是基于陆地土壤厌氧细菌生标Branched GDGTs与泉古菌生标Crenarchaeol的比值,TMBR指标是基于陆源高等植物生标和海源藻类生标的比值。本文利用C/N、BIT和TMBR指标,对济州岛西南泥质区DH11站位过去一百年以来陆源有机质和海源有机质的相对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估。总有机碳(TOC)、陆源和海源生物标志物的分析结果显示:近50a来,该站位的总有机质、海源有机质和陆源有机质的沉积通量(Mass Accumulation Rates,MARs)一直在增加。C/N指标通过二元混合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陆源有机质占总沉积有机质的比例在0.22~0.30之间,BIT与TMBR指示的陆源有机质贡献分别在0.05~0.11,0.08~0.22之间,所得相对贡献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指标的指示意义不同造成的。3种指标的结果表明该研究海域海源有机质在沉积有机质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从1950s开始陆源有机质的相对贡献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海源有机质沉积通量增加的比例大于陆源有机质,这可能是由东亚季风、黑潮、河流输入、大气沉降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