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1篇
  免费   1977篇
  国内免费   2225篇
测绘学   1425篇
大气科学   1115篇
地球物理   1633篇
地质学   6289篇
海洋学   890篇
天文学   71篇
综合类   537篇
自然地理   443篇
  2024年   106篇
  2023年   371篇
  2022年   401篇
  2021年   501篇
  2020年   355篇
  2019年   404篇
  2018年   339篇
  2017年   316篇
  2016年   290篇
  2015年   392篇
  2014年   533篇
  2013年   463篇
  2012年   516篇
  2011年   479篇
  2010年   500篇
  2009年   447篇
  2008年   511篇
  2007年   499篇
  2006年   480篇
  2005年   440篇
  2004年   396篇
  2003年   355篇
  2002年   371篇
  2001年   295篇
  2000年   282篇
  1999年   264篇
  1998年   229篇
  1997年   255篇
  1996年   245篇
  1995年   198篇
  1994年   162篇
  1993年   144篇
  1992年   158篇
  1991年   129篇
  1990年   152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9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4篇
  1941年   4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5 毫秒
991.
耕地是丘陵山区稀缺的土地资源,具有地形条件复杂、种植结构多样的特点,导致了山地耕地信息难以快速、准确获取,并且基于传统的遥感数据及遥感监测方法开展山区耕地信息快速自动提取比较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西南山区贵州省息烽县作为试验区,根据地理空间异质性特征,提出分区控制、分层提取的耕地形态信息提取思路,构建了一种地貌单元约束条件下的分区分层耕地形态信息的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地貌-植被特征将试验区划分为平坝区、山坡区、林草区3类地理分区;然后在每类分区基础上,根据耕地所呈现的视觉特征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对不同类型的耕地分别设计不同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分层提取。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对山区复杂地形背景噪声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所提取的耕地地块信息相比于传统方法更符合实际耕地的实际分布形态,有效地减少了漏提率和错提率。  相似文献   
992.
针对孤立森林算法在高光谱影像异常目标检测中易产生大量虚警的问题,该文将异常目标在空间分布的稀缺性与 目标光谱的差异性两个先验结合,提出了一种空间加权的孤立森林异常目标检测方法.首先利用孤立森林算法计算目标的光谱异常度,得到初步的检测结果;然后分析初步结果中目标区域的连通面积,以连通域面积为变量,基于高斯核计算目标的空间稀缺性,得到目标的空间权重属性;最后将表达空间稀缺性的属性与光谱异常度加权相乘,实现了对异常目标的准确检测.在五组高光谱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993.
对一种结合高分影像数据和机载LiDAR点云的单木检测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高分影像上的单木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单木区域分割图;再以单木区域为约束,从机载LiDAR激光点云中分离出单木点云,构建局部冠层高度模型(CHM);最后对单木CHM采用分水岭算法探测冠层局部极值,实现对单木中心定位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高分影像和激光雷达点云优势,提高了单木定位准确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4.
近地面成像光谱技术在水稻氮诊断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测量水稻氮含量的形态诊断法和化学分析法,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测量的结果也不够精确,并且得不到及时应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的生产和产量.而基于成像光谱技术对水稻进行的氮诊断,可以做到对水稻的无损坏和精确测量,降低了成本,节省了时间,氮的使用效率明显提高,同时产量也大幅度增加,做到了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本研究是以4种氮素水平的水稻高光谱数据为数据源,经过利用平面场模型进行反射率转换和平滑等一系列的预处理,选出各类别的样本数据,提取出了水稻叶片反射光谱的敏感波段与植被指数等特征,发现最佳识别特征,从而根据识别特征建立决策识别模型,并且不断反复验证和修正模型,总体精度能够达到87.7%.  相似文献   
995.
在我国西部山区,受地形起伏影响,很难通过传统的几何水准连测方式获取固定点的正常高,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地测量发生了一场技术革命,可以全天候、实时提供可靠的地球三维坐标、三维角速度和时间信息.GPS高程精度的核心是评估高程异常值的精度,本文通过西部库区布设GPS平高控制点,利用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实现了应用GPS水准法获取了高精度的正常高,并通过外符合检核方式评估其精度达到四等几何水准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96.
