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7篇
  免费   814篇
  国内免费   1394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393篇
地球物理   484篇
地质学   2058篇
海洋学   24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1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71.
通过分析得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抑制了西南暖湿气流北上;中高纬环流平直、冷空气南下受到遏制;东亚大槽偏深、额海高压和日本海高压始终没建立起来,大多数天气系统直接减弱人海:鹤岗位于小兴安岭余脉东坡,对较弱的西来系统如果没有西南气流补充水汽和能量,降水明显减弱或根本不产生降水,这些不利因素均是造成2007年鹤岗地区夏季严重干旱少雨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972.
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若干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中国(东亚)大陆受特提斯、古亚洲和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制约,具有复杂的地体构架和特殊的岩石圈结构。本文从地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的视野出发,围绕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四个方面的研究,总结已有的进展并提出新的思考:①中国大陆板块下的构造和整个地幔运动的构架:地震层析资料揭示西太平洋板片向西俯冲到东亚大陆之下,其倾角逐渐减小,最后近水平地插进400~600km深度的地幔过渡带中,成为箕状几何形态的超深俯冲板片。印度岩石圈板片超深俯冲至青藏高原之下~800km的深度,在喜马拉雅西构造结部位发生双向不对称深俯冲,印度岩石圈板片向东俯冲至东构造结东侧之下300~500km的深度。②中国大陆变质基底的再活化:中国大陆的大部分陆块未受显生宙以来构造、变质和岩浆事件的改造与激活,在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印度陆块和阿拉伯陆块北缘还发育有形成于泛非期(530~470Ma)的造山带,其影响范围至高喜马拉雅、拉萨地体和三江地区。新生代的变质活化普遍出现在喜马拉雅、南迦巴瓦、拉萨地体和三江-缅甸地区,最新的变质年龄仅2~1Ma(南迦巴瓦)。③中国主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及深俯冲-折返机制:中国及邻区含榴辉岩的高压-超高压(HP/UHP)变质带有洋壳(深)俯冲和陆壳(深)俯冲之分。青藏高原中,大部分洋壳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与原-古特提斯洋盆中诸多微陆块之间的小洋盆的汇聚碰撞有关,陆壳深俯冲作用有两种机制,它们分别是大陆块之间剪式碰撞和撕裂式岩石圈舌形板片的深俯冲。④中国大陆造山带的深部物质可经3类机制挤出,即深部地壳物质"牙膏式"挤出、侧向挤出和"挤压转换式"挤出。  相似文献   
973.
陈家富  韩宝福  张磊 《岩石学报》2010,26(8):2317-2335
西准噶尔北部发育构造环境截然不同的晚古生代两期侵入岩体,它们的空间分布与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早石炭世侵入岩包括辉石闪长岩、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仅分布于晚古生代扎尔玛-萨吾尔岩浆弧内,可能与额尔齐斯-斋桑洋的南向俯冲有关。它们的A/CNK和A/NK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86~1.03和1.24~1.86,属于偏铝质-弱过铝质岩石。Al2O3、CaO、Na2O含量较高,Na2O/K2O比值普遍大于1.2;LREE、HREE分馏明显,(La/Lu)N=4.50~26.03,无明显的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Pb和Sr,亏损Nb、Ta、P和Ti,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早石炭世侵入岩的Sr同位素初始比值(ISr)为0.70408~0.70912,εNd(t)值为+6.09~+7.25,单阶段Nd模式年龄(tDM1)为527~593Ma。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早石炭世岩体(不包括阿布都拉二长花岗岩)可能是受交代的亏损地幔部分熔融并发生岩浆混合之后再经过结晶分异形成的,而阿布都拉二长花岗岩可能来源于洋壳的部分熔融。晚石炭世-中二叠世侵入岩以钾长花岗岩为主,遍布西准噶尔北部及相邻的各个构造单元,是后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它们的A/CNK和A/NK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92~0.99和1.03~1.27,属于偏铝质岩石。Al2O3、MgO、CaO的含量很低,全碱含量很高(8.6%~9.7%),Na2O/K2O比值为0.9~1.1;REE总量很高(平均值为196×10-6),LREE、HREE分镏程度较弱,(La/Lu)N=3.32~5.36,Eu负异常明显;强烈亏损Ba、Sr、P、Ti,中度亏损Nb和Ta,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εNd(t)值为+5.26~+7.26,单阶段Nd模式年龄(tDM1)为502~655Ma。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晚石炭世-中二叠世A型花岗岩体可能是由被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熔融生成的玄武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可能发生岩浆混合)发生高度结晶分异之后的产物,是后碰撞环境下的板片断离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4.
