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7篇
  免费   814篇
  国内免费   1394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393篇
地球物理   484篇
地质学   2058篇
海洋学   24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1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田承盛 《青海地质》2001,10(1):21-28
根据对铅石山榴辉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元素,变质岩相及谱质作用等特征,该类岩石形成时代可能为中元古代后期,并经历了四堡期,晋宁期,加里东期三次快速折返及相应的退变质作用叠加,进一步证实了柴北缘地区高压变质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992.
根据近年来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对柴北、柴南缘古陆核,青海几条主要蛇绿混岩带、五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多类型花岗岩等青藏高原自太古代到新生代特有的地质作用作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地幔粘滞性及粘滞结构、地幔热状态、地幔热生成三个方面,探讨了地幔物质发生对流的物理背景,并归纳出地幔对流模式热动力系统,在此基础上剖柏了地幔对流和现代板块构造的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994.
毛燕军 《气象科技》2001,29(1):31-34
该文分析了ENSO对1998年和1999年浙江省汛期(5-9月)天气的影响,1998年汛期正处在强厄尔尼诺现象逐步向ENSO循环冷位相特征转变的时候,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由强盛期开始减弱,表现出不稳定性,而1999年汛期正处在强拉尼娜的持续期,副热带高压一于偏东偏弱状态。因此,1998年汛期天气表现为降水阶段性明显,时空分布不均匀,洪涝和高温相间,而1999年汛期天气表现为降水阶段不明显,持续的降水引起了罕见的凉夏天气。  相似文献   
995.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500hPa高度场资料和NCAR地温资料,分析了6~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面积指数、西伸的经度和脊线的纬度等与亚洲地表温度之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及位置,与亚洲某些区域的地表温度有明显的关系.关系最密切的是(100~110°E35~45°N)附近,位于我国内蒙古西南部、甘肃和宁夏自治区一带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南部.另外青藏高原、南亚地区的地表温度与西太平洋副高也有较好的相关.文中对此做了详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96.
青藏高原表面过程对夏季青藏高压的影响--数值试验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利用IAP/LASGGOALS气候模式设计了两组敏感性试验,分别考察青藏高原表面感热输送和表面摩擦拖曳对夏季青藏高压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感热输送显著增强了高原近地层气柱中正涡度的制造和气旋性环流,同时增强了高原上空气柱高层的负涡度制造和反气旋性环流.另一方面,高原表面摩擦拖曳虽然使得低层的辐合略有增加,但施加给整层气柱以反气旋性涡度.因而高原表面的感热输送和表面摩擦拖曳对夏季青藏高压都有增强的作用.表面摩擦拖曳对上空环流的影响随着高度升高而减弱,而表面感热输送引起的高层负涡度的增加与低层正涡度的增加在数值上相当甚至更大.  相似文献   
997.
本研究揭示了一个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大震迁移系列──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大地震从西太平洋海沟到中国大陆内部的横向迁移,历时约134年,距离约2600km,速度约为19km/a,迁移方向与板块俯冲方向一致,与板块边界走向垂直.迁移有两个分支:一支向西终止于大陆中央经向带(贺兰山-六盘山断裂带),触发了华北历史上最强大的地震活动幕,构成“S”形迁移迹线,包括4次M≥8.0地震;另一支向北经过朝鲜半岛,终止于中国黑龙江省北部,触发了长白山和五大莲池的火山喷发活动.迁移的时-空间线性度良好,速度稳定,并逐渐衰减.推测与海沟板块俯冲突然加速引起软流圈物质的扰动有关.  相似文献   
998.
黑龙江省是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广泛分布的地区之一。通过对该省新生代火山岩构造环境的分析指出,本省西部火山岩区为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地慢上隆、底辟是裂谷形成火山与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而东部火山岩区火山与地震活动的动力则主要来自西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999.
使用1985年5-9月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的OLR资料和同期该范围100hPa位热高度格点资料,通过自然正交函数展开、功率谱和交叉谱的计算,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发展的空间分布的两种主要类型,这和南亚高压活动的关系,它们的时间演变特征等。  相似文献   
1000.
随着地球动力学条件的演化和岩石圈的逐步加厚,地幔对流方式从多中心向裂谷带逐渐集中;从以垂直运动为主逐渐向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构造方式发展。我国中条山地区元古宙构造环境、火山活动往往和陆壳内张裂环境有关。地壳演化具垂直增长特点,而在波罗的地区,地壳演化具水平增长特点。在泛大陆边缘可能出现岛弧一大陆碰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