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6篇
  免费   909篇
  国内免费   1537篇
测绘学   1195篇
大气科学   383篇
地球物理   429篇
地质学   3472篇
海洋学   422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328篇
自然地理   359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226篇
  2022年   232篇
  2021年   308篇
  2020年   229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245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83篇
  2014年   355篇
  2013年   299篇
  2012年   315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290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37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204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3篇
  1935年   3篇
  193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991.
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的红树林卫星遥感监测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遥感技术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的重要手段。文章系统地总结了红树林的光谱特征,给出了目前应用于红树林生态监测的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包括IRS-P6、SPOT-5、IKONOS、OrbView-3、QuickBird的主要技术参数以及它们在红树林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程度,叙述了目视解译法、波段组合法、图像分类法、专家分类法、模糊分类法和面向对象分类法等遥感监测技术方法在红树林的生态参数包括类外区分和类内区分、生物量和健康状况等的遥感提取的应用和精度对比情况。另外,对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资料监测红树林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2.
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系较为发育,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福建宁德NDQK5岩芯中产出的高分辨率介形类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建立岩芯年代框架,重建了中全新世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NDQK5岩芯中的介形类化石记录主要分布于4~17. 1 m段,对应年代约为8. 2~6. 9 ka BP。岩芯内共计识别出海相介形类23属26种,根据优势种以及特征种的相对丰度变化特征可将岩芯内的介形类动物群划分为3个组合:① 介形类组合A以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和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代表潮下带环境;② 介形类组合B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优势种,指示近岸内陆架的沉积环境;③ 介形类组合C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Loxoconcha ocellifera为主,代表潮间带的沉积环境。基于介形类组合的分布特征,本文推断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约在8. 2~7. 4 ka BP期间持续上升,并在约7. 9~7. 4 ka BP区间达到最高;7. 4~7. 0 ka BP期间海平面下降,随后再次上升。因此,介形类化石记录指示福建沿海地区在全新世高海平面背景下依然存在相对海平面的次一级波动。同时,结合已有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推断8. 2~7 ka BP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变化可能主要受控于冰盖融水;7 ka BP后该地区的海平面波动可能受控于“冰川- 水均衡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对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哥日卓托闪长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进行约束.结果表明,哥日卓托闪长岩锆石Th/U比值(0.63~1.28)较高,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发育振荡环带,具岩浆成因特点;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5.8±1.5Ma(MSWD=0.53),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期.岩体的SiO2含量在53.07%~58.74%之间,Al2O3(14.66%~16.17%)含量相对较高,全碱含量较低(4.76%~6.04%),高钾(1.60%~2.90%),里特曼指数σ在1.69~2.66之间,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58.36×10-6~211.50×10-6,δEu为0.85~0.97,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弱的负铕异常.高场强元素(Nb、Ta、P等)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Ti等)具有明显的负异常,而Rb、U、La、Hf、Nd等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哥日卓托闪长岩形成于高温环境(800℃±),具有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是东昆仑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碰撞后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4.
对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哥日卓托闪长岩体进行了锆石U 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进行约束。结果表明,哥日卓托闪长岩锆石Th/U比值(0.63~1.28)较高,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发育振荡环带,具岩浆成因特点;LA ICP MS锆石U Pb年龄为225.8±1.5Ma(MSWD=0.53),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期。岩体的SiO2含量在53.07%~58.74%之间,Al2O3(14.66%~16.17%)含量相对较高,全碱含量较低(4.76%~6.04%),高钾(1.60%~2.90%),里特曼指数σ在1.69~2.66之间,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58.36×10-6~211.50×10-6,δEu为0.85~0.97,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弱的负铕异常。高场强元素(Nb、Ta、P等)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Ti等)具有明显的负异常,而Rb、U、La、Hf、Nd等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哥日卓托闪长岩形成于高温环境(800℃±),具有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是东昆仑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碰撞后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5.
对北山地区坡一和罗东含铜镍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铂族元素研究表明,两个岩体的铂族元素(PGE)总量较低,PPGE较IPGE富集,原始地幔标准化模式呈正斜率,均较原始地幔亏损,具Ir和Rh的弱负异常。较低的Pd/Ir比值表明岩石主要受岩浆作用控制,后期热液作用影响不明显。两个岩体的原生岩浆均为MgO 含量较高的PGE不亏损的拉斑玄武质岩浆,较高的Cu/Pd、Ti/Pd比值表明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硫化物的熔离。罗东岩体早期矿物相(橄榄石、铬铁矿)的分离结晶作用对岩浆中的硫达到饱和具有重要的贡献,而坡一岩体该作用对硫化物熔离的贡献不明显。坡一和罗东岩体的R值表明两岩体均具有达到中型Ni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6.