安多地区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以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所夹的聂荣微陆块中新近发现的高压麻粒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变质作用等的较详细研究,确定其早期矿物组合主要为石榴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等,后期发生了较强烈的退变质作用,出现大量角闪石和斜长石,并发育典型的"白眼圈"结构。利用相关的地质温压计估算其麻粒岩相变质峰期T=790~840℃,P=11~15kbar,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T=700~730℃,P=4.6kbar。它可能是燕山期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闭合过程的产物,也可能反映更早期的碰撞事件,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将对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的构造演化或者重新认识青藏高原特别是冈底斯地块的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5.
本文介绍了对在役输油管道采用定向钻穿越和高压盘式封堵相结合进行换管大修的施工过程,为在役管线长距离换管大修的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76.
近年来,由于分析手段的不断改进,锂同位素的精确测试才得以实现。锂以其分馏大、中度不相容、易随流体迁移、地表环境与地幔锂同位素特征差异明显等优势,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示踪元素。目前,锂同位素在壳幔物质循环、风化作用、岩浆作用、流体(热液)活动等方面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又以俯冲带锂同位素的研究程度最高。本文主要从锂同位素分馏机理、俯冲带锂的行为特征、岛弧岩浆的锂同位素研究以及深俯冲作用过程中锂的行为等方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锂同位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77.
超压封存箱的压力封闭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压封存箱的封闭机制研究是封存箱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倍受许多专家学者关注。深入研究和揭示封隔层的封存机制和异常高压的保存时间对超压成因和油气成藏条件诸多方面的研究都非常重要。已有的关于异常高压的封闭机制研究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观点。静态观点认为:极低渗透率(渗透率10-11μm2)的致密岩层可作为封闭层阻止流体流动,如蒸发岩或经历强烈碳酸盐矿化作用的碎屑岩可形成近于非渗透性岩层从而形成有效封闭;在砂泥岩频繁互层的地层中,气-水两相界面可产生足够大的毛细管压力,而且毛细管压力具有可叠加性,进而形成有效封闭。动态观点认为:在封存箱和封闭层处于连续水相的地质环境中,剩余压力将通过低速扩散方式逐步同其环境压力达到平衡,但由于异常高压通过低渗透岩层(渗透率10-8~10-10μm2)的扩散速度极其缓慢,从而也可使封存系统长期保持超压状态。超压封闭机制的静态和动态两种观点都各自具有事实依据,但具有普遍意义的封存机制可能是气-水两相界面毛细管压力封闭和低速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978.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987110000034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We synthesize significant recent results on the deep structure and origin of the active volcanoes in mainland China.Magmatism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rc and back-arc areas is caused by dehydration of the subducting slab and by corner flow in the mantle wedge,whereas the intraplate magmatism in China has different origins.The active volcanoes in Northeast China(such as the Changbai and Wuda-lianchi) are caused by hot upwelling in the big mantle wedge(BMW) above the stagnant slab in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and deep slab dehydration as well.The Tengchong volcano in Southwest China is caused by a similar process in the BMW above the subducting Burma microplate(or Indian plate). The Hainan volcano in southernmost China is a hotspot fed by a lower-mantle plume which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Pacific and Philippine Sea slabs' deep subduction in the east and the Indian slab's deep subduction in the west down to the lower mantle.The stagnant slab finally collapses down to the bottom of the mantle,which can trigger the upwelling of hot mantle materials from the lower mantle to the shallow mantle beneath the subducting slabs and may cause the slab—plume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979.
98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格点资料,分析0814强台风"黑格比"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发现大陆副热带高压和台风风场中强风区的变化,是"黑格比"移向西折、加速和持续快速移动的关键因素。强劲、持续的越赤道气流向台风卷入、高层强辐散以及弱的水平风垂直切变,都有利于"黑格比"强度迅猛发展和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