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67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92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19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2篇
  1936年   4篇
  1935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差异及空间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晨光  乔家君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1):1329-1339
研究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对揭示其经济差异的驱动机制和实现黄河流域农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GeoDA和GIS软件,结合ESDA-GIS空间分析法,深入分析了1990-2013年黄河流域332个县级行政单元农村经济的差异及其空间演化。结果表明:①近20多年来,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整体水平不断上升。高及较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且呈团状集聚,中等水平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传统的农牧区,低及较低水平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源头及周边地区。空间格局以高水平区为中心,逐渐向周边低水平区扩散,分层现象较明显;②1990年以来,黄河流域农村经济的空间集聚效应呈逐渐增强态势,以显著高—高和显著低—低类型区为主且稳定性较强,而显著高—低和显著低—高类型区则较少;③区位、产业结构和政策是导致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92.
长江、黄河流域暴雨预报着眼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天气学和动力学方法诊断研究大尺度环境场对暴雨过程中次天气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机理,并用T42L12全球谱模式及MM4中尺度模式,试验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暴雨过程中大尺度环流系统对次天气尺度系统发生的影响,从不同尺度相互作用出发对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的暴雨提出预报着眼点,供有关部门在业务预报中参考。  相似文献   
293.
孙曼  宋涛 《中国沙漠》2021,41(4):140-151
在中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对于甘肃省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9—2019年甘肃省黄河流域9个地级市州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两系统的评价指数值,然后运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判别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模式。结果表明:2009—2019年甘肃省黄河流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均不断提高,两系统的耦合度也不断上升,呈现出较强的关联关系;但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较低,失调和初级协调是主要类型,两系统之间尚未形成互为支撑带动的良好协调关系;区域内9个地级市州按协同发展模式可以分为创新产业和谐区、创新产业磨合区和创新产业拮抗区3个类型区;目前区域内只有兰州市和武威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水平相差不大,基本实现了两系统的均衡发展,而其余7个地级市州的科技创新发展明显滞后,尚未形成两系统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94.
黄河流域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时空协调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河流域对维护中国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基于2000、2005、2010、2015、2020年5期遥感解译数据和经济社会统计数据,测算了黄河流域9省71个市(州、盟)的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一致性指数对二者时空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黄河流域水域面积逐年增加,其中上游地区增长最多、增幅较小,下游地区增长较多、增幅最大,中游地区有小幅度减少。从水域类型变化来看,水库坑塘增加最多、变化幅度最剧烈,滩地和滩涂面积缩小、变化较为平缓。(2)研究时段内,黄河流域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上升,但增幅逐渐趋缓,下游地区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幅最大、上游次之、中游最低,其中2015—2020年陕西省、山西省以及整个中游河段甚至出现了下降的情况。(3)总体上看,黄河流域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在研究时段内呈现出不协调状态,并以经济集聚高于生态系统服务集聚为主,并且长期保持不变,但这种不协调性在空间上出现分异,上游地区以生态系统服务集聚高于经济集聚类型为主,中、下游地区以及各省会城市以经济集聚高于生态系统服务集聚类型为主。  相似文献   
295.
基于城乡融合视角,通过多种渠道搜集镇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分析黄河流域镇域经济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具体而言,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基础指标,以国镇比(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与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省镇比(省域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与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市镇比(市域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与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县镇比(县域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与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城乡融合下的镇域经济测度指标,分析黄河流域7 098个镇域单元组成的经济空间格局,进而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国镇比下的城乡融合水平看,大多数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表明流域整体的城乡融合水平普遍较低。从空间分布看,低融合水平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以南、河南以西的广大地区并形成连绵集聚片区,高融合水平区主要分布在山东大部、河南中部及西部、内蒙古局部。省镇比、市镇比、县镇比下的空间分异格局与国镇比保持较高的一致性,不同的是随着参照指标的进一步缩小,各水平区集聚的程度有所弱化。(2)从空间关联格局看,国镇比、省镇比、县镇比下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主要以显著高-高(HH)区、显著低-低(LL)区为关联类型。国镇比下的显著LL区分布在山东大部、河南中部及北部、内蒙古局部,而显著HH区集中出现在山西外围、甘肃、青海南部。(3)基于最小二乘法、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等定量分析发现,整体分异格局主要受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建镇区人口占比、人均工业产值、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的影响最为显著,工业生产总值、建镇区面积占比仅起基础性影响。  相似文献   
296.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测算不同主体功能区生态和经济的权重,改进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对1991—2015年黄河流域8个省份642个县域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协调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流域生态价值呈曲线波动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8 230亿元增至2015年的11 420亿元。(2)流域GDP呈线性增长态势,人均GDP高值区和中高值区集聚在黄河流域九大都市圈附近,成为人均GDP热点区域;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生态保护区和农业开发区。(3) 1991—2015年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度先升后降,中下游生态经济协调度普遍处于上升状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度偏低,类型以失调-经济滞后型为主。协调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以济南市和青岛市、郑州市、西安市、呼和浩特市、兰州市和西宁市为中心的五大城市群;失调区域面积占比高达86%,位于黄河中上游的生态限制开发区和能源丰富的重点开发区。  相似文献   
297.
以土壤、大气和植被系统(SPAC)能量流动与物质转换机理为指导,建立了黄河流域主要水文参数的遥感反演模型,利用静止气象卫星GMS-5和风云2号数据,对黄河流域的降水量、蒸散量进行了反演,利用地面资料对降水量反演结果进行了校验;利用大孔径闪烁仪对蒸散量反演结果进行了多方位的验证。  相似文献   
298.
清代水旱灾之周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导言 气候周期之应用於长期预报,虽因位相(Phase)之常生变化,意外事件之不规则发生,及不连续周期之间或插入,已渐失其重要性。惟如仅就过去气候情况及气候变迁言,则气候周期之研究,仍自有其独具之价值。因其能对过去气候情况,作一严密之分析,且能加以最简单之阐述故也。  相似文献   
299.
变化环境下缺水流域水资源演变与科学调控是国际上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中国水资源安全保障面临的重大难题。针对剧烈环境变化下黄河流域水资源显著减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问题,以提升流域水资源安全的调控能力为目标,识别了流域水资源供需演变认知—适应性评价—高效输沙—分水方案优化—协同调度的5大关键科学问题,从水资源供需演变机制分析、流域水量分配方案适应性综合评价、河库联动高效输沙水动力条件塑造技术、流域水资源动态均衡配置理论、复杂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调度等方面,提出了"黄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优化及综合调度"研究的总体架构和理论方法,构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调度技术体系,为提升缺水流域水资源管理能力与调度水平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300.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东部平原的生态屏障,研讨其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有助于生态环境治理。本文利用GEE平台,基于Landsat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模型反演了1990—2020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FVC),并通过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 Mann-Kendall检验方法剖析FVC的时空变化趋势,挖掘出FVC趋势变化与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 黄河流域FVC整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趋势,其中低等FVC占整个流域面积的45%,主要集中于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② 流域中部植被覆盖改善明显,占整个流域的57.07%,西北部和东南部退化程度相对较高;③ 植被覆盖受地形效应影响较为显著,在坡度大于40°及高程(-31~637 m)时高等级FVC占比较高,坡度8~18°及高程1852~2414 m范围内植被改善效果相对较好。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及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