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1篇
  免费   528篇
  国内免费   1084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1392篇
地球物理   180篇
地质学   1417篇
海洋学   14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孔隙结构是致密砂岩储层的关键要素,制约油气在储层中的储集与流动,而储层孔隙结构是目前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10块致密岩心样品,开展高压压汞和X-衍射等实验,运用分形理论研究储层孔喉分形特征,并分析分形维数与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参数与矿物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压汞曲线形态和孔隙结构参数将储层分为Ⅰ、Ⅱ、Ⅲ类,其储集性能和渗流能力依次递减,微观非均质性依次增强。不同类型的储层具有不同的分形特点:根据分形曲线存在的拐点0.05和0.02 μm,将实际情况和IUPAC提出的孔隙大小划分标准结合,Ⅰ类储层孔隙分为大孔(>50 nm)和中孔(50~6 nm);Ⅱ、Ⅲ类储层据拐点分为中孔A段(50~20 nm)和中孔B段(20~6 nm);平均分形维数依次增大,分别为2.619 3,2.745 4,2.852 6,非均质性逐渐增强。较少的大孔贡献了主要的渗透率,分形维数反映的主要是孔隙大小非均质性。分形维数与部分矿物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决定分形维数大小的内在因素,进而影响储层的质量和孔隙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72.
渤中19-6砂砾岩孔隙结构复杂,为提高渗透率的估算精度,需要从孔隙结构入手,找到与渗透率相关性最好的孔隙结构因素。以43块孔店组砂砾岩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为研究对象,利用岩石铸体薄片确定发育的孔隙类型,通过高压压汞获取孔喉分布特征和孔隙结构参数。结合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参数分析孔隙结构和渗透率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孔隙结构参数的渗透率评价模型。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溶蚀孔隙的孔隙结构存在差异,粒内溶孔的孔隙结构最好,胶结物溶孔的孔隙结构最差。溶蚀孔隙类型发育不同,物性差异较大,以粒内溶孔为主且不发育胶结物溶孔的岩样物性最好。不同孔隙结构因素对渗透率控制程度不一致,其中基于孔喉大小、连通、配比和几何形状这4种因素建立的渗透率模型精度最高。渤中19-6气田孔店组砂砾岩粒内溶孔具有较大的孔喉半径和较好的连通性是促使该类岩石储集和渗流能力均较好的主要原因。平均孔喉半径、退汞效率、平均孔喉体积比和分形维数适用于估算孔隙结构复杂且(特)低孔渗的砂砾岩储层渗透率,以期为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砂砾岩储层的渗透率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73.
974.
目的:应用野百合碱(MCT)诱导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PAH)模型,运用微型CT和磁共振心功能成像方法,研究肺动脉压力演变和右心室结构、功能演变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将MCT诱导的PAH模型组(1 wk-PAH组、2 wk-PAH组、3 wk-PAH组、4 wk-PAH组)和每一个模型组的对照组大鼠分别随机分组(每小组12只),分别在第1、2、3和4周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力,微型CT测量主肺动脉直径及右心室与左心室最大径比值,MRI右心功能动态检测,观察肺动脉压力和MRI参数演变关系。比较对照组、PAH模型组各组间的相关各参数差异。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右心室射血分数,右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室收缩末期容积,右心室与左心室最大径比值和主肺动脉直径分别与平均肺动脉压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注射野百合碱后1至4周,48只模型组大鼠的右心室射血分数、右心室舒张及收缩末期容积与平均肺动脉压有很好的相关性(分别为rRVEF=-0.823,rRVEDV=0.732,rRVESV=0.803)。右心室与左心室最大径比值与平均肺动脉压有轻度相关(r=0.694),主肺动脉直径与平均肺动脉压无相关性,r=0.438。注射野百合碱前两周,野百合碱组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射血分数、右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右心室与左心室最大径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3周到4周后,以上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着大鼠的肺动脉压增高,右心室与左心室最大径比值增加,右心室射血分数逐渐降低,右心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容积逐渐增加。对于大鼠慢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的监测,CT和MRI可以准确快速测量各项参数变化,简单易行。右心室舒张末及收缩末期容积、射血分数等参数是提示肺动脉高压的敏感参数。   相似文献   
975.
随着国家电网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陆续投入使用,对线路两侧的地磁观测资料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目前有5条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对甘肃地磁台站的观测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通过单台及多台观测资料对比的方法,识别高压直流输电线对地磁观测资料的影响,研究干扰特征,对正确预处理观测资料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①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磁Z分量影响明显,D、H分量不明显;②对地磁观测影响产生的形态主要表现为方波型、缓变型、梯形型、复合型等。通过总结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磁观测资料影响特征及形态,有助于正确预处理观测资料及为今后实现计算机自动化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6.
为维持强震影响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改善高压输电效率及输电质量,提出强震影响下高压输电接续管漏磁检测方法。采用磁敏传感器获取漏磁通内的漏磁信号,通过计算提取接续管内漏磁信号特征量,依据这些特征实现高压输电接续管漏磁检测。构建高压输电接续管三维有限元几何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单元类型确定、材料选择、边界条件与荷载设置、传感器部署位置等,完成高压输电接续管仿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Ⅸ度罕遇北京波影响下,接续管内漏磁信号特征量可评判缺陷深度,实现接线管漏磁检测。通过对DL/T1192-2012标准输电线接续管上表面和下表面两端的漏磁信号峰值检测等,证明了本文方法对强震影响下高压输电接续管漏磁进行检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77.
针对需要使用全站仪测量高压输电导线相间间距任务,收集整理输电线路设计资料,制作Excel计算表格,外业观测时在计算表格中输入测站信息和天顶角,即可自动计算出相间间距,减少外业作业时间,内外业互相检核,提高成果质量。  相似文献   
978.
江汉油田盐间非砂岩储层的特征及裂缝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韵律发育,部分韵律层段存在有工业价值的油藏,岩性主要为泥岩、泥膏岩、含膏泥岩、钙芒硝质白云岩等,储集空间有孔隙、孔洞和裂缝,以裂缝为主。同一储层中多种储集类型共存。在该类储层中,渗透率的高低不完全取决于孔隙度的大小,而与孔隙结构的分选性,即孔喉的大小、形状、连通程度和裂缝发育情况、充填程度等有关。孔隙结构整体以微喉为主,综合评价属中孔、低渗-特低渗储层。通过大量岩心观察、薄片分析、试井资料和裂缝的形态、产状、密度、分布范围研究后认为,裂缝主要是在高压异常、差异压实、成岩、构造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成岩作用是水平层间缝、构造作用是各类扩张缝和剪切缝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79.
980.
利用兰州和民勤两站干年(1995年)、湿年(1994年)的5~6月08:00和20:00气象观测资料,采用Scorer背风波参数等方法对兰州小高压的形成、发展机制进行动力和热力学诊断分析。分析表明,兰州存在明显的背风波效应和下沉逆温;民勤有较强的逆温层特征,逆温频数多且强度大,辐射和扰动逆温较明显,它们的背风波和逆温层特征影响着兰州小高压的形成、尺度和位置。兰州小高压是青藏高原大地形和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一种边界层现象,与青藏高原北部较强的逆温和背风波效应有着重要的关系,运用中尺度天气学方法得出兰州小高压的预报流程,以建立其诊断和预报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