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88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256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用四种不同类型高压釜研究Na2SnF6在200--647℃,、1kbar条件下的水解特征。实验表明,淬火速率影响实验结果的精度。快速淬火高压釜及金袋摇摆釜是研究这类化学平衡反应的理想设备,采用水解法可获得水解常数及热焓。  相似文献   
42.
在我国的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以及宁芜地区,都陆续发现了一批成因类型相似的磁铁矿床,其主要特点是:1.大多数矿床受中奥陶统(北方)或中三迭统(南方)地层层位的控制;2.具有接触交代矿床的特征;3.磁铁矿床大都产在闪长岩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4.蚀变交代作用明显,钠长石化广泛发育。我们认为,矿床的铁质来源是富含氯化钠的高温热液,在交代闪长岩的过程中,淋滤富集了铁及其伴生元素。  相似文献   
43.
秦善  顾婷婷  巫翔 《岩石学报》2019,35(1):146-152
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及拉曼光谱技术对葡萄石分别进行了原位高温及原位高压实验。原位高温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石的热膨胀系数为K=1. 77(3)×10~(-5)K~(-1),轴向热膨胀系数具有各向异性(α_aα_bα_c),葡萄石在1073K时开始发生脱水反应,分解为钙长石及硅灰石。原位高压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表明,在大于12. 4GPa时,葡萄石的晶胞参数发生不连续变化,可能发生了相变;在24. 0GPa左右,葡萄石发生不可逆的非晶化转变。原位高压拉曼光谱表明,葡萄石在12. 6GPa左右发生相变,这一相变很可能与其[(Si,Al)O_4]四面体中的Si发生有序排列有关。结合葡萄石的热膨胀性及压缩性,我们确定了葡萄石在高温高压下的稳定范围,这一结果对认识上地幔中含水矿物的状态以及地幔中水的来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4.
金刚石代表了地球深部微量的碳存在,其成因对于理解行星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挥发分循环以及氧化还原状态演变等具有重要意义。在俯冲带环境,金刚石的形成和挥发分的循环密切相关。地球内部的碳通量主要受变质脱碳作用和碳酸盐溶解作用形成的相对氧化的水质流体的调节和控制。在深部C-H-O流体中,碳由随流体迁移到最终饱和形成金刚石的过程主要受碳在流体中溶解度的控制,而后者则受高温高压条件、pH值、氧化还原环境、溶质结构和岩石中缓冲矿物组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
高温高压下成矿元素运移聚集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岩块受力变形的模拟实验,证实了岩块受力变形导致成矿元素的迁移和富集,发现了高温高压下不同元素在同一温压条件下和同一元素在不同温压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迁移和富集规律。实验表明,构造应力对许多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矿产中成矿元素的分带现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
赵靖  刘顺 《高校地质学报》1998,4(2):155-156
酸性和基性麻粒岩的高温度压实验表明,基稳态流动律分别为:ε=20.7exp(-288/RT)·Δσ^3.0和ε=10^6.59exp(-425/RT)·Δσ^3.02,并可与加拿大地盾的麻粒岩流动津相比。在下地壳的温度700℃-1000℃、压力1.0Gpa-1.2GPa和应变率10^-4/s ̄10^-7/s条件下,岩石变形以韧性变形为主,并发育韧性剪切带,其中辉石和斜长石极易发生动态重结晶及定向排成线理,石英则巳静态恢复,此结果与野外观察的吻合。下地壳的宏观流变模型显示,增厚型下地壳存在一厚的低蠕变强度层,减薄型地壳则上地壳也出现低强度层,太陆下地壳这种低蠕变强度层的流变性质有助于岩石圈增厚和减薄的发生。  相似文献   
47.
煌斑岩—硫化物熔体液态不混溶作用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以云南老王寨金矿区煌斑岩和黄铁矿为初始物,在1.5~3.0GPa、1162~1560℃条件下进行了煌斑岩—硫化物熔体液态不混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煌斑岩硫化物熔体的液态不混溶作用可能发生于岩浆演化的早期(高压条件),但如有硫存在,在岩浆演化的各个阶段(高压条件→低压条件)均可能出现煌斑岩硫化物熔体的液态不混溶作用;与煌斑岩熔体分离的硫化物熔体在温度场、压力场中作定向运移,逐渐聚集于相对低温、低压区;由于硫化物熔体的密度相对较大,因而与煌斑岩熔体之间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48.
在模拟地壳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测定了华北地台太行-五台和阴山地块的主要变质岩群和侵入岩共54个岩石样品的纵波速度(vp).各类岩石的vp在约4~10km深度内上升很快,在10~25km内继续增大,但是幅度变小,在该深度范围内达到了vp最大值;在30~35km之后到50km深度内的vp都趋于恒定.综合对比地壳的波速结构和岩石的波速特征表明,在太行-五台地块,五台群、滹沱群和古老花岗岩岩类构成上地壳,阜平群和恒山群构成中地壳,集宁群代表了下地壳的岩石组成;在阴山地块,马家店群、二道凹群、色尔腾山群和古老侵入岩类是中地壳和上地壳的组成部分,乌拉山群岩石则是下地壳的代表  相似文献   
49.
利用YJ-3000t压力机的弹性波速度测量装置在2.0GPa室温到1160℃条件下就位测量了湖北大冶陈贵安山岩纵波速度,并在相应条件下获取了实验产物,对其观察表明,对应着岩石弹性波速度的变化。实验样品已经发生了相变。  相似文献   
50.
高温高压下地壳物质电导率的实验室测定是研究大陆中、下地壳高导层成因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表明,水、石墨、部分熔融以及矿物脱水可能形成地高导层,在不同构造环境和深度下这些机制起着不同的作用。为解决中地壳高导层成因的水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地下壳、水、石墨、部分熔融以及矿物脱水,甚至持定的干的下地壳岩石都可解释大地电磁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