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0篇 |
免费 | 136篇 |
国内免费 | 2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1篇 |
大气科学 | 481篇 |
地球物理 | 83篇 |
地质学 | 278篇 |
海洋学 | 22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76篇 |
自然地理 | 2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73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1948年 | 2篇 |
1946年 | 1篇 |
1942年 | 2篇 |
1941年 | 2篇 |
1938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81.
这里流淌着清清的黄河水,这里矗立着七彩斑斓的峰丛地貌,这里留存着雄伟壮观的风蚀洞穴群,这里生活着勤劳淳朴的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82.
为了进一步研究高原涡、西南涡对西南地区暴雨的影响,本文用中国气象局自动站与CMORPH降水数据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逐时FY-2E卫星的云顶亮温(TBB)资料、欧洲气象资料中心(ERA-interim)的再分析资料,通过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以及拉格朗日轨迹模式HYSPLITv4.9,对发生在四川盆地的有高原涡东移影响西南涡发展引发暴雨的两次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强度和分布有明显区别,并且TBB活动特征显示在过程一中有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二则没有。(2)对于过程一,500 hPa上,高原涡逐渐减弱为高原槽并伸展到四川盆地上空,850 hPa上,在鞍型场附近有MCC的产生和发展,200 hPa上,高原涡在南亚高压北部偏西风急流下方的强辐散区内,位于南亚高压东南侧急流区下方稳定少动,偏东风急流北部有辐散中心,有利于西南涡的加强。对于过程二,500 hPa高原涡东移在四川盆地上空与西南涡耦合,形成一个稳定且深厚的系统,这也是过程二的暴雨强度比过程一强的最主要原因。200 hPa上,四川盆地始终位于南亚高压东侧的西北气流中,“抽吸作用”明显。(3)在过程一中,位涡逐渐东传且位涡增加的地方对应强降水区与MCC发展区,反映了暴雨和位涡的发展基本一致。在过程二中,中层位涡高值区从高原上东移并下传至盆地上空,两涡耦合使得上下层打通,位涡值比耦合之前单独的两涡强度更强。 MCC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中层大气要有强正涡度、强辐合和强上升运动,在未产生MCC前,过程一与过程二在盆地上空的动力条件甚至是相反的;从热力条件看,过程一中有明显的干冷空气入侵,增强不稳定条件,有利于MCC的产生并引发强降水;另一方面,本文也应证了二阶位涡的水平分布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通过拉格朗日方法的水汽轨迹追踪模式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可得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源地和通道也有明显区别,过程一主要有两条水汽通道,通道一来自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洋面的底层,通道二来自四川南部750 m以下高度;而过程二的主要水汽输送通道有三条,通道一来自西方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上空1500~2500 m高度附近,通道二来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底层,通道三的水汽从孟加拉湾低层绕过云贵高原直接输送到四川盆地。 相似文献
83.
应用实测气象资料,结合卫星云图与多普勒雷达图像分析,对2007年7月19日到8月2日云南少有的7次强降水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的西南急流是重要的影响系统,西南急流的维持为持续性强降水过程提供了水汽、动量和不稳定能量的快速传递,高原切变线与西南急流的有利配置,是7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持续性强降水出现在500hPa水汽通量大值区和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卫星云图上切变云带和副高外围云带在云南汇合,切变云带和副高外围云带维持、加强的过程与强降水落区的时空分布对应较好.多普勒速度图上零速度线长时间维持"S"型,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说明高层有持续的暖平流.高低层不同性质的气流配合,有利于强降水产生. 相似文献
8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拉市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云南省丽江市拉市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核心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监测指标和自然环境及人文活动因素指标,对拉市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空间综合评估分析。首先,根据当前生态系统的状况和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结合湿地保护区开展的系列生态系统功能监测项目及其指标,并充分考虑评估模型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构建了拉市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和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方法(AHP),融合自然综合指标、人文因素指标在内的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模型,确定6级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标准;最后,根据空间评价模型和数据资源,对各个指标权重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拉市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拉市海高原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良好。按照划定的6级标准,其中,稳定区和较稳定区面积9 358.93h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61%,脆弱区和较脆弱区面积为6 058.46hm2,占总面积的39%。整个研究区域内不存在很稳定区和极稳定区,这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及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5.
86.
青海地区海拔高、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含冻土层等,给施工组织与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结合近年来在青海省加吾、祁连、南戈滩、中多拉等矿区钻探施工经验进行总结思考,注重从施工组织管理、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为高原地区钻探作业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87.
利用2016年6月29—30日地面及高空常规观测资料、CMORPH融合降水资料以及时空分辨率较高的NASA MERRA 0.625°×0.5°逐3 h再分析资料,对一次高原切变线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运用广义位温、广义湿位涡和涡生参数等诊断量对切变线系统的生成及其降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广义位温等值线梯度大值区与大气水汽的聚集区相对应。切变线降水的发生、发展与广义湿位涡的分布及演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大气广义湿位涡的正异常大值对降水发生有一定关联。广义湿位涡正负异常值之间的零线可较好表征高原切变线的位置。广义湿位涡中心强度对切变线生成与发展有一定指示意义。涡生参数可作为高原切变线生成和加强的一个明显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88.
干旱及高寒荒漠区土壤温湿度特征及相互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黑河试验1991年6月20日~8月21日、1990年12月17日~2月15日每天48个时次和第二次青藏高原试验改则及狮泉河1998年全年每天24个时次的土壤温湿度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PCA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干旱及高寒荒漠区两种典型下垫面土壤温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土壤温度除日和年变化周期外还存在6~30天的不同周期;下垫面的非均匀性及其季节变化及温度梯度变化对土壤水分运动有很大的影响,冬季温度梯度变化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大于夏季温度梯度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且温度梯度与水分运动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89.
90.
车怀敏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1,21(3)
从环流特征、要素演变及数值预报产品应用等方面,从预报的角度对德阳市2000年8月17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