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46篇 |
免费 | 933篇 |
国内免费 | 10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68篇 |
大气科学 | 665篇 |
地球物理 | 1228篇 |
地质学 | 2171篇 |
海洋学 | 333篇 |
天文学 | 58篇 |
综合类 | 259篇 |
自然地理 | 2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174篇 |
2022年 | 199篇 |
2021年 | 177篇 |
2020年 | 158篇 |
2019年 | 202篇 |
2018年 | 177篇 |
2017年 | 171篇 |
2016年 | 159篇 |
2015年 | 188篇 |
2014年 | 257篇 |
2013年 | 214篇 |
2012年 | 224篇 |
2011年 | 217篇 |
2010年 | 226篇 |
2009年 | 237篇 |
2008年 | 202篇 |
2007年 | 213篇 |
2006年 | 192篇 |
2005年 | 149篇 |
2004年 | 168篇 |
2003年 | 170篇 |
2002年 | 190篇 |
2001年 | 173篇 |
2000年 | 127篇 |
1999年 | 97篇 |
1998年 | 100篇 |
1997年 | 83篇 |
1996年 | 66篇 |
1995年 | 79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56篇 |
1992年 | 73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49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10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8篇 |
1965年 | 7篇 |
1954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由多个分离基础组成的多基础系统是常用的海洋结构基础型式。基于破坏包络面理论,分析了砂土地基多基础系统的失效模式,建立了相应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并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对比分析了单一基础和多基础系统不同荷载路径下的荷载安全系数,探讨了破坏包络面理论与分项系数法相结合的基础承载力计算方法。失效模式的分析表明,由于水平荷载的增大,四腿平台结构迎浪侧基础首先到达破坏包络线,其失效模式属于滑动失稳,但由于基础间的运动约束,其并不会出现真正的滑移破坏。随着水平荷载进一步地增大,迎浪侧基础承担的水平和竖向荷载不断减小,导致背浪侧基础受到不断增大的荷载。最终,背浪侧基础也到达破坏包络线,多基础系统失效。分析表明,荷载路径对基础的荷载安全系数有决定性的影响,计算基础的荷载安全系数需指明相应的荷载路径。鉴于破坏包络面的大小和形状取决于众多因素,基础设计时需采用特定工况下的破坏包络面进行承载力计算。 相似文献
22.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项目提出了陆表不均一性检测和订正的新方法,解决了渐变型不均一性检测和订正的难题,构建了中国地表太阳辐射、气温、地温、风速和降水等参数均一化站点和格点数据集,修订了关于中国地表风速变化趋势、增温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的结论。融合多源数据,构建并验证了千米级、流域级或县域级的电厂、人口、生物质能、取水量、氮排放、二氧化碳排放等影响自然系统的关键人文要素历史和未来预估数据集。构建了未来关键人文要素情景,研制了碳中和目标下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情景和用于驱动全球模式的未来情景,预估了中国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对全球变暖的减缓作用,发现中国碳中和对远期和中期全球变暖的减缓作用显著。给出了中国各省份水体氮排放安全阈值及超越时间,阐明了中国粮食产量与氮施肥的关系,提出了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减少水体氮排放的有效途径,指出重构城乡养分循环体系是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和恢复水质的必要途径。发现全球饱和水汽压差的年际变化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速率的年际变化显著相关,阐明了饱和水汽压差变化在调控生态系统生产力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多因素耦合作用在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中的复杂影响。建议更全面细致地评估中国各种碳中... 相似文献
23.
24.
用线弹性断裂力学对连续介质中三维裂纹(KⅢ≠0)破裂的拉应力断裂准则提出了补充性假说和相应的计算方法(第一主微分面定点法)。对于给定应力强度因子Ki(i=Ⅰ,Ⅱ,Ⅲ)的裂纹问题,从理论上给出了初始破裂面完整形式的解析表示或数值计算结果。推导结果是,三维拉张破裂的初始破裂面是以破裂点为顶点的广角锥面,跨在原始裂纹面的前缘,它的外缘为螺旋线,锥面的每一条母线都与过该线的第一主微分面重合。大量的这样的初始破裂面叠错密接,互不相交。推算的结果与已有的三锥破裂实验结果基本符合。把补充后的拉应力判据和最大拉应力理论相比较,发现在应力分量只保留奇异项的情况下,这两种判据是等价的;但如果对应力分量作零阶项修正,则两种判据只在三维(KⅢ≠0)问题中等价,在二维(KⅢ=0)问题中不完全等价。 相似文献
25.
1980年10月10日阿尔及利亚的阿斯南(El ASnam)发生了Ms=7.2级地震。震后法-阿联合考察队布设了临时地震台网。其中有法国斯特拉斯堡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为作近场研究而布设的由8个地震站组成的遥测地震台网,取得了良好的记录,较精确地确定了各项地震参数。我们试用了J.A.Mendiguren所提出的“用综合节面解寻找不同震源机制分布区域的方法”,利用上述台网所取得的部分余震资料,对该区余震的发震构造及构造应力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6.
根据准动力学计算方案,通过采用等效热源和等效热传导系数的方法,用有限元法计算了不同俯冲角度,而俯冲速度为8cm/a、年龄为100Ma的俯冲带在稳定俯冲状态的热结构.计算结果表明俯冲带在接近670km间断面的最低温度可达到1100℃.全地幔对流模式热结构的计算结果表明670km间断面以下可存在最低温度达1000℃的低温区,相应于有0.7%—3.0%的P波低速异常存在.双层地幔对流模式表明,在670km间断面以上可有与周围地幔相差约400℃的水平舌状低温区存在,相应于0.5%—1.4%的P波低速异常. 相似文献
27.
正2014年8月10日,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地球与大气科学学院研究小组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题为"2010年智利马乌莱地震引发南极冰震"的最新研究成果率先证实南极大陆对大规模远震的响应作用。尽管地震事件在南极并不罕见,南极地区因每小时经历数百次微地震而导致冰层变形,但在2010年3月南极冰盖发生的冰震超乎寻常,其同远在3000英里之外的智利所发生的8.8级大地震之间的关联性令科学 相似文献
28.
利用玉树隆宝湿地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未冻结、冻结和冻结有积雪覆盖三种情况下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情况,计算了三种情况下动量总体输送系数、感热总体输送系数、动力学粗糙度和热力学粗糙度,分析了附加阻尼和粗糙度雷诺数的关系,并将三种附加阻尼的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冻结状态下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幅度最大,冻结有积雪覆盖时,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幅度最小。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_D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C_H的值在冻结时最大,冻结有积雪覆盖时最小,动力学粗糙度和热力学粗糙度在冻结状况下最小,冻结有积雪覆盖时最大。未冻结、冻结和冻结有积雪覆盖状态下,三种附加阻尼kB~(-1)参数化方案中,幂函数型方案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