红土型镍矿床是全球镍矿成因体系中资源储量最大的一类.为探讨红土型镍矿床成因机制的多样性,基于全球广域尺度,选择以载镍矿物为分类视角,开展铁氧化物型、水镁硅酸盐型和粘土型等3类矿床的对比研究.铁氧化物型矿床在矿化剖面上以铁质红土层为优势岩(土)相层,以针铁矿为主要载镍矿物,矿石中镍品位偏低但伴生钴矿化.矿床的成矿条件依赖于热带气候环境、稳定大地构造背景、纯橄榄岩母岩和剪切构造带等多种因素的集成耦合.强氧化和水解作用是载镍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发育的主要机制,镍在红土化过程中主要以类质同象进入低结晶度针铁矿晶格或被吸附的方式富集成矿;水镁硅酸盐型矿床以风化壳中出现厚大腐岩层为标志,以镍蛇纹石、镍滑石等水镁硅酸盐矿物为主要载镍矿物相,矿石多为高品位硅镁镍矿.矿床的发育严格受控于热带雨林或热带草原气候环境,与活跃大地构造背景及富镁橄榄岩母岩条件密切相关,属强淋滤表生作用的产物.离子交换作用和次生沉淀作用共同构成了水镁硅酸盐矿床发育的成矿机制;粘土型矿床以红土剖面中出现稳定的粘土矿物层为标志,局限于偏干旱的热带气候背景,与低缓的地形地貌、排水受阻的水文环境及蛇纹岩母岩条件等具有专属性联系,属未遭受充分表生淋滤作用的产物.镍与次生蒙脱石类矿物发生离子交换作用是粘土型矿床发育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97.
西藏嘎拉勒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矽卡岩矿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嘎拉勒铜金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是该带上新近发现的十分重要的矽卡岩(斑岩)型铜金矿床,其金资源量已达大型以上规模。矿区内出露地层有白垩系朗久组及捷嘎组,并发育大量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矿体主要产于灰白色花岗闪长岩与白云岩或白云质大理岩的接触带矽卡岩内。矽卡岩主要呈层状、似层状、港湾状及不规则状等产出;矽卡岩矿物主要为橄榄石、蛇纹石、辉石、金云母、透闪石、绿帘石、水镁石等;靠近内接触带可见石榴子石;金属矿物主要有磁铁矿、自然金、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辉钼矿等。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矿区内矽卡岩矿物中的橄榄石主要为镁橄榄石,辉石主要为透辉石,云母主要为金云母,由此构成的矽卡岩矿物组合为典型的镁质矽卡岩;与之伴生的钙质矽卡岩矿物石榴子石主要为钙铁榴石。矿区中的矽卡岩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分带性,其表现为从内接触带至外接触带经历了镁橄榄石-透辉石相至金云母-透闪石相的渐变过渡演化,表明矿区矽卡岩具有从高温至低温的矿物组合演化序列;与矽卡岩分带相伴随的矿化分带,表现为深部的铜(钼)矿化过渡到浅部的铜金矿化。矿区最新勘查成果显示,在深部已发现少量斑岩型矿化,显示存在统一的矽卡岩-斑岩成矿系统的可能性,深部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998.
赣南与钨锡矿化有关的九曲二云母花岗岩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曲二云母花岗岩与钨锡成矿关系密切,锆石SHRIMP U-Pb和LA-ICP-MS U-Pb测试结果分别为169±8Ma和169.6±0.8Ma,属于中生代中侏罗世.九曲岩体的钾长石和白云母的Ar-Ar坪年龄分别为100.80±0.76Ma和169.7±1.2 Ma,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04.1±3.5 Ma和170.4± 2.2 Ma,分别代表了钾长石和白云母的结晶年龄.九曲岩体具有两阶段的冷却速率,在早阶段其冷却曲线为近垂直于年龄轴的直线,晚阶段的冷却速度为2.90℃/Ma;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总的特点是富硅、碱,贫钙、镁、钛、磷;DI介于95.04~ 95.57之间,反映了岩体经历了高程度分异演化作用;属于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配分模式呈稍向左倾的重稀土富集型,Eu强烈负异常,εNd(t)值介于-9.51~-10.12之间,计算的二阶段Nd模式年龄T2DM介于1.83 ~1.87Ga,推测其可能是由时代相当于元古宙的陆壳富泥质变质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类,较低的K/Rb值暗示了在演化过程中有挥发分流体参与并经历了较强的分异作用,是岩浆演化到晚期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9.
湖南汝城高坳背钨钼矿地质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小燕 《地质与勘探》2013,49(3):453-457
湖南汝域高坳背钨钼矿是近年发现的、具大型远景规模的蚀变岩体型钨钼矿,区内地层主要为震旦系硅质岩及寒武系浅变质岩,褶皱、断裂构造不发育,矿区东部大面积出露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围岩蚀变主要有角岩化、钠长石化、云英岩化、萤石化、电气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其中钠长石化、云英岩化与矿化关系密切。钨钼矿产于花岗岩北西西向的蚀变带中,矿体规模大,延伸稳定,矿化连续,品位富。该矿床的发现不仅为在南岭成矿带湘赣交界一带的蚀变岩体型钨钼矿的找矿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研究区内钨钼矿的成因及与花岗岩的关系等指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00.
根据红土镍矿中镁橄榄石的存在形式,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Mg2SiO4,通过正交试验优化Mg2SiO4在高浓度氢氧化钠中的浸出过程,利用XRD对浸出反应渣进行物相分析,探讨了液固比、氢氧化钠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Mg2SiO4中SiO2的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g2SiO4在高浓度氢氧化钠中浸出过程优化实验条件为,反应温度220℃,反应时间120min,液固比6∶1,NaOH浓度85%;浸出反应渣的XRD分析结果表明:NaOH介入硅酸盐晶格中,其中间产物为Na2MgSiO4,Mg2+经过碱熔融过程可以脱离SiO4阵列,以Mg(OH)2形式从其硅酸盐中得以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