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9篇 |
免费 | 288篇 |
国内免费 | 5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篇 |
大气科学 | 868篇 |
地球物理 | 116篇 |
地质学 | 618篇 |
海洋学 | 444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80篇 |
自然地理 | 1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78篇 |
2022年 | 88篇 |
2021年 | 110篇 |
2020年 | 69篇 |
2019年 | 85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76篇 |
2014年 | 108篇 |
2013年 | 86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129篇 |
2010年 | 126篇 |
2009年 | 87篇 |
2008年 | 74篇 |
2007年 | 105篇 |
2006年 | 95篇 |
2005年 | 83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59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选取河北省45个苹果种植主产县,利用1988—2017年6—8月≥35℃高温日数、≥0.1 mm降水日数、20~27℃适宜气温日数(剔除高温和降水同时出现日数)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河北省苹果膨大期高温热害指数和气候适宜指数时间变化特征,并对各指数进行分级、评价。采用GIS反距离权重法差值分析,构建区划图,分析河北省苹果膨大期高温热害指数和气候适宜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苹果膨大期高温日数以每10年0.9天的日数上升;适宜气温日数、降水日数分别以每10年2.7、1.1天的日数下降。历年高温热害指数每10年上升0.03,气候适宜指数每10年下降3.6。高温热害重度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中南部的冀南地区,中度风险区分布在河北省境内太行山中、西部及河北平原的北部区域,轻度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燕山区域的冀东地区。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燕山区域的冀东地区、西北及环渤海区域;较适宜区分布在河北省境内太行山中部及河北平原的北部区域,也包括沧州、邯郸市的苹果种植县;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中南部的冀南地区。 相似文献
92.
高温热浪日趋严重,给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了重大的威胁。采用2013-2019年6-9月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及同期中暑病例数据为基础资料,重点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定量分析了宁波市高温热浪对中暑的滞后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热浪(不分等级)引起中暑的单日相对危险度RR值(95%CI)在发生当天达到最大值;累计RR值(95% CI)在滞后0-4 d达到最大值;不同等级高温热浪(一般高温热浪、危害高温热浪和强危害高温热浪)引起中暑的最大单日RR值(95% CI)均出现在发生当天,最大累计RR值(95% CI)都发生在滞后0-3 d;高温热浪引起中暑的单日及累计RR值(95% CI)低龄组(< 65岁)明显小于高龄组(≥ 65岁),随着高温热浪等级的增加,引起中暑的单日及累计RR值(95% CI)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93.
南阳市1960—2013年高温日数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1960—2013年南阳市地面气象月报表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简单相关系数法、M-K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南阳市高温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3年南阳市共出现788次高温日;出现高温日数最多的是2013年,为37天;1987年无高温日。南阳市高温日数6月份最多,占高温天气发生总次数的36.7%;9月最少,占总次数的2.2%。从1960—2013年高温日的逐年分布情况可以看出,54 a间高温日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1.59天/10a。南阳市年高温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的降低是一突变,具体是从1971年开始。由南阳高温日数小波系数实部图可见,高温日数存在多重时间周期尺度上的嵌套复杂结构现象,包含了多个不同尺度的周期变化,南阳年高温日数变化存在3个明显的周期振荡,分别是10~12 a、26~28 a和50~51 a的尺度。从小波方差图中可以看出,12 a、28 a、50 a存在峰值,其中尺度50 a峰值最高,能量最大;其次是尺度12 a的。高温日数较多年比高温日数较少年6—8月500 h Pa平均环流场副高西伸脊点更偏西;高温日数较多年500 h Pa平均环流场更为平直,以纬向环流为主,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因此多晴热天气。高温日数较少年环流场上华北地区波动幅度更大,冷空气和降水天气过程较多。1960—2013年5—9月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这也相应地减少了高温天气。1960—2013年5—9月南阳市日照时数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日照时数的下降也使高温日数减少。 相似文献
94.
95.
2020年5月贵州省出现极端高温天气事件,本文利用贵州省84个气象观测站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的逐日再分析高度场资料以及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的日平均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利用超前滞后相关等方法对贵州省2020年5月“极端性高温事件”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2020年5月贵州省约有29%的站点极端日最高气温超过了1981年以来的历史极值,约58%的站点突破1981年以来5月同期历史极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示为异常西扩加强的态势,同时伴随南亚高压东伸增强,两个高压在不同高度上的配合导致深厚高压的异常出现,是此次贵州极端性高温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2) 2020年5月在欧亚大陆中高纬对流层上层有明显的Rossby波列结构,有利于贵州极端性高温事件出现。(3)热带西大西洋SST在月尺度内异常阶段性增暖,可作为贵州省极端性高温天气发生的重要前期信号,并且增暖过程比高温事件提前约14天,具有一定的前期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6.
数值预报产品在夏季持续高温预报中的释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 1999~ 2 0 0 2年 6~ 8月 96~ 192h日本数值预报产品 85 0hPa气温与吉林省的日平均气温、阶段性高温及极端最高气温 (长春市 )资料 ,通过线性分析 ,找出了日本数值预报产品的 85 0hPa气温与吉林省地面日平均气温、阶段性高温及极端最高气温的对应关系 :吉林省 6~ 8月日平均气温在 96~ 192h的 85 0hPa日本数值预报长春站日平均值上加 6 6~ 4 1℃ ,6~ 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在相应的日本数值预报产品上加 9 3~ 13 0℃。 相似文献
97.
对洛阳市2011年6月7-8日持续高温天气分析发现,此次高温除新安外,其余各站日最高气温均超过1960年以来6月上旬日最高气温的极大值.中高纬两槽一脊,巴尔喀什湖以西至贝加尔湖以南与洛阳地区上游存在的高压脊和对应地面的较强暖低压是导致本地高温的主要天气系统.豫西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对高温的形成起到增幅作用,高温的分布特点也跟特殊的地形地貌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分析单站资料,对发布6月份高温预报和高温预警信号指标进行了补充:洛阳700 hPa到地面为深厚暖层且处在下沉运动区,前一天最高气温≥33℃,当天早上最低气温≥20℃且天气晴好,07-09时之间升温幅度超过2℃/h,则可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前一天最高气温≥34℃,当天早上最低气温≥22℃且天气晴好,07-09时之间升温幅度超过2.5℃/h,则可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洛阳分县温度周滚动预报系统的预报结果,对高温天气预报预警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8.
2006年盛夏,广安市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高温天气和特大伏旱灾害.此次伏旱期间降雨量极少,高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异常严重.关于这场旷日持久的高温干旱,究竟是50年一遇,还是100年一遇?对此,我们从气象角度,依据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9.
100.
利用1961-2008年克拉玛依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资料和NCEP高度场资料,分析克拉玛依高温的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克拉玛依高温日年平均为28.4 d,各年日数变化波动很大,最多年份达49 d,最少年份为11 d.持续高温过程年平均4.3次.高温日、持续高温过程主要集中在6-8月.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高温天气的频次明显增多且强度增强.研究显示,克拉玛依持续高温天气的发生与伊朗高压东北上及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抬有密切关系.持续高温天气过程500 hPa高度场主要表现为三种环流类型:北支锋区偏北型环流,多产生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温天气过程.二槽二脊型,多产生极端最高气温大于40℃的持续高温天气过程.二槽一脊型环流,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