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10篇 |
免费 | 447篇 |
国内免费 | 38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4篇 |
大气科学 | 555篇 |
地球物理 | 305篇 |
地质学 | 1567篇 |
海洋学 | 50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95篇 |
自然地理 | 12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121篇 |
2022年 | 152篇 |
2021年 | 172篇 |
2020年 | 132篇 |
2019年 | 137篇 |
2018年 | 119篇 |
2017年 | 122篇 |
2016年 | 96篇 |
2015年 | 140篇 |
2014年 | 257篇 |
2013年 | 165篇 |
2012年 | 211篇 |
2011年 | 200篇 |
2010年 | 175篇 |
2009年 | 189篇 |
2008年 | 215篇 |
2007年 | 170篇 |
2006年 | 160篇 |
2005年 | 125篇 |
2004年 | 126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117篇 |
2001年 | 90篇 |
2000年 | 81篇 |
1999年 | 68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46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51年 | 2篇 |
1948年 | 2篇 |
1943年 | 1篇 |
1942年 | 1篇 |
1941年 | 4篇 |
1937年 | 1篇 |
1936年 | 3篇 |
193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利用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逐月气温、日本高分辨率亚洲陆地降水数据集APHRODITE(Asian Precipitation-Highly-Resolved Observational Data IntegrationTowards Evaluation)逐日降水资料以及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多模式集合逐月气温、降水格点数据,评估了CMIP5多模式集合对包括印度河、恒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全区域(简称南亚大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并对流域2016—2035、2046—2065和2081—2100年气候变化可能趋势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CMIP5多模式集合对流域年平均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有较强的模拟能力,时间空间相关系数都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尤其对夏季气温的模拟要优于其他季节;对降水而言,模式对其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尤其是降水的季节性波动。预估结果表明:RCP2.6、4.5、8.5情景下,相对于基准期(1986—2005年),21世纪前期(2016—2035年)、中期(2046—2065年)和末期(2081—2100年)全流域年平均气温都有上升,且上升增幅随排放情景增大而增大,流域高海拔地区增幅较大;降水除21世纪前期RCP4.5、8.5情景下的增长趋势较小外,全流域年降水量都将增大;未来上述三段时期夏季持续升温将引起北部高海拔地区冰川的进一步消融;春季降水未来将持续增加,对全区水资源的贡献将增加;流域冬季降水的少量增加有助冰川累积和高海拔地区水资源的增加;三段时期夏季降水都有增长,洪涝发生的风险加大,极端降水事件可能增多。 相似文献
92.
利用1958—2012年海河流域30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1974—2012年月平均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海河流域盛汛期旱涝急转事件及其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在盛汛期的月际振荡是海河流域旱涝急转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涝转旱年及旱转涝年涝期对应于"西低东高"的流型(海河流域上游为低槽区,下游为高压区),冷暖空气活跃且易于较长时间在流域交绥,低层水汽输送较强且有正涡度异常,高层辐散和上升运动偏强,流域多雨偏涝;旱期则对应于"西高东低"的流型,西风带环流较为平直,低层有负涡度异常且水汽输送偏弱,高层辐散和上升运动偏弱,海河流域因而少雨偏旱。海河流域旱急转涝(涝急转旱)事件易发生在南亚夏季风偏弱(强)的背景下。海河流域盛汛期旱涝急转与初汛期流域上空气压场强度以及北太平洋涛动(NPO)、南半球环状模(SAM)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上述因子可能是旱涝急转事件的前期信号。 相似文献
93.
正中国是农耕国家,水利对农业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国是河湖众多的国家,所以治水在我们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各大江河流域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在三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发生洪涝灾害的年度有两千两百多年。在传统社会,治水关系民族生存和国家兴亡;在现代社会,水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中国历史上,治国与治水始终紧密相关,管子有言: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正因为治水的重要性,中国的传统社会又被称为"治水社会",治水对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塑造产生了深 相似文献
94.
95.
基于空间分布式汇流时间方法的流域洪水模拟模型采用SCS模型,进行空间分布净雨强度计算。格网单元的流向用流域的DEM来确定,出口的直接径流就是在各个汇流时间段内到达出口的所有格网单元的体积流之和。模型结构简单、参数物理意义明确。基于对该模型的原理和运行流程的描述,以浙江皎口水库流域为例,对该流域的1979~2001年中的6场洪水的径流过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皎口水库流域小时径流模拟值与实测值曲线拟合度较好,水量拟合指数平均值为1.04,平均模型效率系数为0.68。 相似文献
96.
绿洲是干旱区最重要的景观类型,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贫乏,系统往往具有生态脆弱性质。作者通过对黑河流域的野外考察和分析认为,人类活动在干旱区绿洲地区环境退化中起重要作用。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全长821km,干流穿过河西走廊,向北注人居延海。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由三个景观单元组成:1)上游祁连山区,由山地森林、灌丛和草地景观构成;2)中游走廊地区,以平原绿洲景观为主;3)下游金塔盆地及阿拉善高原,以高平原荒漠景观为主,沙漠、戈壁广布,有小面积绿洲分布。黑河原属外流河,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水量逐渐减少,变为内陆河。种植业出现以前,河流水系为自然水系,中下游分布着天然绿洲。汉代时灌溉农业产生,进人农牧业交 相似文献
97.
利用全国740站日降水资料,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对两湖流域雨季降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两湖流域年降水序列可分为5个阶段,其中主雨季从4月的第2候开始,持续到7月的第1候。两湖流域雨季较江淮梅雨来得早,持续的时间长。(2)雨季内以出现2个和3个主雨期模态的可能性较大。其中2个主雨期一般出现在5月上、中旬及6月中、下旬,这种模态在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表现明显;3个主雨期一般出现在4月中旬、5月中下旬到6月初与6月下旬至7月初,该模态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初、80年代中后期表现明显。(3)两湖流域雨季内降水的准双周(10~20 d)、30~60 d低频振荡现象明显。准双周振动在雨季中表现为5个波动,30~60 d振荡表现为3个完整的波动,波峰分别出现4月上旬、5月上旬及6月中旬,与其降水主模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98.
基于SWAT模型的汉江流域径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分布式水文模型对汉江流域1971-2000年30年逐月径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精度高于评价标准(模拟效率Ens>0.5,相关系数r 2>0.6),SWAT模型适用于汉江流域的径流模拟;水量平衡各要素中,30年月、年平均蒸散发量、地表径流量、土壤对地下水补给量、土壤含水变化量、地下水侧流量分别占降水量的55.97%、25.88%、17.64%、0.26%、0.25%,蒸散发是该流域水量的主要输出项;各月30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与地表径流量变化趋势较一致,而与基流量变化趋势一致性较差;30年流域降水量年变化趋势与地表径流量、基流量的变化趋势较一致;30年月、年地表径流量对降水的响应程度高于基流. 相似文献
99.
西北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地下水系统研究(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4 水化学特征根据实测的水化学资料 ,得出盆地内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矿化度具有以下明显的水平分带性 :(1)从盆地南部地湾东梁—北部的额济纳县城—东西居延海 ,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由SO4 ·HCO3 Na·Mg型渐变为SO4 ·Cl Na型和Cl Na型 ,地下水的矿化度由小于 1 0g l的淡水渐变成 1 5g l左右的微咸水和大于3 0g l的咸水。(2 )从盆地南部地湾东梁—古日乃—进素土海子 ,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由SO4 ·HCO3 Na·Mg型渐变为SO4 ·Cl Na型、Cl·SO4 Na型和Cl Na型 ,对应的矿化度由小于 1 0…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