针对高光谱影像分类问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卷积循环神经网络的高光谱影像空谱特征分类方法.首先将高光谱数据立方体看作一组特征序列;然后利用深度卷积循环神经网络构建特征序列的依赖关系,并采用"预训练+微调"的训练策略对深层网络模型进行训练,从而使得所设计的深层网络在训练样本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优化.在Pavia大学和Indian Pines数据集上的试验结果表明,构建的深度卷积循环神经网络的分类精度比RNN方法分别提升了9.49%和5.8%.  相似文献   
997.
北京一次积层混合云系结构和水分收支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陶玥  李军霞  党娟  李宏宇  孙晶 《大气科学》2015,39(3):445-460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对2007年10月的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拟结果结合实测资料, 研究了积层混合云系的宏微观结构和降水特征, 并分析了云系的水分收支及降水效率。结果表明:积层混合云是导致此次北京降水的主要云型;积层混合云降水分布不均匀, 云系中微物理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都不均匀, 具有混合相云的云物理结构。冷云降水过程占主导地位, 雪的融化对雨水的形成贡献最大。北京区域降水过程的主要水汽源地为黄海海面及蒙古国, 两支气流在陕西北部汇合后的西南气流将水汽输送到华北地区, 北京区域以外, 水汽和水凝物主要从西边界和南边界输送到域内。北京区域降水主要时段内, 水物质通量在水平方向上为净流入。对北京区域水汽、水凝物和总水物质的水分收支各项的估算表明, 水物质基本达到平衡。北京区域从2007年10月5日20时至6日14时, 总水成物降水效率、凝结率、凝华率及总水凝物降水效率分别为5.6%、4.77%、4.19%、44.9%。  相似文献   
998.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叶面积指数监测是快速获取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重要方法。为了探究回归方法和高光谱数据变换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反演精度的影响,采用逐步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基于冬小麦拔节期冠层高光谱数据、一阶导数光谱数据、二阶导数光谱数据和对数光谱数据的叶面积指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导数和对数变换能够提高冬小麦LAI反演精度,以蓝紫光、绿光、红光和近红外波段建立的一阶导数光谱数据逐步回归模型最优,建立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74,交叉验证的RMSE为0.131,可为冬小麦LAI估算的方法选择和数据处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9.
2008年1月贵州冻雨的数值模拟和层结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昕  高守亭  王瑾 《高原气象》2015,34(2):368-377
针对2008年初发生在贵州地区的严重冻雨过程,分别从环流背景、低空急流和水汽输送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准静止锋维持的原因,并选取本次灾害最严重的第3次过程为典型个例,利用WRF模式针对准静止锋影响下的贵州冻雨进行数值模拟来研究冻雨的发生机制。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出高低空环流形势场特征,强雨雪降水带的走向、落区,以及地面温度的分布,均与观测基本吻合。通过分析高分辨率模式的模拟结果,揭示了准静止锋上贵州地区冻雨的层结结构特征及云物质在冻雨区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贵州中部的冻雨区除一般的三层结构(包含冰晶层、暖层和冷层)外,还具有典型的两层结构特征,即:高空的固体降水粒子稀少,900~600 h Pa深厚的逆温层和0℃以上的暖层使中低空存在大量液态粒子,下落的液滴经过近地面的浅薄冷层,形成大量过冷却雨滴,而后降落至地面迅速冻结。  相似文献   
1000.
2011—2012年广州高建筑物雷电磁场特征统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不同高度的建筑物对雷电磁场的影响,对2011年7月—2012年8月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试验中获取的雷电磁场波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共选取击中14个高建筑物的40次雷电 (均为负极性雷电) 的磁场数据,结果表明:高建筑物对回击磁场峰值有增强作用,且建筑物越高对回击磁场峰值的增强作用越大,高度在200 m以上的建筑物上雷电首次回击磁场峰值的几何平均值是高度在200 m以下的建筑物上的2.4倍;高建筑物雷电回击的磁场波形呈多峰特征;观测到的20次击中200 m以下高建筑物的雷电中,有13次 (65%) 雷电首次回击的磁场波形出现后续峰值比初始峰值大的现象,击中200 m以上高建筑物的14次雷电中有8次 (57%) 出现该现象;40次高建筑物雷电中有22次 (55%) 为多回击雷电,135个回击间隔时间的几何平均值为69.1 ms, 多回击高建筑物雷电中有10次 (45%) 出现继后回击的磁场峰值大于首次回击磁场峰值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