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33篇 |
免费 | 914篇 |
国内免费 | 16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1篇 |
大气科学 | 15篇 |
地球物理 | 99篇 |
地质学 | 7401篇 |
海洋学 | 23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748篇 |
自然地理 | 1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147篇 |
2022年 | 208篇 |
2021年 | 174篇 |
2020年 | 155篇 |
2019年 | 211篇 |
2018年 | 148篇 |
2017年 | 165篇 |
2016年 | 240篇 |
2015年 | 228篇 |
2014年 | 392篇 |
2013年 | 253篇 |
2012年 | 346篇 |
2011年 | 334篇 |
2010年 | 284篇 |
2009年 | 232篇 |
2008年 | 271篇 |
2007年 | 263篇 |
2006年 | 237篇 |
2005年 | 207篇 |
2004年 | 208篇 |
2003年 | 186篇 |
2002年 | 143篇 |
2001年 | 169篇 |
2000年 | 217篇 |
1999年 | 284篇 |
1998年 | 261篇 |
1997年 | 197篇 |
1996年 | 181篇 |
1995年 | 158篇 |
1994年 | 172篇 |
1993年 | 129篇 |
1992年 | 430篇 |
1991年 | 538篇 |
1990年 | 431篇 |
1989年 | 332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1946年 | 1篇 |
1944年 | 2篇 |
1943年 | 1篇 |
194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对陕西太白双王碱性碳酸盐岩浆热液金矿床,华阴蒲峪大白团金石英脉型金矿床中碲金矿的产出特征,物理光学性质,化学组成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对矿物的显微硬度,反射率色散值,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提供了可靠的测试数据。 相似文献
14.
15.
16.
铜陵地区老鸦岭层状钼矿床铅同位素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铜陵老鸦岭矿床中二叠系大隆组(P2d)顶部的含矿(钼矿化)黑色页岩以及附近(立新煤矿)同一层位不含矿黑色页岩的实测铅同位素组成分别为:^206Pb/^204Pb20.20~22.37,^207Pb/^204Pb15.67~15.82,^208Pb/^204Pb38.47~38.60和^206Pb/204Pb18.83~20.80,^207Pb/^204Pb15.65~15.76,^208Pb/^204Pb38.84~39.22。对137Ma的放射成因Pb进行校正后的铅同位素组成表明,含矿黑色页岩和不含矿黑色页岩均与燕山晚期火成岩无关,老鸦岭含矿黑色页岩可能具沉积成因。对沉积(约250Ma)以来的放射成因Pb进行校正后的铅同位素组成表明:不含矿黑色页岩的Pb源自上地壳,而含矿黑色页岩的Pb(因而推测其他成矿金属)可能源于上地壳物质(与不含矿黑色页岩的Pb源相似)与下地壳物质的混合。 相似文献
17.
黎应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3,(4)
黔东南地区寻找金矿,一般都局限在石英脉型的范围内。笔者和贵州有色地质勘探局一总队的禹子楠、吴才帮、杨海军等人于1992年考察了湘西南的几个较典型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后,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发现了同类型的蚀变岩型金矿。 1.区域地质黔东南地区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第三隆起带上。出露的地层以前寒武系 相似文献
18.
东秦岭上宫金矿流体成矿作用: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上宫金矿矿物学资料的研究,确定其成矿过程具有3阶段演化特征。早阶段以粗粒乳白色石英脉为标志,矿物破碎、变形明显,金和杂质成分含量低,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下静岩压力的变质流体。中阶段发育细粒多金属硫化物-碲化物-自然元素组合,呈微细网脉浸染于共轭节理或裂隙,没有遭受变形,金和杂质成分含量高,自然金与其他矿物属共沉淀关系,由变质流体沸腾导致,而流体沸腾则由造山过程的地壳快速隆升剥蚀引起。晚阶段发育具梳状构造的石英-碳酸盐网脉,含金性较低,由静水压力的大气降水热液在伸展构造背景下贯入张性裂隙形成。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造山型金矿一致,成矿过程同步于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属于典型的断控脉状造山型金矿,成因适合于CMF模式。 相似文献
19.
云南墨江金矿含镍金绿色蚀变岩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时空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构造变形筛分、同位素地球化学定年约束和构造蚀变岩的常量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等方法,对墨江镍金矿床中含金镍绿色蚀变带进行详细研究,探讨其形成和时 空演化规律,以及与金、镍成矿关系,提出本区含镍金绿色蚀变带形成与演化可分为三个期次:早期含镍金绿色蚀变带形成于(251 9±4 32)Ma,产于韧性剪切带中,形成含铬绢云母 绢云母(S2)组成的切层剪切面理;中期含镍金绿色蚀变岩形成于燕山早期(169 37~180 6Ma),产于高角度脆韧性剪切带中,形成铬绢云母 含铬绢云母组成的透入性剪切面理换(S3)和绿泥石拉伸线理;晚期含金绿色蚀变糜棱岩形成于燕山晚期(71 14~149 98Ma),产于左旋走滑脆韧性剪切带中,发育铬伊利石(S4)和铬绿泥石(S4)组成透入性剪切变形面理置换,与脆韧性剪切带的主体产状一致,韧性剪切构造带内发育,走滑构造带中十分发育,形成褶皱变形带(倾竖褶皱、鞘褶皱)及含金蚀变岩。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